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什么不能借给日本

 百尺杆头进 2019-07-10
“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由台北故宫博物院送至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始展出,引起了两岸的强烈抗议。开幕当天,日本的书法名家蜂拥而至,日本首相的母亲也到场观赏。台北故宫博物院甚至炫耀道,“这些作品连台湾的百姓都不容易看到。” 有外国网友在某知名社交平台上发问——为什么《祭侄文稿》不能去日本?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
对中国人而言,书法承载着中华的历史与文化,认同与记忆。《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时年五十岁,这是他为其侄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颜真卿与堂兄颜杲[gǎo]卿分别在山东、河北起兵讨贼,堂兄幼子季明奔走两地进行联络。
安史之乱的关键时节,太原守将王承业先是冒领颜杲卿之功,然后拥兵作壁上观,导致颜季明战死,颜家三十余人一同殉国。三年后史思明降唐,战乱稍歇。颜真卿派人寻访杲卿父子尸骨,却仅得杲卿一足,后又寻回季明首骨。颜真卿满怀悲愤,写下此祭文。颜真卿落笔时痛愤激越难以自抑,无暇计较书法工拙,迅笔疾书,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浓重枯 涩,呈现出一派悲戚雄壮的景象,与颜真卿当时的悲恸情感高度一致。文稿中出现大量的渴笔,苍劲老辣,大量渴笔飞白与浓墨重笔形成巨大反差,全文有多处涂抹修改,使墨色更显得变化莫测,增强了其跌宕感和层次感,最为夺目的是浓墨涂抹形成的黑色墨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十六个字,是颜真卿心中积郁的不甘、抑郁和悲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