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文章 云南三大类茶研究(第三次修改)(简化版) 第一节:研究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自然的层次 第三节:生茶的制程--人工目的性 第四节:生茶品茗--E值和H图 第五节:茶群分类及术语 第六节:孤城之梦--生茶品茗两个层级的纽带 第七节:耗散结构--人体体温的维持与波动的机制 第八节:茶性R值--人体不同放热部位机制 第九节:时空构造--结论及推论 图一 云南三大类茶研究导图(2019.7.11修正) 第一节:研究的思想形成 我们从生茶开始,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1 什么是好茶? 1-1 2 什么是越陈越香? 1-2 进一步,我们问:我们能构造出一个描述云南三类茶的时空吗?这是终极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时空中,云南三类茶从当下到未来,就是在这个时空中划过的一条轨迹。 1-3 在这个时空中,应该完成如下任务:制程结束后的时空位置,不同仓储过程在时空中留下的不同轨迹,在这个时空中要能回答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 1-4 茶是什么?茶是带有人工目的性的人工物,如果不认清这一点,在认识茶上就会产生偏差,把茶当自然物去处理,就会犯认识上的错误。 一切茶生产,都带有人工目的性,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目标,有求香气、口感的茶,有求茶性的茶,才有了目前几类茶的形态,这些茶的形态用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是用制程去实现的。茶的制程就是一种满足人的某些需求的人工目的性的实现。 这个研究云南三类茶的起点思维,来自《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某些现象在某种非常特别的意义上是“人工的”。即,这些现象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只是因为系统在目标或目的的作用下被改变得能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如果说,自然现象由于服从自然法制而具有一种“必然性”(necessity)的外观,人工现象则由于易被环境改变而具有一种“权变性”(contingency)的外观。 注:"权变"是指“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 1-5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司马贺看到的真正问题是:怎么对人工系统居然还能提出经验命题,要知道这些系统在不同环境下,也许会呈现与现在的样子很不相同的外观。 工程关心的不是必然性而是权变性--不关心事务是怎样的,而关心事务可以成为怎样,简而言之,关心的是设计。 1-6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怎样才能构造一种以经验为根据的理论呢? 人工现象的经验内容,凌驾于权变性之上的必然性,源于行为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不能够尽善尽美--源于我所谓的理性的局限。 1-7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人工性问题之引人入胜,主要是当它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复杂系统的时候。人工性和复杂性这两个论题不可解脱地交织在一起。 1-8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复杂性不过是遮蔽着简单性的外表;它要发现隐藏在表面的混乱状况之后的规整模式。 1-9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 人工物的那些东西并不脱离自然。它们并没有得到无视或违背自然法则的特许。同时,它们又要适应人的目标和目的。它们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想飞翔或想吃得好些等等的愿望。人的目标变了,其创造物也随之而变。 1-10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3 科学要涵盖这些体现了人类目标和自然法则的物体和现象,就必须具备将这两个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的手段。 1-11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P3 人工科学:即关于人工物体和人工现象的知识。 1-12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3 人工科学的范围: 1.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 2.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 3.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 4.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 1-13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5 在研究适应系统或人工系统时将内外环境分开的第一个好处是,只要对内部环境作极少的假定,我们经常就可根据对系统目标与对系统外部环境的了解来预测行为。我们经常发现,差异很大的内部环境在一样的或类似的外部环境中实现一样的或类似的目标。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特定系统能否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能否适应环境,只取决于外部环境的些许几个特征,而与外部环境的细部根本无关。 1-14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8 内部环境被赋予的性质就在外部环境中为实现目标服务了。最重要的是将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联系起来的目标。内部系统是一个能在某些环境里实现目标的自然现象组织。 外部环境决定着实现目标的条件。如果内部系统设计得当,能适应外部环境,那么,内部系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要预测内部系统的行为将是怎样,我们只需要问,“一个设计合理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表现呢?”行为呈现的是任务环境的形状。 1-15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1 系统的行为不仅要对任务环境作出部分响应,还要对内部系统的限制性作出部分响应。 1-16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2 (学术上)智力上硬性的,分析性的,可形式化的,可讲授的。 (设计与人工物科学)智力上软性的,直觉的,非形式化的,说不出所以然来的。 符号系统:合理的人工物 一个物质符号系统包括一组称为符号的存在物。这些存在物是能够作为符号结构(有时称为“表达式”)的组成部分的物质模式。物质符号系统是一架机器,它一边历时运动,一边产生出发展着的符号结构。符号结构能够(而且通常确实)作为它正试图去适应的环境的内部表象。有了这些符号结构就可以模拟环境(且不管模拟的真实性是大是小,模拟得细致还是粗糙),从而对环境进行研究。 1-17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4 人工物的特有性质表现在它内部的自然法则与外部自然法则的薄薄的界面上。 1-18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5 人工界恰恰集中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这一界面上,它关系的是通过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要想恰当研究那些与人工物有关的人们,就要研究手段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怎么产生的--而对适应方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过程。 这样一种设计科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在涌现。 1-19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5 自然科学关心事物是怎样的。普通的逻辑系统--比如说标准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能很好地服务于自然科学,由于标准逻辑关心的是叙述性陈述,它很适用于有关世界的论断和从这些论断作出的推论。 另一方面,设计关心的而是事物应当如何,关心的是设计出人工物以达到目标。 1-20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6 在任何复杂系统中都有一些单元完成着特定的子功能,这些子功能为总体功能作出贡献。正如通过描述系统的功能(无需对系统机制作出详细说明)就可规定整个系统的“内部环境”一样,每个子系统的“内部环境”也可以通过描述那一子系统的功能来规定,无需对其子机制作出详细说明。 为了设计这样一个复杂结构,可以通过一种有力的技术来找到一些可行的方式,将系统分解为与其许多子功能相对应的半独立部件。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每一部件的设计就可独立于其他部件的设计来进行,既然每一部件主要通过自己的功能与其他部件发生影响,而与实现此功能的机制的详细情形无关。 1-21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19 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 “圆是离给定点等距离的所有点的轨迹”。“要画圆,将圆规的一脚固定,旋转另一脚直到它回到出发点为止”。欧几里德暗示:如果你实施第二句话规定的过程,就会产生一个满足第一句话的定义的东西。第一句是圆的状态描述,第二句是过程描述。 对结构的这两种理解方式是我们的经验的经纬。图画、蓝图、大多数图表和化学结构式是状态描述。处方、微分方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过程描述。前者表征了感受到的世界,它们提供了辨认物体的标准(往往是通过模仿物体的方式)。后者表征了受到作用的世界,它们提供了将具备我们所愿望的性质的物体生产出来的手段。 