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精解

 好运常在 2019-07-11

​给小朋友讲论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朱子对此评价甚高,称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对于此句一般有两种解读。


其一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其二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这两种解读都有它的道理,然而我更倾向于朱子对其的解读。


朱子有一句巧妙的注解: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这句注解不仅让我们直观地了解此句的含义,更给我们做家长的以启发。


于是对于这句论语,我并没有要求宝贝背诵,而是将它拆解成三个故事,讲给宝贝听。


这么小的孩子,要理解圣人之言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么小的孩子对故事又是非常痴迷和信仰的。


通过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圣人言的真意伴随故事根植在她的脑海中。当有一天上学了,听老师讲起这句话,则能够迅速记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更新颖的想法。


接下来,咱们就讲讲这三个故事。


1

小鸟的故事


有一天,我刚回到家,宝贝就跑过来对我说:爸爸,有一个坏人把小鸟抓走啦!


细问之下,她说:我在树下玩,一只小鸟从树上掉下来了。鸟爸爸、鸟妈妈好着急呀,在它旁边飞飞飞,叽叽喳喳,叽叽喳喳。一个阿姨走过来把小鸟抓走了。鸟爸爸、鸟妈妈好伤心,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它们再也见不到它们的宝宝了。


见她伤心得潸然泪下,于是我就抱着她,给她讲了麻雀和雄鹰的故事。


话说从前有两只小鸟,它们出生在一个巢里。没错,就是你最喜欢的双胞胎。


当它们破壳而出,便开始展翅练习飞翔。


每一次飞起来,它们就像你看到的那只小鸟一样,从树上掉下去。幸好没有被坏人抓走。


两只小鸟都很努力地练习,拍打羽毛,扇动翅膀,努力向上。


终于,它们飞起来了。


它们飞呀飞呀,实在太累了,就落在树梢上。其中一只小鸟对另一只小鸟说:我们飞得这么高,已经很厉害了,就别飞了。


可是另一只小鸟摇摇头说:不,我们还可以飞得更高。


因为两只小鸟都不同意对方的说法,第一只小鸟索性就停在枝头,不再向上飞了,于是它变成了麻雀。


而另一只小鸟继续向上飞。天上的风越来越大,小鸟努力地扇动翅膀,它的翅膀也越来越大。


后来,它飞过了高山。但它还不停留,继续努力向上,终于又越过了云端。


它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变成了飞得最高的雄鹰。


它看过山峦大海,也看过大漠森林,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因为它不断地努力飞翔,它获得了自由。


而第一只变成麻雀的小鸟,无法飞得更高,无法飞得更远,就只能停留在一座城市里,它没见过山峦大海,也没见过大漠森林,它被困在高楼与高楼之间,失去了自由。


讲完这个故事,我就告诉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并说:为什么你唱葫芦娃就很好听,却唱不好亲亲宝贝呢?


她摇摇头,很懵懂地看着我。


我笑着告诉她:因为你每天都会不停地唱葫芦娃,所以越唱越好。亲亲宝贝你唱得少,自然唱不好了。不论什么事,只要不断地做,反复地做,就能越做越好。


2

孤独的故事


孩子对朋友有懵懂的概念,但小朋友来家里玩,总会发生冲突。


记得那是她三岁生日时,一群好朋友来家里给她过生日。起初大家玩得很开心,然而当蛋糕送到之后,大家都很好奇,都想透过塑料窗看看盒子里面的蛋糕是什么样的。


小宝贝一急之下把小朋友推了个跟头。小朋友大哭。


在安抚小朋友之后,我抱着小宝贝给她讲:从前有个小女孩,每天都自己一个人玩,她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可是没有人跟她一起玩,她只有跟玩具们说话,给玩具们唱歌。


她的脸色越来越差,嘀咕着说:跟我一样。


我又说:后来呢,她交了一个好朋友。两个人一起玩玩具,一起做游戏。你觉得她开心吗?


她说:开心。


“可是玩具都不只属于她一个人了呀。”我笑看着她对我露出困惑的表情,又问,“你还觉得她开心么?”


“开心!”她重重地点头,“爸爸,这叫什么?”她忽然反问我。


我笑着告诉她:这叫分享最快乐。


“分享最快乐?”她重复了一遍,用疑惑的语气。


“没错。”我告诉她,“自己玩一个玩具,总会感觉到无聊。然而两个人一起玩玩具,虽然看起来玩具不属于自己了,但你用玩具换来了朋友,朋友可以跟你做游戏,陪你聊天,这些都是玩具做不到的。用玩具换来朋友,就是分享最快乐。”


听了我的话,她立即跑过去拉着小朋友说:咱们一起看吧,分享最快乐。


两个娃娃又和好了。而有趣的是,她越来越会关怀别人,上次早教课上,因为按时完成作业,她得到了一根棒棒糖,而没有完成作业的小朋友气得大哭。


正要离开时,她忽然拉住我的手,跑过去把棒棒糖递给那个小朋友,说:你别哭了,我的糖给你吃。


于是她又收获了一个朋友。


3

大度的小狗


有一天跟妈妈一起上完早教课回来,她一直闷闷不乐,找到我说:爸爸,我心里好像没有气了。


我一听,就说:宝贝,这种感觉叫沮丧。告诉爸爸,是什么事让你沮丧了。


“一个小朋友撞到我了。”她落寞地说,“他没说对不起!”


