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动力实体能 2019-07-11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


   高:42 . 8 cm      口径:9 . 3 cm      底足 :10 . 5 cm




图1     瓶盘口,唇外翻,细长颈间刻有七道旋环,溜肩,鼓腹且丰满,  鼓腹下收窄再外撇至底足边
          口沿至肩部两侧捏塑成两条对称的龙体手柄,龙头低垂探进瓶口,张大嘴咬住了盘口沿
          沉静、优雅的美人体般的盘口瓶,似乎带着伊斯兰的风尚,与中国传统的飞龙合成一体,令这个静态的盘口酒器焕发出勃勃生机并赋予了全新的酒与酒器的文化内涵
          不理天下事,埋头只喝酒,两龙那含蓄隽秀的造型一改张狂的面孔,延续着隋代创新的龙耳“传瓶”的概念
          华丽、雅致的龙耳盘口瓶凝聚着东西方文化相融的结晶
          源自隋代陶人善用曲圆形概念将胎泥做成条状在盘口瓶上做饰物,配制成那弯曲、简练、实用的龙形手柄
          犀利的旋削胎体的刀工,汇集了捏塑多种工艺,古拙、质朴而灵动
          两条扎进酒瓶里的猛龙似醉非醒
          朱门、皇室酒香飞洒
          虚实结合的艺术古陶还看盛唐巩县窑白瓷龙耳瓶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图2      双泥条加四颗圆鼓钉,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虚实结合,手感舒适 ,透闪着古代陶人那造型的高超技巧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图3      不同角度看龙口衔住盘口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图4       张大的龙嘴衔住盘口沿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图5       放大的图片显示,盘口内釉面苍老、丰富的自然衰败特征 ,是古陶瓷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盘口沿积釉呈水绿色,釉面开各类片纹,有大小不同的破口泡,沉积着外来的钙化物
            口内留下工匠手拉胚的指痕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图6           石灰釉,玻璃质,透明度强, 闪耀着莹光     
                  釉面开细微的纹片
                  大小棕眼、衰变的各类气泡
                  白中泛青的釉色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图7      上左:胎体粗、质坚、较为厚重,所施化妆土让釉面细腻平滑,可见辘轳旋坯留下阶梯式的旋削纹
           上右:从露胎处可见胎体呈红色,显示烧制过程对火焰气氛控制不稳
           下左:胎足呈平底型,显不匀的灰色,气孔率大,笔者清洗时,从水满到口沿处可见大小气泡冲出,并发出嘶嘶声响
           下右:釉色白中泛青,瓶腹约三分之一不挂釉,流线型的瓶体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微图1         微观偏光拍摄彩虹光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微图2          纯净的釉面
                   清晰的开片纹理,
                   多彩的衰变气泡
                   下左图:开片纹的边角上翘,显示釉面老化变形
                   下右图:宽窄各类开片,是自然老化的明证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微图3      陈年历久的水沁土埋发生的物理效应
               在一种特有的皮壳下可见到不同的开片纹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微图4         色彩缤纷的气泡群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附参考图       故宫博物院藏     唐邢窑双龙耳瓶  
                     高42 . 7cm  口径10cm    底足10 . 9cm    是1957年邢窑出土的重大发现
                     当然,它是一尊标准的、无可替代的国宝重器
                     故宫藏品具顶级标准
                     用故宫标准进行比对、研究、学习,是藏家学习——提高的过程
                     瓶腹约三分之一不挂釉,笔者龙耳瓶也是三分之一不挂釉
                     细颈间起两道旋环,笔者龙耳瓶为七道旋环,多与少有何干系,不得而知
                     龙柄上无装饰圆钉,笔者为四个鼓钉,与天津博物馆的龙耳“传瓶”相同
                     笔者的龙耳瓶与故宫藏龙耳瓶整体造型结构、胎釉的工艺都大致相同,甚至连尺寸仅才差之毫厘
                     笔者的龙耳瓶与故宫龙耳瓶在器型、尺寸、胎质、釉质、釉色、开片、气泡可以相对应



微观唐白釉龙耳瓶作者孟凡和
参考图     天津博物馆藏     隋白瓷双龙耳传瓶    
                高:18 . 5cm   口径5 . 2cm   底足2 . 5cm
                双平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
                白胎白釉,胎质细腻纯净,有细微的开片纹,釉色光亮莹润,瓶体双腹相连中间有圆环系
                双龙头探入瓶内,张嘴咬住瓶口沿,好一幅生动逼真的龙戏酒之神态
                隋代的龙耳“传瓶”上就以四个鼓钉用做装饰,笔者瓶上的龙耳也是四颗钉,延续着隋代装饰风格的传统
                此“传瓶”为隋代创新器型,是隋代流行的众多瓷器精品
                "传瓶”的连体造型极为优美,可瓶子却随着主人埋在西安的李静训墓,直到1400个春秋后的公元1957年,龙耳“传瓶”才重见天日。主人远去,龙瓶还在
                人都说,天下隗宝美名传,"传瓶"的技艺可能早就传到巩县,只是那“传瓶”的美名却怎么也没有传开来
                 想毕,会不会仅是只传给家人的铭文记载

                  (参考图源自网络   感谢摄影原作者)
                          

                         白发老玩童孟凡和
                    2017年  7月  10日  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