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个难啃的骨头。而内容丰富、声情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更如“天书”般难以理解。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举行的今天,好多初中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还是老思路、老方法,教学中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收效甚微。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现将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浅知拙见归纳如下: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辅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变怕学为乐学、爱学,并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热情 二、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从头到尾一讲到底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内容,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因生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三、转变思想,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索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也大大小于现代文。学习文言文,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互动进行。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感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等方法,获取对文章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初步印象。这种习惯应该在七年级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作好学习记录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每次变换方式,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学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质疑研讨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老师讲课时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可以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四、加强读的训练,读出美感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读”的训练。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之后”一句中的“期”不读“qī”而读“jī”。再如《曹刿论战》中的“又何间焉”一句中的“间”不读“jiān”,而应读“jiàn”。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主动学,并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