于是,要解决问题,就要使对同一复杂现实情形的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不断相互转化。 1-22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95 系统有多复杂或多简单,关键取决于我们描述它的方式。世界中的多数复杂结构有大量的沉余成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沉余性来简化其描述。但是要想利用它,要想实现简化,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用过程描述代替状态描述这一思想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23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200 司马贺高度概括了人工物的认知思想,我们一再在不同文章中重复这些关于人工物的思想,它就是云南三类茶研究的纲领性思想,迈开研究第一步的起点。以下每一个节点上的研究,拉出来从全局和整体性上去看,都能在司马贺的思想中获得概括性的解释。 参考文献: 【1】《人工科学》【美】司马贺著 武夷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0 第二节:自然的层次 开篇云南三大类研究导图成立吗?也就是我们可以将自然、一个整体的复杂性体系理解为近可分层级的的系统吗? 我们引述一些科学家的看法来谈这个问题。 司马贺[美] 复杂性经常采取层级结构的形式,层级系统有一些与系统具体内容无关的共同性质。 【1】 P70 层级系统释义: 层级系统或层次结构,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外面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1】P171 我们通过对近可分解系统的动态性质的讨论已经看到,将系统表现为层次结构所损失的信息比较少。属于系统不同部分的子部分仅以集总的方式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细节可以忽略。 【1】 P191~192 许多复杂系统都具有近可分解的层级结构这一事实,是使我们能理解、描述、甚至“看见”这种系统及其部分的重大促进因素。或许应当将这一命题反过来。如果世界上存在这样一些重要系统,它们是复杂的但不是分层的,那么也许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就无法观察和理解它们了。对这些复杂系统的行为的分析将超出我们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世界,是因为世界是层次结构的;或,世界之所以显现出是层次结构的,是因为它的非层次结构的那些方面是我们既理解不了又观察不到的。 【1】P192 如果一个复杂结构完全没有冗余,也就是说,该结构的任何方面都不能用任何其他方面来表示,那么,它就是自身的最简描述。我们可以表现它,但无法用更简单的结构描述它。 科学的任务是利用世界的冗余性来简单地描写世界。 【1】 P194 对结构的两种理解方式是我们的经验的经纬。图画、蓝图、大多数图表和化学结构式是状态描述。处方、微分方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过程描述。前者表征了感受到的世界,它们提供了辨认物体的标准。后者表征了受到作用的世界,它们提供了将具备我们所想望的性质的物体生产出来的手段。 感受到的世界与受到作用的世界这二者的区别确定了适应性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生物必须逐渐搞清楚被感知世界的目标与过程世界的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这些相互关系被意识到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时,它们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段—目的分析。给定一想望的状态和现存状态,适应性生物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两个状态的差别,然后找到消除该差别的相关过程。 于是,要解决问题,就要使对同一复杂现实情形的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不断相互转化。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论证说,所有的学习都是回忆。他认为,除非我们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不然我们就不能发现或认出这个答案,他不能做出别种解释。这一悖论的产生缘由就是我们与世界的二元关系,该悖论的解决也要靠这种关系。我们给出解法的状态描述,这就是提出了问题。这一任务就是要找到一个能从初始状态产生出目标状态的过程序列。从过程描述向状态描述的转化使我们能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达到了目的。对我们来说,解法真正是新的—我们并不需要柏拉图的回忆理论来解释我们是怎么认出解法的。 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称为“人类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手段—目的分析,它的目的是:发现对通向想望目标的路径的过程描述。一般范式是:给定一设计图,找出相应的“药方”或实现方法。很多科学活动是这一范式的应用:给定某些自然现象的描述,求出能描述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的微分方程。 【1】P195~196 复杂系统的描述可取许多形式。尤其是,我们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状态描述(设计图或药方),也可以进行过程描述(实现方法)。 【1】P196 系统有多复杂或多简单,关键取决于我们描述它的方式。世界中的多数复杂结构有大量的沉余成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沉余性来简化其描述。但是,要想利用它,要想实现简化,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1】P200 约翰·H·霍兰[美]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领域的先驱者之一:霍兰,在寻找支配CAS行为的一般原理中有独特的洞见。 我们将CAS看成是由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主体随着经验的积累,靠不断变换其规则来适应。在CAS中,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他适应性主体构成,所以,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适应别的适应性主体。 【2】 P10 霍兰将CAS组成划分为7个基本点,4个是特性、3个是机制:聚集(特性)、标识(机制)、非线性(特性)、流(特性)、多样性(特性)、内部模型(机制)、积木(机制)。 在积木(机制)这个地方,霍兰展现了他的一些认识: 我们来看看人类最平凡的一个能力,即把一个复杂事物分成若干部分的能力,......,当我们做这件事时,组成部分绝不是任意的。它们可以一用再用,构筑和完成大量各种不同的组合,就像孩子们搭积木一样。事实上,这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自然选择和学习,寻找那些已被检验过能够再使用的元素,人们就能够把复杂事物进行分解。 【2】 P34 广义地说,如果建造模型可以包揽大多数科学活动,那么,寻找积木就成为完善那项活动的一门技术。在物质结构的最底层,我们有盖尔曼的夸克。夸克的组合产生核子,即下一层的积木。迭代这个过程,上一层的积木通过特殊的组合,派生出下一层的积木。结果就是夸克/核子/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这个序列就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将我们的注意力局限于物理学积木是错误的。无论在哪里,积木都是人们认识复杂世界规律的工具。 【2】 P36 使用积木生成内部模型,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普遍特征。 【2】P37 菲利普·纳尔逊[美] 为什么物理学能有效描述物质世界: 对于一个由大量的全同成分组成、并且在各成分之间存在局域相互作用的系统,当我们在比其组分大得多的尺度上研究它时,问题通常能得到极大简化:只需要几个有效自由度既可描述该系统的行为,而且只涉及几个唯象参数。 例如: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时就不需要解释钢材的具体原子结构(尽管钢材的确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反,他们把钢材作为连续体处理,这种连续体具有一定的抗变形能力,这种能力由两个数字表征(称为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 正是因为桥梁比铁原子大得多,才使得连续介质弹性理论获得成功。 上述的另外一个表述方式是:大自然按空间尺度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而每个层次与更低层次的几乎所有细节都是无关的,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这一原则解释了物理学事业究竟何以可能。从物理学史来看,有关物质结构的思想先是从分子发展到原子,接着是质子、中子、电子,进一步到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也许将走到更深的物质结构层次。如果在取得任何进展之前都需要所有深层次的结构,那么这个事业根本不可能起步!相反,虽然已知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如果必须将桥梁看作是原子的集合的话,我们将根本无法理解它们的结构。每一个新的空间尺度上都会出现简单的规律。 【3】 P302-303 很明显,品茗中的香气、口感是嗅蕾、味蕾神经网络的生物神经元或神经团的电位发放特性,而生津回甘这个生理现象的驱动者:体温,喝茶后体温不同于静息体温的上升,是基于细胞熵减的做功放热过程,完全的不在一个层级上。 香气、口感这种品茗的愉悦性,与生津回甘这种品茗的愉悦性,是两个不同层级的品茗愉悦性。 这种不同层级上的研究,构成了不同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范式,有自己独特的描述语言,相互之间具有不可通约的性质。