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启功先生的诙谐诗/愚牛

 愚牛TSG 2019-07-11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这首诙谐幽默的诗,是1978年启功先生妻子新丧之时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启功先生一生光明磊落,品德高尚,博闻强识,业绩甚丰。虽然功成名就,对自己却谦虚谨慎,笑对人生。在此《墓志铭》中,寥寥七十二个字,把自己一生来了个盖棺定论。那种幽默、诙谐、潇洒、旷达的气韵飘飘乎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

启功先生(1912.7.26—2005.6.30)字元伯,也作元白。满族人,生于北京。全名爱新觉罗·启功,是清雍正皇帝九世孙。擅长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曾在辅仁大学任教,解放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启功先生写这首《墓志铭》的时候时年六十六岁。丧妻心痛,思妻心切,豁然写下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妻子的怀念,对名利的淡泊,对跌宕人生的坦然以对。文中:

“计平生,谥曰陋”。把自己“谥曰陋”,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视自己为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把名族、名人放在眼里。事实也是这样。在他看来,爱新觉罗不再是他的姓,他姓“启”名“功”。“爱新觉罗”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好,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可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启老成名后,有人给他写信,信封上写着“爱新觉罗·启功收”。启老或是置之不理,或是在信封上写“查无此人,请退回”。有人花重金向他请字,他却婉言谢绝:“我给人写字,从不向人要钱!”晚年,他把义卖的巨额资金捐献给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助学基金,用来帮助那些贫困学子,而且基金的名称不许用自己的名字。而自己居陋室,吃素饭,就连带老伴出去旅游都成了终生遗憾。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中学生,副教授”。启功先生12岁进入小学读书,插班四年级,升入中学直接念初二。高中期末考试因为英语成绩不及格,中途辍学。但在中学期间拜名师学画,贾羲民、傅心畲、齐白石都曾是他的先师。在校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业。当时,因为是中学肄业,找工作很困难。经友人推荐,到当时的辅仁大学任教。又因为是中学生,三次被辞退。校长陈垣慧眼识珠三次请回。后来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启功被评为教授。

“妻已亡,… 丧犹新 …”。启功年少是包办婚姻,夫妻之间缺少夫妻感情。但启老是一个孝子,从不违背母命。在风风雨雨的生活道路上,两人相濡以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可妻子张宝琛从生活到事业,给予了启老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正如启老在追思亡妻的诗中写道:“结婚四十年,从来无吵闹。白头老夫妻,相爱如年少。”“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

启老是一个谦虚谨慎又慈祥的老人,从不居功自傲。一次,某大学请启老书写校名,启老说:“你们这里×××是我的尊师,校名应该由他来写,我给你们题写图书馆名吧。”有人问启功先生:“现在满大街都是您的字,可大部分都是模仿您的赝品,您不生气吗?”启功笑答:“也要给人家留一口饭吃吗,何况有些字比我写得还好。”摘掉各种金光熠熠的头衔,启老就是一个笑嘻嘻充满幽默感的胖老头。

启功先生的诗充满诙谐与幽默,可读了以后欲笑不出。那种笑对人生的洒脱,面对名利的不屑一顾,怀念亡妻的深情,让人为之动容。这就是一位大师的风范,让人怀念和崇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