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要求: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例如: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宿迁2013中考)。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对论据作用的把握;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宿迁2013中考)3.对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辨识及作用的把握;例如: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宿迁2013中考),4.对论证结构的整理、划分;例如:根据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宿迁2010中考)5.对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的了解;7.对文章思想和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例如: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宿迁2012中考) 二、方法指导:1.关于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找(也要注意中间),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肯定或否定句),根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 “总而言之”“我认为”“足以证明”等),根据论据判断论点;2.关于论据: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只是一个分论点),补写论据;3.关于论证: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于被读者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能更加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点。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或具体而有力地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4.关于论证结构:语言表述格式,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5. 关于语言:分析时要从它的具体语境中找依据句子、支撑句子,这些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着一些具有诠释、提示、破解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借它来进行阐发;6. 关于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评价:要读懂文章,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把握作者态度。 三、真题引路 (一)(2013宿迁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融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1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14.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5.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参考答案:13.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生共荣。(表述完整,意思对即可)14.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写出其中两个即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诠释“融”的含义,并在对照(比较,对比)中突出了传递正能量,彼此融入的必要性(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15.作者希望英雄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不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1分),带动(影响,辐射)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融入社会(1分)最终达成共生共荣(或人与人融洽和睦,社会和谐祥和)之目的(1分)(得分要点:英雄个人践行——带动他人践行——达成目的。三个阶段各1分,若直接抄句子至段末而不分析得1分) (二)(2012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 何为书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 10.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11.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1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3.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参考答案:10.(3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3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1分。) 11.(2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2分。) (三)(2013南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碑与帖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1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3分) 参考答案:13.(2分)书写材料的不同造成了“碑”与“帖”书风的差别。 14.(5分)⑴指南北书法风格差别很大。或《张猛龙碑》、《兰亭集序》书法风格的差别很大。(2分)⑵承接上文,为“‘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作例证;为下文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解”提供依据。(3分) 15.(3分)示例一:我更欣赏《张猛龙碑》,与《兰亭集序》相比,它的笔画厚重,点、捺用笔利落、刚硬。示例二:我更欣赏《兰亭集序》,较《张猛龙碑》,它的笔画灵动,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 (四)(2013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14.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 16.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 参考答案:14.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 15.列举事实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增强文章的针对性,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据。 16.父母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