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托马斯·库恩[美]的科学哲学内容(引用2012年度文章已经成型的内容): 关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哲学及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不可通约性概念: 不可通约概念来自数学用法中指“没有公约数”,库恩的不可通约概念是指对于处在同一条历史线索上的理论来说,这一术语意味着没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可以完全翻译这两个理论,虽然库恩指前后相继的旧与新理论而言,但对平行的理论推广来说,一个理论的某些陈述不能用任何适合表达另一个理论的语言来表述,反之亦然,也是成立的。 库恩是这样描述的: 同一个言语共同体的成员也是共同文化的成员,因此呈现在他们每个人面前的应该是同一范围的对象和境况。如果他们要互相指称,那么他们每个人都必须把每一单个的术语与一套规则联系起来,这套规则尽管无须区分其他仅凭想象的对象,但却要足以区分其指称对象与该共同体世界实际呈现的其他种对象或境况。因此,正确识别一组成员通常也需要了解参照组的知识。没有一个指称术语和表述是在孤立于世界或彼此孤立的情况下习得的。 库恩称: 科学研究中的范式共同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些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人工科学》【美】司马贺著 武夷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0 【2】《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美】约翰·H·霍兰著 周晓牧 韩晖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08 【3】《生物物理学--能量、信息、生命》菲利普·纳尔逊【美】 黎明 戴陆如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 【4】《科学革命的结构》【美】 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 9 【5】《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序 P 3 【6】《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 4 【7】《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 4 【8】《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 11 【9】《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 11 【10】《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 16 第三节:生茶的制程--人工目的性 生茶的制程流程:采摘、摊晾、杀青、揉捻、阳光干燥。 在普洱生茶杀青过程中,即使在杀青初期锅温高达250℃~300℃之间,由于杀青者是抛杀技法,杀青过程中不间断抛高鲜叶,我们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的叶面温度,锅内鲜叶叶面温度为65℃左右,抛高叶面温度在60℃左右。 在普洱生茶阳光干燥阶段,晒场阳光直射,在春季最高温下毛茶条索的温度在57℃左右,在通风状态下为45℃左右。 而多酚氧化酶不可逆失活,也就是空间构象造成不可逆破坏的温度在70℃~90℃区间 在制程过程中的最高温度没有超过65℃,制程最多是使酶失活而没有破坏酶的空间构象,茶叶内源酶得以保留。 鲜叶摊晾是为了避免鲜叶过多的水分使得杀青时产生不良的黑点,时间短,控制了鲜叶的发酵程度,而发酵是降低茶叶自然形成的能量值的过程。 杀青过程除了挥发低熔点下的茶叶不良气息外,就是尽快挥发茶叶的水分,避免在湿热状态下的茶叶发酵而降低茶叶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能量值。 这样,在普洱生茶杀青阶段,普洱生茶杀青时,叶面温度快速通过了酶活性最高的温度区域,叶面温度即未达到破坏酶的空间构象使得酶永久失活,也未处于酶的活性温度区间发生过多的酶促反应,在湿热条件下产生能量耗散。在毛茶阳光干燥阶段,无法产生湿热条件,茶叶水分在快速散失。 干燥毛茶在蒸压成型时经历10~15秒的高温蒸汽蒸软阶段,酶在干燥状态下比在潮湿状态下,对温度的耐受力要高 生茶没有为香气能提高新茶的愉悦性而在杀青环节和干燥环节提高制程的温度,从而保留了茶叶内源酶。也没有为口感能提高新茶的愉悦性而在鲜叶环节和揉捻后环节利用发酵降低新茶的苦、涩度,从而最大可能保留了茶叶自然形成的能量。 新生茶为了未来的目标牺牲了新茶的香气、口感,而这个代价会在未来得到补偿。新生茶做出了茶叶香气、口感的牺牲,不可能用新生茶的香气、口感去判定一个茶的好坏。 生茶的制程就是尽量维持鲜叶在自然中形成的能量值,并且保留了茶叶中的内源酶。 3-2 新生茶指向未来的3-2这种隐喻,不可能在新生茶的香气、口感品茗和化学成分上去推导、演绎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生茶研究者必须从老茶上才能理解这种生茶制程指向未来的隐喻。 2007年何作如先生分享了蓝标宋聘、陈智同先生分享了大字红印,优秀的老茶给理解3-2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描述新生茶和老茶,这个阶段还无法展开,后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下面逐步的完成这个任务。 参考资料: 【1】食品酶学 王璋 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7 P264 【2】《生物化学》第二版 上册 沈同 王镜岩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2 P254~P255 【3】《生物化学》第二版 上册 沈同 王镜岩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2 P254~P255 鸣谢:何作如先生分享的蓝标宋聘、陈智同先生分享的大字红印 第四节:生茶品茗--E值和H图 如果从茶的色、香、味出发,新生茶与老生茶,在色、香、味上完全的不同,好茶判据不可能在茶的色、香、味上产生,好茶判据要有一致性,判据即可在新茶上断定好茶,也可在老茶上断定好茶。判据是唯一的。 优质的生茶品茗除了香气、口感引起的愉悦之外,还有一个引起愉悦的过程:生津回甘,这个过程是体温上升驱动的。而体温上升是茶叶中的能量、物质与人体内的能量、物质协同下,在细胞处的熵减做功放热过程。 茶叶能量能满足好茶判据之一的前提条件,第一:对新茶、老茶,这个判据是一致性的、唯一的,第二:茶叶能量是驱动喝茶后体温上升的动力来源,体温上升驱动了生津回甘,而生津回甘是品茗的愉悦性之一。 我们依然使用了“茶气”这个词,但是需要在使用前做出定义。 侠义茶气(对物):E值(茶叶能量值) 4-1 初期没有训练出体感的人,只能看这个值。 广义茶气(对人):细胞熵减做功的过程(放热过程是这个细胞熵减做功过程的表象) 4-2 侠义茶气E值(茶叶能量值)我们在2013~2014年度完成了测量,并且形成测量规范。 广义茶气我们不能测量细胞熵减做功的大小,只能测量这个做功的放热过程,放热过程的长短正比于做功的大小。 这个做功放热过程的长度(从静息状态下低于37℃体温到喝茶后体温在37℃线上的震荡再到有效下穿37℃体温线)我们定义为H值。 4-3 熵减是做功过程,这个过程必放热,过程表象是H值,经过训练体感稳定后,可以达到 一杯定生死、二杯决高下的境界。 H值是一个可测量的表象,它的另外一面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在体温升高驱动下的生津回甘,H值和生津回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喝茶的愉悦是生津回甘,推动者是细胞熵减的做功放热使得体温升高。生津回甘没有测量值,而H值是可以测量的。 人体在静息下一般体温在37℃以下,优质生茶喝茶后体温能持续在37℃以上震荡,细胞熵减做功过程完结后,体温恢复到37℃以下。 定义: 喝茶后人体体温在37℃线上维持的时间段,用指数增长模式定义H值 表一 H值定义 2012春四个成茶测试的H图如下: 图二 H值测量 五分钟一次测量体温,三次有效穿越37℃线下就算测量结束。图中四个茶判定为一款H6-、两款H6、一款H6+。 目前测试过的新生茶最高H值是H6+。 但是,你不能随意拿出一个茶品在随意一个环境下去做这种H图测量,实际上我们的品茗是在一个“空间”里,这个“空间”包含了茶与人、茶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任何一次品茗H值都是在这个“空间”里的一个“点”上的结果。这个“空间”包含了人的状态在内,不能全部形式化的表达出来。 2009年~2011年,我们经过长达两年的测量数据分析,终于在2011年12月5日领悟到这个“空间”构造和测量规则,命名为:{2011},{2011}是个品茗律。影响我们品茗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可以形式化表达出来,有些因素不能形式化表达出来,{2011}这种品茗律困难就在这里。 在2011年12月5日领悟到这个品茗律后,在2011年12月8日、9日、10日三天中写下了这个品茗律的人与环境部分,文章用对话方式完成,文章很长,作为本文的附录。 品茗律{2011}: 图三 {2011}品茗律 在影响人体H值上的变量就是茶叶含水量了,这个变量已经找到。 人与环境的数据要考虑环境温度对代谢量和体温的影响,这个部分的详细资料在附录里。 环境湿度是要控制人体发热后,体温与环境辐射、对流的散热,不能出汗,出汗会快速降低体温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在一个品茗“空间”里可以产生很多的H值,我们要找最大的那个,这个最大值在人体摄入茶汤量、茶汤浓度的线性区间里,就是说摄入最大浓度的茶汤,在所处地域海拔高度(水温)一定条件下,投茶量、摄入量、冲泡规范规定后,影响因素就是水的pH 值和对应水的硬度值,水的硬度值不好测量,用TDS值大概替代了,水这部分的研究在我们2013年度的水文章里。2013年度才完成生茶冲泡用水的研究,返回来一看,刚好选用的水符合要求,测量值有效。 冲泡规范10 20 30 60,是指三泡一组,一共四组茶汤,每组冲泡的时间,第一组每泡10秒、第二组每泡20秒、第三组每泡30秒、第四组每泡60秒,所有四组茶汤混合,测量H图取450m 茶汤。需要植入冰箱冷藏柜中二小时,然后取出与环境温度平衡20分钟。避免热水带来的热量影响体温的测量值。我们茶季测试毛茶虽然不能采用{2011}规范形成好茶判据,但是冲泡规范依旧是这个,经过训练的人可以达到:一杯定生死 二杯决高下的快速形成好茶判据。冲泡用水一般使用农夫山泉,产地为浙江千岛湖、广东万绿湖、四川峨眉山,都可以满足对水的要求。 {2011}冲泡出来的茶汤虽然浓度最高,依然在人可接受的茶汤浓度范围内。实际上,茶季在茶山试茶,在这个冲泡规范下观察茶汤浓度都可以对毛茶好坏有个大概的判定了。 人状态必须正常,一般一个优秀茶品的测量耗时很长,为保持人的正常状态需要休整二天,一般三天才测量一个优秀的茶品H图。 H图测量时间起点一定在人体昼夜体温变化的下降阶段开始,这个测量起始点需要在每日的下午两点后进行。避免处于人体体温上升阶段对测量数据有影响。 测量过程人需要静息,避免活动带来的体温变化影响测量数据。 