“那么他是故意撞你,还是不小心撞你的呢?”


“不小心吧。他跑过去,没看到我。”


于是我给她讲了大度的小狗的故事。


小狗过生日,给小朋友们切蛋糕。小兔子和小熊都很乖,给小狗唱生日歌,还帮小狗端盘子。


然而小猴子却毛手毛脚的,看到蛋糕高兴得跳来跳去,结果在接蛋糕时,不小心打翻了盘子,弄脏了小狗的衣服。


大家都数落小猴子太调皮,不想跟它玩了。小猴子很伤心。


然而小狗却没有生气,反而安慰小猴子,对大家说:小猴子不知道自己会打翻蛋糕,不是故意的。这次之后,他也会小心的。小猴子,你说对不对?


于是大家又和小猴子一起玩了,他们一起为小狗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


讲完故事,我问宝贝:如果小狗跟小猴子生气了,会怎样呢?


她摇摇头。


我抱着她畅想说:或许小猴子觉得没有人理它,很伤心,就离开了。而小狗呢,也会因为失去一个好朋友而伤心。这个生日会过得开心吗?


“不会。”她若有所思地说。


“如果宝贝不小心做错了事,爸爸却不肯原谅宝贝,宝贝会觉得爸爸是爱你的吗?”


“不会!”她有点着急了。


“可是宝贝做错过很多事,爸爸从来没有跟宝贝生气过呀。”


她又高兴了。我趁机说:这就叫不知者不怪。如果别人是不小心做错事了,我们就要学大度的小狗,原谅他,这样大家都会很开心的。


从此以后,她再也不会因为这些小事情沮丧了,也改掉了非要对方认错道歉的习惯。


虽然她现在还不懂包容的力量,但我希望这些思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她,在学而时习的过程中熟练运用。

给小朋友讲论语(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学说,大意是,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而《论语》中收录有子的这句话,十分有趣。咱们先看看译文。


译文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若单纯从译文来看,有子这话简直是鼓吹愚孝愚忠的封建糟粕,退一步来说,把一个孩子教得唯唯诺诺,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是每一个现代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咱们就不讲这句话吧。略过,下课!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咱们读书,不论是现代专业论文,还是古人的学说,都应该去掉它表面的浮华,却剖析它核心的本质。


这样,我们看的每一本书(包括小说、电影),才都能带给我们启迪。


比如,对于有子的这句话,大理学家朱熹就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解读: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到这儿,我更注重的是第一句: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说的是,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专注根本。根本夯实了,就能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最近听了一个笑话,有一个人说,我16岁的时候,每天都想不要谁来告诉我怎么做。现在我26岁,每天想的却是,谁来告诉我怎么做。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反而会迷惘,会眼高手低?大概就是因为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没有抓住根本。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把《论语》的这一句,拆解开来,讲给孩子听。


我一直认为,理解比背诵更重要。


有一些家长以“我家孩子才三岁就背完三字经、弟子规”为荣,但你问这孩子,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什么是善呢?他可能连第一句都理解不了。


因而对于小朋友,我们不要急着让他们背诵。


更重要的是,家长通过讲述古籍延伸的故事、在平时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将古籍中的智慧,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让小朋友切身体验,从而在内心种下正面价值观的种子。




事实告诉我们,不论学历高低,只要能更快抓住问题的本质,你就能脱颖而出。


比如在《鹿鼎记》中,康亲王宴请韦小宝。这时遇到一个难题。


韦小宝时任尚膳司副总管太监,只有五品。其他人不是王爷就是尚书、将军,级别都比他高。


但他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康亲王想拍他的马屁,让他坐在尊位上。可怎么拍呢?


说“你是皇上身边的红人,皇上啥都听你的,今后我们都要依靠你呀”?


