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为什么有“忌口”的说法

 世纪风 2019-07-11

看中医,常常会得到一些要忌口的医嘱,有些人听了以后不以为然,不挂心头;有些人误以为是中医师故弄玄虚,玩弄医术;有些人则根本没有听进去,似风一般在耳边飘过。中医有“忌口”的说法由来已久,实际上它源由实践、源自生活,“忌口”的许多说法是生活和医疗活动的经验总结。饮食有宜忌,这是人周知的。只要人生活得实实在在,注意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受积累,就知道饮食宜忌是大有裨益的。

一、疾病性质决定“忌口”

中医在辨治疾病的过程中,常常要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这“寒、热、虚、实”是疾病的一个性质描述,中医师根据疾病的性质来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方法,如“疗热以寒”、“疗寒以热”。不难发现这些治疗的方法中,中医治病有纠正疾病性质状态的主客观目标存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中医师就会给你一些饮食建议,这些建议有的就是“忌口”。可以想象,当疾病是一个“虚寒”状态时,病家就要注意“寒”性食物的摄入,防止进一步对机体的损害,且“寒”性食物也会影响纠编、抵消一部分药物疗效;反过来,当疾病处于一个“实热”状态时,也是同样道理,对过于“热性”的食物要有所节制,否则有“助纣为虐”之嫌。

二、“吃”,有时候就是疾病的诱因

“吃”,有时候就是疾病的诱因,对于这个说法,只要你是一个坦诚的人,我想肯定是不会否认的。对这个认识没有什么中医、西医的区分,因为无论何种医学体系,都会观察和尊重生活和医疗事实。从主食产品来说,很少听到有人对“大米”、“小麦”、“小米”、“黄豆”、“高粱”之类主要食物“过敏”的,对“牛奶”之类的奶制品要“过敏”的则时有耳闻,有些人即使“过敏”了,还想吃,找一些用现代技术方法“脱敏”了的产品再吃,让人不可思议。而“大米”、“小麦”、“小米”、“黄豆”、“高粱”等诸类食物就是中国人一直说下来的“五谷”,古人有“五谷为养”这一说法,可见这不是一句空泛的话,而是一个有深刻内涵的知识结晶,值得你去尊重、珍惜。有些人在生活中已经发现“鱼”“虾”、“牛肉”、“羊肉”过敏,会引发一些疾病,如“皮肤病”,那你得注意点,有时要忌口一下,过敏是一种“免疫反应”,忌口有时就是忌“过敏因素”,可以少生病。

三、饮食有时候是疾病复发的因素

前面说到一些饮食可以是致敏因素、诱因,这些食物也可能是疾病的复发因素,这样说,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些食物不过敏,但多吃了同样不好。常常会有人说“不是吃多吃点好的啊”,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中从来不强调“多吃的”,尤其对孩子和上了年纪的人而言。而现在,由于“多吃”所致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有些人还“执迷”在“吃”之中,自得其乐。在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对疾病的“食复”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他在《伤寒论》中有这样的记载“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提出了治疗的方法,就是要“少吃”、“消食”。可见“不多吃”也是一个忌口医嘱。

四、体质因素也要求适当忌口

中医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之说,而这个“肥人”、“瘦人”,在中医看来,既是指“体型”,也是指体质状态。从“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这句话中还提示人们注意这类人的易患疾病趋势,易出现的病理状态,8个字,富含深意。一般来说“肥人”喜欢吃“湿”性的东西,而“瘦人”则喜欢吃干货,所谓的“同气相求”。一些已经属于肥胖的人,三餐之余还在拼命进食牛奶、饮料、水果等食物,提醒、劝导其少吃一点,听到的回复常常是这样的,“不是说牛奶、水果营养好啊”。一个营养过剩的人,还在狂言需要营养,不亦悲乎?实际上这时根据自身的身体状态来适当忌口,应该是可以预防、延缓、减少疾病发生的。

中医是一门生活医学,宜吃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样,忌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忌口”有很多说法,“忌口”也有一些实践、实际依据。只要是从健康和有利于身体的角度出发,有时,听到医生善意的劝告和提醒,是值得思考、注意和重视的,其结果也是有益的。

无论男女老少  能够帮上就好

缘份为你消除病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