体温计是欧姆龙MC-612快速测量体温计,腋下测量体温,注意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 【2】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1 【3】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0 【4】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1 【5】吕永达,霍仲厚主编。特殊环境生理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05 【6】吕永达,霍仲厚主编。特殊环境生理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05:P94 【7】(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 【8】(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100 【9】(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100 【10】冯雅,刘才丰,除湿是解决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措施,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年2月 第23卷 第一期 【11】冼励坚主编,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07:P158 【12】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9 【13】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2 【14】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3 【15】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3 【16】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13 【17】冼励坚主编,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07:P4~5 【18】(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24~25 【19】(日)伊藤真次著,吴今义译。人体昼夜节律。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04:P140 【20】(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44~45 【21】王正荣主编,时间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7:P148 【22】(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46~47 【23】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9 【24】(日)伊藤真次著,方爽译。适应的机理--寒冷生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06:P45 【25】杨永录,刘亚国主编。体温生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P29 【26】Roberto Refinetti 编著。近日生理学(原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8:P179 第五节:茶群分类及术语 由于H图的测量要求严格,在茶山试茶以及一般品茗无法使用,一般是按照经验在一般品茗状态下判定茶品等级,背后还是对应茶品H值的,要长期训练下才有把握,2017年重组术语,简化历史上对茶品评价用语。对茶品的等级判定不仅仅是茶品的H值,还有茶树状态(大小、人工干预如修剪)、茶季等,因而形成一套约定术语(2018年编码系统,比2017编码系统简化了m定义): 首先定义历史上大规模种植年代; 醇和程度最大的特征是与新生茶的涩感高低负相关,这个因素判定树龄大小很有效,前提是茶汤浓度相当前提下。 第一个位置;M;描述茶树主干、树围大小;mellow 第一个大写字母 M 标识茶园茶树树龄,其对应于茶品醇和状态,在云南常见大规模四类茶群(有树冠类,不考虑台地茶园): 2005年退耕还林政策种植的茶群,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标识为:M; 八十年代大规模种植茶群,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标识为:M1; 解放初期种植茶群、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标识为:M2; 解放前形成的人工栽培形态古茶园,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标识为:M3; 比一般常见古茶园树龄更长者,例如革登古茶园这类,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标识为:M4; 一般母树直立形态,树龄比M3更大,基本可以达到M4状态, 特别古老的茶树,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定义到M5,如勐海县南糯山村半坡老寨茶王树(栽培形态)、勐海县格朗和乡帕沙寨茶王树(直立形态)。 我们特别定义解放前因为生活困难原因砍掉茶树种植其他农作物,但是茶树复生这类没有主干的茶树,为M0(后接m标识砍伐年代),它是和M3种植年代相同的,但是现在茶树没有主干。 M后的数字越大,茶树树龄越大,茶叶醇和程度越高。M标识的是茶树大规模种植的年代。 第二个位置:m;描述人工干预下茶树生长状态;现在定义茶树形态,关注的是历史上大规模人工干预茶树生长形态的特征;M标识大规模种植年代,大约是树围的大小,还无法描述茶群的具体形态,需要用mellow的小写字母配合来进行茶群的当下状态描述,如果M是大规模种植年代的定义,那么m就是人工干预茶树生长形态的定义。 定义:m 1 ;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行政指示下,矮化茶树的形态,一般为低矮形态;这个时期种植的栽培形态就是M1,矮化形态就是M1m1; 定义:m 3 ;是解放前种植的,因为生活原因砍掉茶树主干后种植其他农作物,但是茶树复生后有枝干生长出来的形态,枝干一般是直立的, 解放前种植的人工栽培形态与解放前种植砍掉主干后复生枝干直立形态的标记区分是m配合M标识来进行的,前一种有主干,标识为:M 3,后一种没有主干只有直立枝干,标识为:M 0 m 3, m1、m 3的定义,是人工干预茶树生长形态的行为,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特殊的矮化指令和解放前时期茶农为生计砍掉茶树主干种植其他作物。 我们只标识历史上大规模行为产生的茶树状态,因此m后面的数字只有1、3二个,对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矮化(有矮短茶树主干)、解放前砍掉茶树主干后,茶树复生,茶树没有主干或者主干极短,枝干直立生长。具体可以列举如下情形: 茶树解放前种植,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定义为:M 3; 茶树解放前种植,并且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矮化的,定义为:M 3 m 1; 茶树解放前种植,解放前砍掉主干,枝干复生直立生长的,定义为:M 0 m 3; 茶树解放初期种植,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定义为:M 2 : 茶树解放初期种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矮化的,定义为:M 2 m 1: 茶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种植,人工栽培或直立形态,定义为:M 1; 茶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种植,按照矮化形态矮化的,定义为:M 1 m 1; 2005年退耕还林政策规模化种植茶群没有矮化行为了,定义为:M。 第三个位置:N;这个简单,就是当下茶树的高度,直立形态的茶树树高但树幅小,栽培形态古老茶树树高低而树幅大,单位都是:米; 特别的如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村半坡老寨那棵人工栽培形态茶王树,就可以描述为:M5N5; 如果树幅特别宽的古老栽培形态要描述,可以增加 “-”符号,后面接树幅宽度数字描述:如上述茶王树要增加茶树树幅宽度描述就为:M5N5-6; 第四个位置:P;采摘 pick;pluck,用第一个字母P标识茶群管理的采摘模式,每年只有春季一季采摘的是我们说的采摘模式 1,标识为:P1; 现在茶农为提高茶质采取养树的管理模式,一年只有三次采摘,顺序为:春头采、春二采;农历七月二十左右修剪控制茶树在公历十月上旬出茶形成秋茶,这样的三季采摘,为采摘模式3,标识为:P3; 常规有采摘雨水茶的一般年度采摘模式是P5,有春头采、春二采、雨水、中秋左右采摘(谷花茶)、十月下旬的状态不太好的花茶(冬茶,算半个茶季采摘),标识为:P5; 自然状态茶树,可能只有春头采和春二采,没有秋茶,或者只有春头采和秋茶,标识为:P2(标识下春、秋即可); 采摘茶季区分为P字母后面的采摘模式数字后,加上-符号,-符号后面再加上数字标识一年中的第几个茶季采摘的茶叶,例如P3-1,就是采摘模式P3下的春头采这个茶季采摘的茶叶。 第五个位置:C;constancy 第一个字母 C 标识茶的强弱,其实就是我们的 X 表达这种热喝试茶评级的简化标识; C 2 对应 X 2 3 3 (寨子通路毛茶不区分茶季、雨水影响匀在一起的毛茶基本这类); C 3 对应 X(2+)3 3 ;一般寨子茶可以达到这个等级; C 4 对应 X (3-)3 3(可以成茶,收藏等级要求,大约对应 H 6- ); C 5 对应 X 3 3 3(优秀等级,大约对应 H 6 ), C 6 对应 X(+)3 3(特别优秀,大约对应 H 6+ )。 一般品茗下判定的茶品等级用以上编码的符号:C。茶与环境、人与环境、人自身状态要求不严格,但在经验上对应严格要求测量的H值,难度还是蛮高的,需要长期大量的训练找到对应的感觉。 揣摩下: 符号系统:合理的人工物 一个物质符号系统包括一组称为符号的存在物。这些存在物是能够作为符号结构(有时称为“表达式”)的组成部分的物质模式。物质符号系统是一架机器,它一边历时运动,一边产生出发展着的符号结构。符号结构能够(而且通常确实)作为它正试图去适应的环境的内部表象。有了这些符号结构就可以模拟环境(且不管模拟的真实性是大是小,模拟得细致还是粗糙),从而对环境进行研究。 