不能够!因为此言一出,就有三点害处。


第一,说皇上是昏君,什么事都听一个太监的,宠幸佞臣,不能明理决断。


第二,摆明了是要结党营私,这在任何一个统治者眼里,都是弄权造反的苗头。


第三,自降身份,让旁边那些尚书、学士、将军们的脸没地方搁,得罪一桌子人。


那么,康亲王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桂兄弟,你是皇上身边之人,大家敬重你,那也是爱戴皇上的一番忠心,你不用再客气了。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体现出康亲王无与伦比的情商。


首先,让韦小宝坐得安心,不必担心其他高官不满。


其次,顾全了脸面。大家不是坐在韦小宝下手,而是坐在皇上下手。谁敢坐皇上上手呢?那可是欺君大罪,所以在场的各位都心安理得,不会颜面扫地。


最后,政治正确。一句“大家敬重你,那也是爱戴皇上的一番忠心”,将结党营私的事实,掩盖上忠君报国的外衣。




有时我们在单位混不好,往往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情商不够。


现在的职场,比古代的官场更加腥风血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优秀的能力,再加上过人的情商,则长袖善舞,平步青云。


退一步来说,至少能把生活过得轻松一些,简单一些。


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成为重中之重。


比如康亲王,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才能拍出如此雅俗共赏的马屁。


皇上。


皇上就是本质。大家巴结韦小宝,无非就是想通过他,在皇上那捞到更多的好处。因此本质不是大家巴结韦小宝,而是巴结皇上。


巴结皇上,那就不叫巴结,叫忠君。


因此这话说得一点毛病都没有。甚至比任何言论都正确。




有句话叫言传身教。咱们在言传时,一定不要忽略身教的作用。


古语有云,一傅众咻。而现在很多家长也困扰,家里有成年人爱说脏话,传染给了孩子,不论妈妈怎么教,孩子都改不掉说脏话的毛病。


这就是身教的作用了,然而可惜的是,这是反面的身教。


因此,家长不妨在生活中,首先尝试提升自己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


比如辅导孩子做作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陪孩子看动画片时,不妨跟她言语互动,讨论一下你对这个问题、游戏、动画片本质的看法,以开阔孩子的视角,启迪她的思维方式。


而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先不要生气发火,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该如何利用这个本质解决它”。


假如你抓住了本质,知道解决方法了。那么不妨拉孩子一起处理这个矛盾。


不要只看到夫妻吵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如果善于利用,它可能会发挥正面效果。




女儿快一岁时,我跟妻子吵架。担心女儿会害怕(因为朋友的孩子已经因为父母吵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负面反应),于是我会一边吵架一边做鬼脸逗女儿开心,让她以为爸爸妈妈也是在玩闹。


但女儿一岁多时,她已经能够意识到,我们不是在玩闹,是在吵架。每次她都会问:爸爸,你们在做什么?


听到这话,我和妻子就会立即停止吵架,并给她解释,我们是在争论,争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自此之后,她很愿意参与我们的吵架,有时会说:爸爸妈妈,别吵了,我听不到动画片了。


而每一次我们都适可而止,这让她感觉到,她是家庭的一份子,很愿意对家庭里一些她能懂得事做出决断。


到了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妻子跟我生气,抄了几句之后,就独自回卧室了。


女儿问我:爸爸,妈妈生气了么?


我面带苦恼地对她说:没错。因为爸爸做错了事,妈妈生气了。可是现在妈妈不想听爸爸说话,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不生气呢?


她想了很久,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半晌,她有主意了,拉着我走到妻子身边,指着挂在墙上的结婚照说:妈妈,你看,你们以前那么好,现在就不要生爸爸的气了,你们和好吧。


妻子被她的话逗乐了,于是气也就消了。


在得到妈妈的回应,和我的感谢之后,女儿得意地在客厅走来走去,虽然她不知道那个词,但成就感已经在她的心中应运而生。


此后,她也更愿意主动调解家庭的矛盾,甚至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她也更愿意去安慰伤心的小朋友,去调节朋友之间的矛盾。


那么,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抓住夫妻吵架的本质——是围绕某一事物两种观点的对撞,而不是仇恨和杀意,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来参与对这种问题的解决,从而锻炼她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也让她渐渐掌握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并习以为常。


这样,吵架的坏事,也就变成培养孩子的好事了。


要记住,亲历的生活场景,比书本更有利于引导孩子的成长,并让他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记忆。


与君共勉。

给小朋友讲论语(3)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今天子曰得很短,大意就是,那些巧言令色的,鲜有仁者。


不过这句话的内涵若讲起来,却非常复杂。


其核心主要围绕——什么是仁!


