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里,胡人都是野蛮落后的形象,但他们却能依靠着勇猛来取得胜利。在胜利后,又会迫不及待地学习优秀的文化。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这就是单纯的“吹嘘”。胡人汉化,真正的原因,绝对不是什么所谓的仰慕。 匈奴 最好的例子,就是元朝和清朝! 如果仰慕华夏文化,元朝何必要将人分为四等?何必要贬斥本土的道家文化?何必要将大量的汉族文化分子变为奴隶? 如果仰慕华夏文化,清朝何必要勒令削发?何必要将国语定位满语?何必要各地建立满城,特别发放铁杆庄稼? 所以说,说他仰慕华夏文明,是绝对站不住脚的。那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无他,只是单纯的为了中央集权而已。 皇帝这个称号,是人类历史上最尊贵的称号。因为不但拥有了绝对的执政权,还拥有了神权的最终解释权。 在奴隶制或者封建制时代,想要维持一个像古代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者庞大的疆域的国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而文化的纽带,在地方差异化面前,往往会不堪一击。想要长治久安,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而北方的胡人,则正好相反。除非碰到强有力的领袖,否则,大多数情况下,权利则是非常分散的掌握在军事贵族手中。 比如说匈奴有二十四长(包括左贤王和右贤王)。他们各自有着部众,军队,牧场。蒙古帝国分四大汗国。后金有四大贝勒议政。 因为原本的生存条件不是那么理想,流动性也比较大。分散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利于发展。但是入主中原后,生活环境得打了极大的改善,活动的空间也越发趋于稳定。 如果继续按照原有的模式,无疑会造成割据,给自己找不痛快。 原来的首领,自然不可能容忍这些军事贵族来分享属于他的权柄。但是又不能直接动手,只能采取相对温和的方式。 孝文帝 而这个温和的方式,自然就是汉化改革。 通过学习原有的汉族政权的制度,掌控官员的任命权(这点非常重要),培养属于自己的 新贵,打击旧军事贵族,来迅速的将权力集中,掌握在自己手中。 历史上的北魏,元朝,清朝玩的也都是这样的“套路”。 但是在操作和结果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北魏是用力过猛,学习制度外,居然开始了全面汉化。事实证明,没有一个民族,会愿意放弃自己的文化风俗。 所以,在孝文帝改革后三十年,失去了原来的鲜卑旧部支持后,北魏迅速的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元朝则是油盐不进,除了制度外,对别的丝毫不感兴趣。整个元朝,就开了16次科举。但是元朝依然 保住了自己的基本盘,硬扛了98年。 清朝则是折中,既不过分支持,也不抗拒。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也能有个276年的国运。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