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旅行“进化论”

 我的七彩石 2019-07-10

我的旅行“进化论”

有人说,当今有“三大傻”:没事、读书和旅行。

虽说这其中多有调侃,但以我个人经历来看,应该怎样旅行?旅行的意义何在?的确不太说得清楚,起码是——一言难尽。

比如我知道,观察一个新地方,观光客的视角是不够的,最好要有当地人的平视视角。这就需要观察者不仅向别处看,更要向自己看——挖掘隐蔽的自我,调整自己的视角,使之介于“安家落户”与“走马观花”之间,所谓“客居”视角。

可是我又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第一眼好不容易调整到位,下一眼就又神不知鬼不觉地一如既往。试图进入另一个人的经验之中,用他的方式来感受世界,可真没那么简单。用哲学家的话说:就像穿上别人的鞋子走路——可是你穿上的也可能是内裤。

而作为旅行者,我能做的,或许也只能是在每次旅行前做足攻略。

然而,结果却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满脑子装着攻略,一旦到达目的地,我看到最多的还是别人想让我看见的,却往往忽略了旅行更需注重的实地、知识与观察的结合,忽略了旅行更应该用眼睛和脚来发现新事物。结果,一个好端端感受未知的旅行,硬生生地被改造成了一场求知和验证,全然无视“知道”与“看到”永远不是一回事。

这很像那个迷信权威的笑话。

特德见到他的朋友阿里,惊呼道:“阿里!我之前听说你死了呀!”阿里大笑道:“没有啊。你看,我这不还活得好好的嘛。”特德回:“不可能,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人比你可靠多了。”

所以,有一段时间,带着这样的心态去旅行,我变得喜欢“挑刺”,或者说习惯于仓促下结论:这个我早知道了,那个也不咋地;这个比我想象的差多了,那个民俗演出嘛,假的,骗钱的……我常常把自己与“它者”对立起来。有时,无论走到哪儿都觉得“我们先进,它们落后”。有时,又正好相反,看到一样东西,就以为从此脱胎换骨,完全不顾这样的事实——“到过圣地的驴子也还是驴子”。

为了改变,于是,我开始有意淡化“攻略”,崇尚“说走就走的旅行”,觉得旅行就是为了“游手好闲”,“没心没肺”地玩就是了,说其他的“伟光正”,都觉得有点儿冒傻气。

甚至我还觉得,人也是动物,回归自然,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基因冲动。就像李安电影《少年派》里的那只老虎一样,最后终将走向森林。人也如此:愿意好好工作,也渴望逃离!或者说得好听点儿,旅行是因为——生存总在此间,而生活永远在别处。

但是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代价也不菲。很多心血来潮去过的地方,过后回头一想,却是一片空白;不少本应领略的异域风情,回来后才发现竟被遗漏。以至于让我不得不怀疑:我是不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于是,我又重拾“攻略”,详尽的攻略。但不再为了“面面俱到”,只是为了使自己在旅行中遇到“意外”时,不至于猝不及防;是为了更有助于发现实地的旅行与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差异。

我渐渐明白,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地的旅行里有“人生”:有时,通过旅行,我重新发现某些古老的道理;有时,我也能发现新的真相。旅行让我去面对这样一个命题: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比如我越来越感受到旅行很有些“一期一会”的日式茶道精神——把每一次茶会相聚看成是一生中的只此一次——既看重每次的旅行中的花木更替都有着不一样的形式和意义,也看重旅友们的相互陪伴。有时,“不是我不明白”,也不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是我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生的每一次旅行,其实都只有一次。

有句话说:和谁一起旅行比去哪里旅行更重要。在这个阶段,我才对此有了真切的感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珍视有旅伴陪我“看车水马龙,看没星星的夜空……”

我的旅行观又一次转变,关注当下,注重所看到的事情本身,而不是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明白了弗洛伊德为什么会说“有些时候,一支雪茄就只是一支雪茄”。

比如对民俗表演,以前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假的”,而现在我更注重表演本身好不好看,有没有意境,我会更多地去认识它的合理与无奈。再闭塞的地区,随着旅游开发,现代文明的介入、叠加,真正的“原生态”都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样的民俗表演,虽然已经背离了真实的生活,但它却是民俗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得以生存的“脆弱”的凭借。况且,它其实就是一个双向的“共识”——当地居民得以获利改善生活,游客达成观光“猎奇”。如果断言此类表演因其“非真实”而根本不值一瞧,那也未免太过固步自封了!

当然,也有人走得更远——“当旅行真的变得无用,或许才更接近旅行的意义”。

这个观点有点儿让我望尘莫及。说实话,我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这句话,虽然直觉上我很倾向于它。

放下,行走,不断行走。不仅走脚,还要“走心”,要讲思想,而不能只讲利益。然后,安静地等待,世界会自己向你走来。

用村上春树的话说就是: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旅行“方法论”。

当然,即便这个“方法论”真的不错,也并非就是万事大吉只欠东风了,因为稍不留意,那些潜意识里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就在上个周末,我就亲身经历了一次极其弱智的段子里的“人生”:我这人对美食挺讲究的,一间餐馆只要没有WiFi,我肯定扭头就走。

随遇而安吧!

变老了,这没有问题,但我还是想证明自己——还没僵化。

三个朋友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他们在天堂的报到仪式上遇到了彼此。天使问他们最想在葬礼上听到亲朋好友说什么。

第一个人说:“我希望人们会说我是位杰出的医生和顾家的好男人。”

第二个人说:“我想听到人们说我作为一名教师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个人说:“我想听到有人说:‘看哪,他在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