1-17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4 第六节:孤城之梦--生茶品茗两个层级的纽带 图一展示了生茶研究思维导图对香气、口感完全不触及,本身香气、口感没有好的形式化解决方案,处于品茗的第一个层级内,变成了不能言说的层级,似乎不可触及,但是孤城之梦的解决,打破了这个僵局。 本来我们的研究一直在可以形式化的品茗第二个层级上进行,发现孤城之梦是连通品茗第一、第二层级的桥梁,孤城之梦既有喷发的香气又有强烈悠长的生津回甘。孤城之梦的历史长达十年一直未获得解决,2018年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过程在我们2018年发表的系列文章中。 孤城之梦定义: 必要条件:体温上升驱动, 充分条件:人体生理上的生津回甘溢香。 孤城之梦的判定:进食打不断。 孤城之梦的过程:体温上升驱动下,不仅仅是生津回甘,她特殊的地方在于满口溢香。满口溢香的冲泡参数范围很窄,这是孤城之梦长达十年未被破解的原因。孤城之梦启动后一般很稳定,时间长度与{2011}测定的H图长度相当,也就是说一个C4茶,H图是10个小时,那么孤城之梦的过程差不多也是10个小时。 孤城之梦是个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2017年春茶期间,玩家群聊天时群友善默突然聊了一句关于煲中药的问题,我整理后就是如下逻辑链条:中药所含的蛋白质遇沸水会因骤然受热而凝固,并使细胞壁硬化,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阻碍内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药所含高分子物质,遇沸水后易形成胶体,亦不利于有效成分渗出。中药切制、粉碎时,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热而糊化,阻碍药材毛细管通道,使水分难以渗入,成分溶解后又难以向外扩散,最终影响成分煎出。 我联想到这个问题会不会和十年悬而未决的孤城之梦有关,就开始做实验,平常润茶都是使用滚水,实验是降低水温润茶,再正常冲泡,有点效果,但是和孤城之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017年夏季在广州增城,回想十年来历次孤城之梦的偶遇,那种溢香和进食打不断的、悠长的生津回甘,觉得逻辑关系还得梳理一下,茶浓度过高茶香不显,会不会是茶浓度方面的问题,降低润茶水温、降低投茶量,连续实验了五天,没有进展,由于2017秋茶茶季的出发日期到了,就中断了实验。 2018夏季,在广州增城重启孤城之梦的实验,重新梳理逻辑链条:降低润茶水温(避免蛋白质遇沸水会因骤然受热而凝固)、降低投茶量(避免茶汤浓度高不呈香)都失败,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没考虑到? 再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美拉德反应有可能吗?它是非酶褐变反应,结果主要是呈香,温度20℃~30℃氧化即可发生,80℃以上反应速度受温度影响小了,不过在干燥的食品上难以发生,水分在10%~15%时,反应容易发生,茶叶冲泡的起始阶段茶叶含水量一般在8%~12%区间,短暂的润茶开始水分还未完全扩散到茶叶内部,这条件还可以满足,反应速度在pH值3以上是加快的,这点也满足。 再考虑酶空间构象破坏温度一般在90℃以上,酶的间接作用形成一些中间物,如氧化剂作用于香气前体物形成香气。 现在目光聚焦在常规冲泡的水温上,进一步降低冲泡水温,考虑上述两个可能的因素,使用90℃水温冲泡,就有了2018年度关于破解孤城之梦的系列文章,不过需要根据不同茶品的H值取做相应的调整。 孤城之梦冲泡水温是90℃,其他条件相同,不同H值产生的茶汤浓度不同,茶汤浓度过高和过低都使得孤城之梦的效果降低。 也许第二个因素:不破坏酶的空间构象条件是主要的。更安全的降低冲泡水温到85℃,茶的气息和滋味都不太好,冲泡水温在90℃,茶汤和正常沸水冲泡的没有区别。由于环境一般远离90℃,90℃水温短暂的冲泡,茶叶内部的温度不会太高从而破坏酶的空间构象使酶解构失效。 以下是2018年孤城之梦的测试过程数据: 表二 广州增城孤城之梦测试 表三 云南丽江孤城之梦测试u 表四 云南勐海孤城之梦测试 设置了:水温α、投茶量β、冲泡模式γ(以组为单位,每组三泡,对应的数字为该组每泡冲泡的时间:秒)、茶样含水量(在外无法测量)及碎散状态δ、人状态ε、环境状态ζ、水η七个变量,当意识到冲泡水温要严格控制时,使用了小智wifi电水壶智能恒温玻璃电热水壶,严格控制了冲泡水温在90℃。孤城之梦发生的参数空间极窄,饼茶和散茶在一个相同冲泡规范下,茶叶内含物溶解出的速度不一样,孤城之梦显然是在一个极窄的茶汤浓度下,这从茶叶等级C4与C5的冲泡参数不一样可以看出,相同冲泡参数,C5的茶汤比C4的要浓郁些。 确认饼茶孤城之梦的参数为: 图四 孤城之梦(饼茶)参数 显然,孤城之梦的发生前提是茶客体感本身就被训练的稳定出现。 2018年孤城之梦丽江体验报告: 9月16日:13:00 室内温度:20.3℃ 室内湿度:72% rH 晴天多云阵雨 茶品:2018春易武性价比茶0321饼茶,二人四组,今天邀请大理朋友参与测试孤城之梦以及丽江束河本地茶商一人参与,这组测试我不参与也不喝茶,由于是C4类茶品,前两个孤城之梦参数不动,为保险,加入第三个参数的控制。 此次测试目的是孤城之梦的普适性,据观察,体感良好的人,在我们孤城之梦参数下,应该能全程体验到孤城之梦这个极致美妙的全过程。要求是有孤城之梦启动后的参与测试者,在体验到半夜24:00写一个体验报告。 以下是目前在大理的小陆于9月17日00:12分自大理发来的体验报告: 喝完三杯之后口腔内回甘十分明显,手心发热,舌尖微有涩感; 喝完定量的茶后从嗓子开始回甘,吞咽口水会从舌根处往中间返甜; 喝完茶大约半小时后进食,进食期间口腔壁还是会有茶涩味存在,进食后约三五分钟回甘的感觉又出现; 吃西柚大约两瓣,舌尖一直还是处于回甘很明显的状态。 大约下午四点到五点多的时候,回甘减弱,但舌尖还是微感发热; 大约六点多用晚餐,用餐期间回甘和茶感完全被压下; 七点多开始开车,突然回甘的感觉又出来了,到了九点左右尤其明显; 十一点左右静坐,舌尖发烫,回甘明显; 十二点试茶结束,只剩舌尖还在发热口水还在涌出,没有其他部位感觉了。 参与测试孤城之梦的小陆,有启动孤城之梦,还很强烈,喝完茶后的午饭是:西红柿鸡蛋面,在丽江束河体验期间的晚饭也是:西红柿鸡蛋面。 目前在大理的小陆(女),2013年在丽江束河认识,在丽江束河开一个烘焙店,是个烘焙师,嗅觉、味觉当然是很好的,印象中,小陆是个美食家,在丽江期间去那里吃饭,都是小陆带路,丽江小街小巷的美食,她都知道。饮食方面,她要吃肉这点非常深刻,还喝点小酒,生活有节律。但是一直印象中她很少喝茶。丽江束河店铺租金暴涨后,她于经营期租约到期后结束了烘培店,然后全国范围寻找新的落脚地点,目前暂居大理,在没有找到理想店铺情况下,临时在几个茶铺头上班,接触了普洱生茶,并且时不时报告了喝生茶的感受,我觉得她体感很好,这次孤城之梦的普适性验证,就找了她参与测试。 目前在大理的小陆(女),是人为造梦而且能全程体验到孤城之梦极致美妙过程的第一人。 2018年孤城之梦勐海体验报告: 日期:2018年10月9日 地点:云南西双版纳勐海 阴天 室内温度:23.2℃ 室内湿度:75.3% rH 茶品:2018春春匀堂蛮砖善渊饼茶 2018春蛮砖善渊成茶目标是C5,故其孤城之梦空间参数如下: α、β1、γ1,其余四个参数为隐含参数。 每组三泡,两人六组茶汤。 测试开始时间:14:50 第一组人员:乡、天空 乡体验报告: 第一组 二杯 打嗝。 第二组 二杯 后背中心开始发热、逐步扩散开,颈部发热、出汗。 第三组 二杯 手心发热,脸部微热。 第四组 二杯 打嗝,腰部有热感,整个后背热感明显。 第五组 二杯 出汗明显,上身热感明显。 第六组 二杯 腿部有微热感。 16:00 哈欠多。 16:30 热感退,头晕。 16:38 气胀,双耳烫(手摸正常)。 18:00 恢复正常。 19:00 背部中心有烧感、明显。 20:30 烧感扩散开、腰部明显。 21:45 整个背部烧感明显,手心热。 22:30 腰部烧感比背部明显、逐步减弱。 23:30 全身变暖。 0:15 背部正常,腰部有余热。 0:40 恢复正常。 天空体验报告: 第一组 入口甜,上颚稍有涩感、化的快,体感微热。 第二组 较第一组茶味更足,有冒汗的感觉,上肢明显、上身明显。 第三组 茶汤的甘味稍减,口腔感觉:入口甜,身体热感稍减但有阵热感。 第四组 水甜,热感持续,口腔感觉:茶汤苦味略显,手心发热、手似无力,流汗明显。 第五组 打嗝,持续热感。 第六组 甜,还是打嗝。 22:30 通气。 测试开始时间:15:50 第二组人员:叶子体验报告 第一组 水细、润,后背微热,回甘。 第二组 手心发热,胃部上顶,后颈、背部发热,微上头。 第三组 手心发细汗,后背发烫,双大腿发热向下延伸,打嗝,耳赤,腰部发烫(后背向下延伸。) 第四组 后背发烫向双侧延伸,双下肢膝盖以上发烫、以下微热,脚心发热,肩部发烫、微胀,左肩酸,胸口出汗,双耳热,太阳穴胀,面部三角区细汗,打哈欠。 第五组 感觉全身毛孔张开,细汗,眼皮下沉。 第六组 全身发烫,后背赤热,颈部出汗大,上头微晕。 16:33 结束 17:01 细汗退去,背部赤热减弱。 17:54 50个大礼拜结束:全身出汗,比平时量大,背部赤热凸显。 21:00 发热,出细汗。 23:00 眼皮重,打哈欠,却很清醒。 05:00 终于入睡了。 日期:2018年10月10日 地点:西双版纳勐海 阴天降温 有雨 室内温度:22.1℃ 室内湿度:75% rH 茶品:2018春春匀堂蛮砖国有林桃子寨饼茶 2018春蛮砖国有林桃子寨成茶目标是C5,故其孤城之梦空间参数如下: α、β1、γ1,其余四个参数为隐含参数。 每组三泡,两人六组茶汤。 测试开始时间:14:50 第一组人员:乡、天空 天空体验报告: 第一组 茶汤入口香甜舒服,双臂有暖的感觉,热感快,冷感消失,本来全身是冷的。喝第一组后手指及脸部、头部都暖了。 第二组 后背发热,热感明显,每喝一口热气上冲,头部冒细汗,打嗝。 第三组 热感明显持续,打嗝。 第四组 每喝一杯热感起伏,身体后背发热、冒汗。 第五组 后背热感稍减,喝了四组之后原来脚冷的感觉消失。 第六组 持续发热、冒细汗。 17:30 由于气温低,冷感由生。 测试起始时间:15:50 第二组人员:叶子体验报告 第一组 手心微热。 第二组 后背发热,左肩微胀,丹田发热,上头,胃部顶,想打嗝,微汗,大腿微热,手心细汗,面部三角区微汗,后颈热。 第三组 头晕,小腿部有热感,太阳穴发胀,脚底发热。 第四组 全身发汗,后背赤热,头发也出汗。 第五组 打嗝,像是运动后的出汗、汗流浃背,好热。 第六组 左肩由胀到痛,呼吸加重,面赤,发困,眼皮沉,双臂无力。 16:20 结束 16:57 左小指、无名指尖胀痛,后背赤热减弱,退汗。 17:43 50个大礼拜结束,左手小指、无名指、食指胀痛,全身发热出汗,脚趾头发胀。 19:58 暖,手心一直热。 24:00 饿,全身很暖。 08:00 手心暖。 孤城之梦是个冲泡的艺术,是完美冲泡的顶峰。 如果个人体感正常则具有普适性。 更奇妙而且获得我们及其重视的是孤城之梦的一个性质:茶性会往偏温方向移动,关于茶性的表现,要等到本文第八节再来讨论。 孤城之梦参数多而且参数范围很狭窄,是个麦芒上的舞蹈。 鸣谢:上海善默的提示,鸣谢:大理小陆、勐海 乡、叶子、天空参与实验。 第七节:耗散结构--人体体温的维持与波动的机制 由于生茶的好茶判据是茶叶能量,客体上我们在2013~2014年度完成了茶叶能量的实验室测量与测量规范,这个部分是群友李亦民、刘飞在陕西渭河热电厂实验室完成。整个流程比较繁琐,周期很长,不能在实战中应用。我们目光转移到主体上的茶叶能量、物质摄入后的反应。这部分需要以普里高津为代表的布鲁塞尔学派关于“活”的概念和耗散结构理论。由于一般解释是基于玻尔兹曼的稀薄气体统计,没有体积功,不能引用,汤甦野【中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克劳修斯对于孤立系自发过程,dS≥0由 汤甦野从 重要的结论:根据式 有学者在探索中医学上的“炁”与细胞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在探索中医学上的“炁”与熵的关系。虽然这些命题不是本文的讨论的范围,但是当我们使用“茶气”概念并且定义了侠义茶气(客体)和广义茶气(主体)后,在广义茶气上必然涉及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中的“新陈”部分,细胞新陈代谢这个部分是耗散结构,细胞是开放的、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在耗散结构下去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新陈代谢是细胞远离平衡态下的熵减做功过程,而在不可逆过程中的做功必放热。我们平时维持的体温和喝茶后体温升高(被人体生理机制下所控制、所调节)都与耗散结构有关。 我们看下汤甦野的结论以及他对形态发生与热力学的诠释: 对于耗散结构的能量耗散,熵流