首先,仁不是所谓的善良。


用韩信对项羽的看法来解释,最为贴切。


项王待人慈爱,言语温和,军士们生了病他都会流泪。


可面对该获封赏的有功将士,却舍不得授予爵位。


他的仁不过是妇人之仁。


韩信将所谓的仁,区分为圣人之仁与妇人之仁。


说项羽所谓的仁,就像老母亲对孩子一样的,是妇人之仁。


想想也对,很多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暖,生怕孩子生病了。可是很少在孩子表现优秀的时候,对他进行慷慨的奖励。


这就是老母亲的妇人之仁——对孩子掏心掏肺,却很少使用精明的手段。


那么什么是圣人之仁呢?《道德经》中老子对此进行了解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就是祭祀时烧的祭品。


言而言之,这话的含义就是,圣人之仁,不是所谓的慈悲善良,反而是要将子民百姓当做祭品。


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大实话。子思对此有更易理解的解读。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名叫孔伋,是《中庸》的作者,也是孟子的老师。


孟子小时候问老师,治理百姓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子思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


孟子懵懂地问道:贤德之人教化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老师怎么能说利益呢?


子思笑道:


仁义原本就是利益呀。


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


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当然,孩子很难理解这些高深的言论。那么我们不妨给她讲两个故事。


〖★子路受牛★〗    


子路,名叫仲由,是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有一次,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送给子路一头牛以表感谢。


春秋战国时代,牛是很贵重的物品。曾经有人偷了一头牛,被商鞅处死。


按照现代人对圣贤的评判,子路应该推辞。


但子路却收下了。堂而皇之地牵着牛回来,被孔子遇见。


问明事情缘由,孔子赞叹道:以后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其他弟子就纳闷了,说:老师,您常教我们仁德。子路救人本该是理所当然的,怎么收了人家这么贵重的谢礼,您却称赞他为表率?


孔子解释说:教化百姓不能一味地满口仁义道德。应该顺势而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子路救人,收了头牛。一旦传扬出去,鲁国人就会争相效仿,路遇蒙难者,哪怕是为了头牛,也会勇于救人的!


〖★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若有人能把他们赎回来的,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这事恰好被子贡遇到了。


子贡,名叫端木赐,和子路是同学,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他在外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拒绝到国库报销费用。


孔子听到之后,气得大骂:你这孩子,大错特错了!从此以后,鲁国人都不会再外国赎回同胞了!


子贡大惊,辩解说:老师,我赎回同胞,不去报销,是仁义之举,老师怎能说我错呢?


孔子恨铁不成钢地说:如果你去报销,也不会损害你的名誉。但你拒绝报销,别人会将你所谓的义举传扬出去,花自己的钱赎回同胞就会成为标杆。可人都是爱钱的,让他们自掏腰包赎人,大多数人或是舍不得,或是没有财力,谁还会去赎回同胞呢?


〖★由此可见★〗    


儒道思想中的圣人之仁,即是对人性深刻洞察,在辅之以手段因势利导,让人民能够走上正轨,行使善举。


了解了圣人之仁,那么词句中另一个词——巧言令色——也需要进行解读。


什么是巧言令色呢?有人把它解释为花言巧语。


我个人认为,对于古籍,我们依照字句翻译,很容易对其产生误解。因为古籍书写年代久远,时过境迁,它所代表的含义,往往无法用现代汉语通过直译来准确表达。


毋宁说,我更喜欢用类比、故事的形式,对某个观点进行解读。


下面我们就再讲一个故事,对巧言令色进行理解。


〖★公孙龙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很喜欢养士,门客达到数千人。


其中有个叫公孙龙的,特别擅长辩论。


有记载说,有一回孔子的六世孙孔穿来到赵国,受到平原君款待。


席间,平原君请公孙龙与他辩论,公孙龙出题为《旁边站着的这个婢女有三只耳朵》。


人明明仅有两只耳朵,怎么可能有三只耳?


但公孙龙旁征博引,令孔穿百口莫辩。


第二天,平原君问孔穿,您觉得公孙龙的口才如何?


孔穿客气地回答说:


公孙龙辩才,几乎真能让婢女长出三只耳朵。


可真能么?


在下想请教平原君,论证人有三只耳虽然很困难,可这本来就不事实。


反之大多数人都长着两只耳朵,论证起来是非常容易的。


那么平原君,您愿意选择真实而容易的呢,还是选择虚假而困难的呢?


平原君听罢哑口无言,回头立即招来公孙龙说:你莫要再与孔穿辩论了。你虽然唇齿灵利,但终究孔穿先生的学问更胜一筹,你根本占不了上风。


后来,阴阳学鼻祖邹衍途经赵国,公孙龙又跑出来想与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说。


邹衍断然拒绝,说:


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


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


〖★一点延展★〗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所谓巧言令色,即是公孙龙这样的人。


也正因此,我对给孩子报口才班稍有抵触。


我认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一旦向公孙龙那样口才超群,很容易误以为自己才华超众,而轻视严谨的治学。


治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过程。而做人又何尝不是?


孔子说,谨言慎行,做事周密,方能取信于人。


反之,口若悬河,对实际问题却拿不出一点办法,不正是我们所谓的眼高手低么?


贵人语迟,便是这个道理。


与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