【酒是陈得香,人德贵者重】【本店有好酒,老板很厚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是黄河泥沙太多导致的独特自然现象。黄河水流三十年,河床变高了,河道从西边改道东边。 司马迁在《史记》的“天官书”中也说: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 中国的事情还真是如此,不单单社会发展,连老百姓喝的酒,也是每三十年要有一变。 作者|陳厚 解放前黃酒最牛 解放前,中国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都喝什么酒? 绝对不是现在的茅台、五粮液,而是如今人们不经常喝的绍兴黄酒。 黄酒是中国的传统,更是中国文人的传统。 白蛇传里,读书人许仙喝的就是黄酒。 从南宋开始,中国的文化江南最盛,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这四个地方,任何一个地方考中的进士数量,都相当于全国其他省份的总和。 明清两朝,以扬州为据点的徽商,又是全国最大的商帮,垄断着多半个中国的食盐、茶叶、丝绸、粮食生意。 沿着京杭大运河,江浙的文人被派到全国各地去做官,江南的徽商走到全国各地去挣钱,他们同时也带着江浙地区的黄酒,走向全国。 直到解放前,中国的皇族、高官、富贾、才子、佳人,大家见面喝的都是黄酒。白酒,那是引车贩浆之流、出苦力的人才喝的,登不了大雅之堂。 建國後清香最牛 建国后,中国的普罗大众翻身得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农民组成的、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成为中国新政府组成人员的中坚力量。 解放前难登大雅之堂的白酒,成了中国主流人群的喝酒主流。 黄酒因其与腐朽的封建阶级、文人小姐联系紧密,受到了举国上下的“轻蔑”。 酱香、浓香、清香、米香这四大香型的白酒,因为清香型白酒节约粮食、口感够劲、扩产容易,在建国后迅速成为中国白酒的主流。 1949到1979年的三十年里,整个华北地区,汾酒、二锅头、宝丰、衡水老白干等清香型白酒一统江湖。 最牛的那几年,山西汾酒一家的利润总额,就相当于全中国白酒酒厂的利润总和,比现在的茅台都牛很多。 当时的白酒酿造,归国家轻工部管。轻工部的领导私下里都晓得:要管好两家酒厂,一个是汾酒,一个是茅台。山西汾酒产量大、利润高,是轻工部的面子;贵州茅台产量低、利润低,但要出口创汇、供应领导,是轻工部的里子。 这两个酒厂的厂长,都可以直接上北京,面见轻工部部长汇报工作。 改革後濃香最牛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 穷怕了的中国人,人心思动,人心思富。倒爷、兼职、个体户、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冒出。 政策改了,人心活了,口袋鼓了,人们喝酒的口感也变了。 从1979年到2009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的喝酒口感,逐渐从清香转为浓香。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泸州老窖、洋河、舍得等浓香型白酒,成为富起来的中国人的喝酒主流。 中国白酒的市场格局,浓香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浓香酒的产量、产值,都占到中国白酒的80%以上。 在浓香盛行的2000年前后,五粮液成了生意人的标配。老板宴请不喝浓香,好像这个老板没挣到钱一样。 那时候,五粮液的售价也超过茅台,市值更远超茅台,甚至一枝独秀的五粮液在某位国家领导的关怀下,差点儿变成“国酒”。 新時代醬香最牛 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推着2009年的中国,快速进入物质全面过剩的新时代。 在这一年,茅台酒的价格反超五粮液,茅台酒厂的利润超过五粮液,茅台酒的市值也超过五粮液。 一直在官场流行的酱酒,开始在做生意的老板间风靡。 一飞冲天的茅台,带着习酒、郎酒等一众酱酒品牌,强劲复苏,攻城略地。 2009年以前,你到山西、河北、陕西、内蒙、湖北、江西等地,当地人的高端接待还是汾酒、衡水老白干、西凤、伊力特、白云边、四特。你问酱香酒咋样,当地的人会说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就喜欢本地酒的口感,“喝不惯酱酒那个味儿”。 现在你再去这些地方,高端接待十之八九都成了茅台,即使不是茅台也变成了其他品牌的酱酒。 问及改喝酱酒的原因?他们的回答也直接,“市长、市委书记都喝的酒,一定错不了”。 “八项规定”,政府官员不准喝茅台了,但是富裕起来、文化起来、文明起来的老板们,支撑起了茅台的销量,让2019年的飞天,比“八项规定”颁布之前更紧俏、更难买、更价高。 买不到茅台或者喝不起茅台的中小老板,开始寻找与茅台品质接近的其他酱香酒来替代。 从2009年到2039年这三十年,注定是酱香酒的天下。酱酒的产能会接近全国白酒产能的三分之一,酱酒的产值会超过全国白酒的一半儿。 现在才过去刚起步的十年,酱酒真正的辉煌,会在未来的二十年上演。酱酒的高峰,会远超当年的汾酒和五粮液。 这也是陈厚为何要在白酒竞争激烈的今天,扎根做坤沙酱香酒的原因。 在未来清酒最牛 可能有人会问,你叙述的是中国白酒的历史,这个谁都知道。你能预测2039年之后,什么酒在中国比较牛吗? 2039年到2069年,最高端的一定是酱酒,但最流行的、销量最大的,一定不是酱酒。 那是什么酒呢? 可能是黄酒,或者像日本的清酒那样低度数的白酒。 什么原因? 你看中国人的喝酒口感,每三十年一变,这个变化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就是人的口感接受刺激的程度越来越低。 酒通心灵。人经历过多少磨难,就能承受多么烈的酒。 刚建国后的人们,为何能喝口感那么烈、度数超过65度的老白干、二锅头、老白汾? 就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经历过战争、饥饿、生离、死别。只有那么烈的酒,才配得上他们那样跌宕的人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喝浓香的主流人群都是建国后出生的,虽然他们也上山下乡、吃过苦、挨过饿,但是比起战争的残酷来,和平建设时期要幸福得多。 所以,浓香的口感要比清香更绵柔、更香甜,酒精的度数也从七十年代的60多度,普遍降低到52度以下。 新时代的喝酒主力,不但远离了战争,也远离了建国初期的艰难困苦。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物质条件、精神滋养是父辈、爷爷辈不能比拟的。 酱香酒比浓香酒味道更香、口感更肥,简直就是白酒中的“红烧肉”,所以更适合眼下中国这批经过奋斗、富裕起来、开始美好生活的中产阶级享受。 再过二十年,喝酒的主流是我们的儿子、孙子。他们从一出生就物质极大丰富,不经过奋斗就有车、有房、有闲、有工作、有宠物。 他们喝什么酒? 没有经过磨难的人生,注定接受不了酱酒如此丰富的口感。目前,日本、韩国最流行的清酒,度数更低、口感更轻、喝着薄醺,一定会成为2039年之后中国喝酒人的主流选择。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标签,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选择。 扎根坤沙酱香酒的陈厚,以产品主义的虔诚之心,奉献2009年到2039年这个酱酒流行的时代。竭尽全力,做好酱酒,不辜负中国酱酒时代给陈厚的厚爱。 原创: 陳厚 陈厚坤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