借助于聚集和分散这样一组概念,我们可以对热力学体系的物质分布特征做出分类描述。在分子层次上,对于宏观物质三态,可以做出如下分类:当分子间形成稳定构形时,称为聚集形态,固态。趋向构形发生、构形稳定程度提高的过程则称为聚集。当分子和原子处于无规则运动状态,最终趋向于分布弥散时,称为分散形态,比如气态。相应的过程或稳定构形瓦解则称为发散。介于这两种形态之间的液体则为聚散近平衡的过渡形态。 汤甦野 对于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区域中产生的耗散结构,存在着以贝纳特对流元胞和生命现象为代表的两种基本类型。贝纳特对流元胞的产生来自环境的宏观温度梯度,在环境存在高温热源 体系的熵产生和交换引入的熵流都属于布朗运动性质,也是最为简单的能量耗散形式,
在这两种基本形式中,耗散结构除了通过对能量的耗散远离体系自身的热力学平衡外,还包括了远离与环境的热力学平衡。这一特征导致了耗散结构体系的能量能级分布必须存在一个与能量交换环境的能级差,而耗散结构体系组成组元的聚散近平衡也同时要求体系必须保持在一定温度区域内,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耗散结构必须保持一定的能量和能级分布,它也必须保持一定的熵值。通常我们不能以总熵作为体系“有序”性质的判据,这一结论与熵概念的特殊性有关,因为热力学熵属于一种特殊性质的广延量,它是物理实在(能量)的分布性质,而不是物理实在的直接属性,其总量性质与其他广延量有着重要区别。 有关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结论除了式 在生命形态的发生、维持及演化过程中,能量的耗散是必不可少的。能量的耗散在这样的过程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热力学意义上的使生命的熵值减少和维持低熵,因为在熵值过低时生命在功能方面的有序特征将失去活性。它的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维持一定的温度,使生命在分子和聚合物层次上保持在聚散近平衡的区域。例如,人的体温应保持在37℃左右,过高和过低都不合适,过强的热运动将导致蛋白质的细致平衡被破坏,而温度过低时“化学反应的自我延续”将无法维持。 (2)远离热力学平衡态,为自组织--有目的地完成生命物质组分的选择聚集提供建立和改变分子间化学键所必需的自由能。但这一切都不能仅仅用热力学意义上的熵减少来解释。熵流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水中的热量是不含能被人体利用的能量,除了被人体利用来保持体温外,会被人体散发回环境中,能被人体利用的是茶叶自由能部分,这部分是高度有序的能量,考察人体摄入茶汤后引入的熵流 茶叶E值(能量)被我们作为描述生茶时空中的一个轴,耗散结构理论是保障。 参考资料: [1]《熵: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第二版 汤甦野【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6 鸣谢李亦民、刘飞,他们在茶叶E值测量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八节:茶性R值--人体不同放热部位机制 新生茶和老生茶摄入后在人体上的放热部位不同,这是茶性的因素。 茶性与中药药性是相同概念的,中药药性这方面工作已经有了结果。金日光、牟雪艳在《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中完成了这个工作。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工作: 通过有效成分探索中药归经,主要是应用高气压电离室辐射测量仪(HPIC)、同位素示踪和放射自显影、电镜放射自显影、液闪测定和图像分析等技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动态观察,说明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一些中药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的选折性分布特点与相应药物的归经及脏腑的统属关系基本相符,所以中医学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折性分布特点是中药性归经的重要依据。 金日光、牟雪艳 金日光、牟雪艳 金日光、牟雪艳 金日光、牟雪艳 任何化学过程都与反应物的电性相互作用有关,设有一个带有+Z(Z为离子价)的金属离子,由于生命相关元素在水介质中起作用,故充分考虑到离子周围若干水分子络合或者团聚在一起的情形,可用其含水络合离子的半径( 含水络合离子的半径远大于纯离子的半径,差值大小反映含水保护层的厚度。这一元素不管处于离子状态或是原子状态,总是处于各种原子群子群体中间,这样它就有对外吸引电子或对外放出电子的性能,即有电负性(x)。因此一个含水络合物的正离子或含水团聚型正离子对外亲电性大小(ξ)是由电荷强度与电负性两方面协同起来作用的,即: 同理对含水负离子而言: 金日光、牟雪艳 ξ大小反映了一个离子在被若干水分子所包围的情况下即有“保护层”的条件下,所具有的亲电性和亲核性强度。称ξ为生命相关元素含水离子的“电荷强度标度值”,+ξ为亲电性强度标度值;-ξ为亲核性强度标度值。 金日光、牟雪艳 过去生命科学和医学界往往只注意到个别元素的生理作用,而没考虑各种元素的整体分布对人体某器官健康影响的问题。作者采用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人体内生命动力元素按原子序数分布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得到了若干在前人文献中尚未报道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命动力含水络合离子的氧化电位,亲电性及离子的周围含水保护层厚度角度来确定了各种生命动力元素含水离子的亲电强度,为研究这些元素的生物化学作用确立了崭新的理论方法。 金日光、牟雪艳 群子统计力学分布曲线的描述: 粒子: 带电强度: 含量: 可以做出带电强度( 记累计数分数为 群子理论推导出如下关系: 其中ξ、 k的物理意义: k代表不同器官、组织或中药内随着物质不同所引起的高亲电强度离子固有的特征分布状态,直接可以用来界定器官、组织或中药的阴阳程度。
k k
例如当k不大,而 金日光、牟雪艳 表五 中药阴阳性界定的群子参数原则 R值定义: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定义一个R值,值小方向为阴,值大方向为阳。 规定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金日光 牟雪艳【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8 第九节:时空构造--结论及推论 此时空构造是一个新时空观,第一次将生成作为时间轴,也是东方的时空观。 只有生茶制程的人工目的性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其他茶类高温逼香作为吸引人类感官的人工目的性制程,破坏了茶叶内源酶的空间构象,没有未来、茶性往高R值方向的快速发酵耗散的茶叶E值,都达不到这个目标。 在市面所有茶类中,只有长期适当贮存的普洱生茶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普洱生茶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自然与时间的价值。 新生普洱生茶原料寻找目标是高E值、R值在制程约束下较低(偏寒),只有通过适当贮存R值才能转变为较高(偏温),一切香气、口感描述都不能构成普洱生茶的好茶判据。 上面也就是:什么是好茶?的回答。 空间轴遵守热力学能量守恒原理,新生普洱生茶起点是自然天成的(大部分是人工干预的结果呈现)、制程保留下来的能量值,它的高度是好茶判据之一,不论新茶还是老茶这个值都是好茶的脊梁所在。 好茶判据必须具有一致性,不论新生茶还是老茶,判据都相同。 揣摩下:司马贺[美] 科学要涵盖这些体现了人类目标和自然法则的物体和现象,就必须具备将这两个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的手段。 1-11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P3 人工科学:即关于人工物体和人工现象的知识。 1-12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3 如果一个复杂结构完全没有冗余,也就是说,该结构的任何方面都不能用任何其他方面来表示,那么,它就是自身的最简描述。我们可以表现它,但无法用更简单的结构描述它。 科学的任务是利用世界的冗余性来简单地描写世界。 【1】 P194 在时空观上才能看清这个问题。此条也给仓储湿仓快速获得茶性温性判了死刑,湿仓是耗损茶叶能量E值的行为,不论新生茶还是老茶,高E值都是茶叶的脊梁。 上面也就是:什么是越陈越香?的回答。 “干仓”,贮存湿度低,即使有高E值但是R值变温性缓慢,延缓了生茶的核心价值的实现,浪费时光,“湿仓”,R值变温性快但是E值被耗散的多,都体现不了普洱生茶的核心价值。 时间轴起点和茶树状态、品种、地域、制程相关,进入贮存过程描述了贮存过程中茶性值的变化状态,它的长度是好茶判据之一,越往温性方向走并尽量维持E值不被过多耗散,越体现普洱生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 注意时间轴不能用物理学的天文时间度量,有些地区仓储环境太干燥,茶性值往温性转变很缓慢,这些地区说一个生茶仓储了几年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时间轴用生成的概念(茶性转变)才正确反映了普洱生茶时空中的“时间”概念。 贮存原则就是避免过度使茶性值转变为高(温性)过程中的E值耗散,又要适当获取高R值使得普洱生茶的核心价值越陈越香得以体现,有个最优贮存状态存在。 普洱生茶的一生从新茶到老茶,就是这个时空中的一条轨迹(对应你的贮存状态)。 得仓者 得天下!!! 揣摩下:司马贺[美] 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 “圆是离给定点等距离的所有点的轨迹”。“要画圆,将圆规的一脚固定,旋转另一脚直到它回到出发点为止”。欧几里德暗示:如果你实施第二句话规定的过程,就会产生一个满足第一句话的定义的东西。第一句是圆的状态描述,第二句是过程描述。 对结构的这两种理解方式是我们的经验的经纬。图画、蓝图、大多数图表和化学结构式是状态描述。处方、微分方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过程描述。前者表征了感受到的世界,它们提供了辨认物体的标准(往往是通过模仿物体的方式)。后者表征了受到作用的世界,它们提供了将具备我们所愿望的性质的物体生产出来的手段。 于是,要解决问题,就要使对同一复杂现实情形的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不断相互转化。 1-22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95 系统有多复杂或多简单,关键取决于我们描述它的方式。世界中的多数复杂结构有大量的沉余成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沉余性来简化其描述。但是要想利用它,要想实现简化,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用过程描述代替状态描述这一思想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23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200 图一 云南三大类茶研究导图(2019.7.11修正) 2018云南三大茶类研究导图由七个可以刻画的层级子系统附加一个人体非线性区域的品茗子系统:孤城之梦构成。 在七个可以刻画的子系统中,包括原料来源,这一子系统包括了茶季形成、采摘模式、茶地生态环境、人工管理、人工干预状态、茶群种植年代等因素对茶质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茶叶的E值以及茶群地域不同自然形成的R值。 茶之为茶,不再是自然物,而是含有人工目的性的饮料,茶是对人而言的,因此需要刻画出人对判定茶好坏的三个可以刻画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包括:完成人工目的性的茶叶与环境、茶叶与人、人在环境中“测量茶叶”的人与环境关系。 而展现上述三大关系的是水研究和冲泡规范。 隐秘指向未来的制程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 仓储目标也是一个指向未来的、独立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关联了制程子系统。 我们任何一次品茗、人体的对于好茶判据的“测量”,都在这七个子系统里,外加一个人体生理非线性区域的孤城之梦里了。 一切不可刻画的茶的愉悦性:香气、口感都处于阴影中,处于可以被刻画的各个层级系统节点上、在隐性的背后。 生津回甘也是茶的愉悦性,被七个子系统和一个附加的人体非线性生理机制呈现的孤城之梦来刻画,生津回甘不可“测量”也就没有刻画,但是生津回甘是由体温上升驱动的,而体温上升由相应部位(茶性在不同部位的作用)的细胞熵减做功放热引起,这个做功大小正比于茶叶E值以及茶性引起的人体不同部位的E值利用率,我们无法测量这个做功的大小来形成好茶判据,但是做功放热过程正比于做功的大小,因此做功放热过程使得体温升高,驱动生津回甘这个茶的愉悦性这个因素,就可以形成好茶判据,而且是可以“测量”的,可以刻画出来。 说喝茶后体温升高的俗语是:体感,体感并不是茶的愉悦性,悠长的生津回甘才是茶的愉悦性,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悠长的生津回甘是人体生理现象但不可“测量”,是茶的愉悦性,硬币的另一面是体感(体温上升过程),这个过程是驱动悠长的生津回甘的因素,硬币的这一面是可以“测量”的,硬币的两面彼此正相关。从而体感的“测量”暗喻了生津回甘过程,形成了好茶判据。 七个层级子系统及附加的人体生理非线性区域的孤城之梦,犹如从茶叶整体性:给人带来愉悦的香气、口感、生津回甘三部曲中拉出来的、可以刻画的生津回甘这个部分,香气、口感则在不可刻画的阴影中,她们相互缠绕形成了茶叶对人的愉悦性这个整体性。 揣摩下:司马贺[美] 复杂性经常采取层级结构的形式,层级系统有一些与系统具体内容无关的共同性质。 【1】 P70 层级系统释义: 层级系统或层次结构,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外面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1】P171 我们通过对近可分解系统的动态性质的讨论已经看到,将系统表现为层次结构所损失的信息比较少。属于系统不同部分的子部分仅以集总的方式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细节可以忽略。 【1】 P191~192 许多复杂系统都具有近可分解的层级结构这一事实,是使我们能理解、描述、甚至“看见”这种系统及其部分的重大促进因素。或许应当将这一命题反过来。如果世界上存在这样一些重要系统,它们是复杂的但不是分层的,那么也许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就无法观察和理解它们了。对这些复杂系统的行为的分析将超出我们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世界,是因为世界是层次结构的;或,世界之所以显现出是层次结构的,是因为它的非层次结构的那些方面是我们既理解不了又观察不到的。 【1】P192 如果一个复杂结构完全没有冗余,也就是说,该结构的任何方面都不能用任何其他方面来表示,那么,它就是自身的最简描述。我们可以表现它,但无法用更简单的结构描述它。 科学的任务是利用世界的冗余性来简单地描写世界。 【1】 P194 对结构的两种理解方式是我们的经验的经纬。图画、蓝图、大多数图表和化学结构式是状态描述。处方、微分方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过程描述。前者表征了感受到的世界,它们提供了辨认物体的标准。后者表征了受到作用的世界,它们提供了将具备我们所想望的性质的物体生产出来的手段。 感受到的世界与受到作用的世界这二者的区别确定了适应性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生物必须逐渐搞清楚被感知世界的目标与过程世界的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这些相互关系被意识到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时,它们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段—目的分析。给定一想望的状态和现存状态,适应性生物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两个状态的差别,然后找到消除该差别的相关过程。 于是,要解决问题,就要使对同一复杂现实情形的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不断相互转化。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论证说,所有的学习都是回忆。他认为,除非我们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不然我们就不能发现或认出这个答案,他不能做出别种解释。这一悖论的产生缘由就是我们与世界的二元关系,该悖论的解决也要靠这种关系。我们给出解法的状态描述,这就是提出了问题。这一任务就是要找到一个能从初始状态产生出目标状态的过程序列。从过程描述向状态描述的转化使我们能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达到了目的。对我们来说,解法真正是新的—我们并不需要柏拉图的回忆理论来解释我们是怎么认出解法的。 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称为“人类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手段—目的分析,它的目的是:发现对通向想望目标的路径的过程描述。一般范式是:给定一设计图,找出相应的“药方”或实现方法。很多科学活动是这一范式的应用:给定某些自然现象的描述,求出能描述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的微分方程。 【1】P195~196 复杂系统的描述可取许多形式。尤其是,我们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状态描述(设计图或药方),也可以进行过程描述(实现方法)。 【1】P196 系统有多复杂或多简单,关键取决于我们描述它的方式。世界中的多数复杂结构有大量的沉余成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沉余性来简化其描述。但是,要想利用它,要想实现简化,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1】P200 揣摩下:约翰·H·霍兰[美] 我们来看看人类最平凡的一个能力,即把一个复杂事物分成若干部分的能力,......,当我们做这件事时,组成部分绝不是任意的。它们可以一用再用,构筑和完成大量各种不同的组合,就像孩子们搭积木一样。事实上,这是非常明显的,通过自然选择和学习,寻找那些已被检验过能够再使用的元素,人们就能够把复杂事物进行分解。 【2】 P34 广义地说,如果建造模型可以包揽大多数科学活动,那么,寻找积木就成为完善那项活动的一门技术。在物质结构的最底层,我们有盖尔曼的夸克。夸克的组合产生核子,即下一层的积木。迭代这个过程,上一层的积木通过特殊的组合,派生出下一层的积木。结果就是夸克/核子/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这个序列就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将我们的注意力局限于物理学积木是错误的。无论在哪里,积木都是人们认识复杂世界规律的工具。 【2】 P36 使用积木生成内部模型,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普遍特征。 【2】P37 揣摩下: 菲利普·纳尔逊[美] 为什么物理学能有效描述物质世界: 对于一个由大量的全同成分组成、并且在各成分之间存在局域相互作用的系统,当我们在比其组分大得多的尺度上研究它时,问题通常能得到极大简化:只需要几个有效自由度既可描述该系统的行为,而且只涉及几个唯象参数。 例如: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时就不需要解释钢材的具体原子结构(尽管钢材的确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反,他们把钢材作为连续体处理,这种连续体具有一定的抗变形能力,这种能力由两个数字表征(称为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 正是因为桥梁比铁原子大得多,才使得连续介质弹性理论获得成功。 上述的另外一个表述方式是:大自然按空间尺度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而每个层次与更低层次的几乎所有细节都是无关的,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这一原则解释了物理学事业究竟何以可能。从物理学史来看,有关物质结构的思想先是从分子发展到原子,接着是质子、中子、电子,进一步到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也许将走到更深的物质结构层次。如果在取得任何进展之前都需要所有深层次的结构,那么这个事业根本不可能起步!相反,虽然已知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如果必须将桥梁看作是原子的集合的话,我们将根本无法理解它们的结构。每一个新的空间尺度上都会出现简单的规律。 【3】 P302-303 云南三大类茶的研究导图,是按照自然近可分解层级的思想进行研究,整体性、复杂性很难解析地去表达,当我们做出近可分解的层级系统,将问题放在不同层级上去研究,就大大简化了研究难度。 实际上,每一个层级上的节点,都是一种科学上的刻画,能刻画出来就是可表达的性质,不能刻画出来的就是背后通往另一个不可刻画的层级系统,它们相互缠绕形成整体性、复杂性。 茶叶香气、口感是化学成分在嗅蕾、味蕾上产生的神经电位,虽然嗅蕾有弗里曼KIII嗅蕾解刨图和神经电位传递的微分方程组,但是要完成回答: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这两个基本问题还没有可能性。这是第一个未能刻画的品茗层级系统。 揣摩下:司马贺[美] 科学要涵盖这些体现了人类目标和自然法则的物体和现象,就必须具备将这两个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的手段。 1-11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P3 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 “圆是离给定点等距离的所有点的轨迹”。“要画圆,将圆规的一脚固定,旋转另一脚直到它回到出发点为止”。欧几里德暗示:如果你实施第二句话规定的过程,就会产生一个满足第一句话的定义的东西。第一句是圆的状态描述,第二句是过程描述。 对结构的这两种理解方式是我们的经验的经纬。图画、蓝图、大多数图表和化学结构式是状态描述。处方、微分方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过程描述。前者表征了感受到的世界,它们提供了辨认物体的标准(往往是通过模仿物体的方式)。后者表征了受到作用的世界,它们提供了将具备我们所愿望的性质的物体生产出来的手段。 于是,要解决问题,就要使对同一复杂现实情形的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不断相互转化。 1-22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95 在品茗的生津回甘这个愉悦性上,有很多可以去刻画的层级节点,形成了品茗第二个可以刻画的层级系统。 两个层级系统相互缠绕形成了品茗的整体性、复杂性。 对于指向未来的品茗性质来说,第二个品茗可以刻画的层级系统已经可以完成回答: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这两个基本问题。 我们所有的言说,都是在第二个可以刻画的、近可分解层级的系统节点上。 这是生茶制程指向未来的人工目的性。 茶叶内源酶的存在是茶性未来转向温性的必要条件。 茶叶未来当内源酶失去活性的时候就是生茶一生的终结。 揣摩下:司马贺[美] 某些现象在某种非常特别的意义上是“人工的”。即,这些现象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只是因为系统在目标或目的的作用下被改变得能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如果说,自然现象由于服从自然法制而具有一种“必然性”(necessity)的外观,人工现象则由于易被环境改变而具有一种“权变性”(contingency)的外观。 注:"权变"是指“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 1-5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工程关心的不是必然性而是权变性--不关心事务是怎样的,而关心事务可以成为怎样,简而言之,关心的是设计。 1-6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人工现象的经验内容,凌驾于权变性之上的必然性,源于行为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不能够尽善尽美--源于我所谓的理性的局限。 1-7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人工性问题之引人入胜,主要是当它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复杂系统的时候。人工性和复杂性这两个论题不可解脱地交织在一起。 1-8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第二版序) 自然科学关心事物是怎样的。普通的逻辑系统--比如说标准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能很好地服务于自然科学,由于标准逻辑关心的是叙述性陈述,它很适用于有关世界的论断和从这些论断作出的推论。 另一方面,设计关心的而是事物应当如何,关心的是设计出人工物以达到目标。 1-20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6 在任何复杂系统中都有一些单元完成着特定的子功能,这些子功能为总体功能作出贡献。正如通过描述系统的功能(无需对系统机制作出详细说明)就可规定整个系统的“内部环境”一样,每个子系统的“内部环境”也可以通过描述那一子系统的功能来规定,无需对其子机制作出详细说明。 为了设计这样一个复杂结构,可以通过一种有力的技术来找到一些可行的方式,将系统分解为与其许多子功能相对应的半独立部件。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每一部件的设计就可独立于其他部件的设计来进行,既然每一部件主要通过自己的功能与其他部件发生影响,而与实现此功能的机制的详细情形无关。 1-21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19 自然最“大” 这也是为何树龄高的茶树茶叶贵以及春茶头采茶叶贵的原因。 但是修剪过多和雨水气候能降低茶叶的E值。 我们首先建立一个茶树生长、发芽的图景模式:根部吸收的是土壤中的生长元素,加上储存在树干部分的生长元素,在环境积温到达一定程度后,只需要很少水分的输运,就可以开始发芽,发芽可以想象为茶树在建立一个能量、物质的加工厂,待在芽、嫩叶中,能量、物质生产的储备完成后,等待的是更充足的水分,将芽、叶中储备的能量和物质输运到枝干和树干中,形成生长。 修剪类(包括矮化修剪类),一种增产措施,发芽量大产量高,每一个修剪处都可能发芽,由于修剪是对茶树的某种伤害,茶树出于自我保护生存的目的,发芽目的一部分是自我修复伤害,生长成为次要目标。而且根部吸收土壤中生长元素和树干部分存储的用于生长的元素是有限的,发芽是能量、物质工厂的建造,没有充足的物质建造,这个能量、物质工厂储备能量和物质的效能有限。 实践中,一颗茶树修剪量大的比修剪量少的,茶叶E值后者高。 自然生长的茶树,没有人工修剪伤害,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E值较高,茶滋更加醇和。 雨水量影响了普洱生茶茶叶的品质,这个品质判定就是茶叶中的能量和内含物质的浓度,这些芽、嫩叶上储备的能量和物质在大量雨水到来之前被采摘,就未因大量雨水的到来,芽头、嫩叶中形成的能量和物质被输运到树枝、树干上去用于茶树生长,而是留存在芽头、嫩叶上。在少雨的旱季快结束的云南三月下旬、四月上旬、四月中旬春头采和雨季结束旱季开始的十月上旬的秋茶,品质是最好的茶季,云南五月开始进入雨季的前期,雨水量渐多,春二采品质不如春头采,往后雨季茶的品质是最低的,因为雨水量是最大时期,中秋茶雨水量大约等同春二采茶,品质也差不多,如果采摘中秋左右茶,十月下旬的秋茶由于茶树生理原因,进入旱季,发芽状态不太好品质较差了。 揣摩下;司马贺[美] 人工物的特有性质表现在它内部的自然法则与外部自然法则的薄薄的界面上。 1-18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5 人工界恰恰集中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这一界面上,它关系的是通过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要想恰当研究那些与人工物有关的人们,就要研究手段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怎么产生的--而对适应方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过程。 这样一种设计科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在涌现。 1-19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05 这是实践中领悟到的,也是玩家选择茶区的依据,某些茶区价格高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是一个深刻的洞察,E值遵循能量守恒原理,R值在往温性转化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耗散E值,未来相同R值下,新生茶R值的差距表明达到未来相同R值的过程时间更长,耗散的E值更多,从而形成了新生茶R值的差距在未来R值相同时E值的差距。这是指向未来的生茶毛茶茶区选择的理论根据。 ![]() 图五 新生茶R值差距未来演化成E值差距示意图(2019.8.8修正) 这点在实践中可以体验到,追求茶叶本味的可以去寻找P1类采摘的茶。 不修剪茶树,只有春季发芽才旺盛,春头采的采摘也可以被看成一次物理伤害,茶树会对物理伤害做出修补行为,就是下个发芽期发芽修补,茶农掌握了修剪部位,可以提高茶树在修剪部位的发芽率,从而茶农用修剪的手段控制了茶季。 揣摩下:司马贺[美] 人工物的那些东西并不脱离自然。它们并没有得到无视或违背自然法则的特许。同时,它们又要适应人的目标和目的。它们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想飞翔或想吃得好些等等的愿望。人的目标变了,其创造物也随之而变。 1-10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3 台地茶是没有茶季的,不停的修剪不停的给茶树造成物理伤害,茶树不停的发芽修补伤害。 实践中,一年大树茶控制茶季在五季的茶质,产量是高了,但是茶树本身得不到休养,发出的芽头全部被用来制茶,破坏了茶树的生长机制,有持续发展眼光的茶农放弃了增产手段,雨季的茶不采摘让茶树生长,只利用修剪手段控制秋茶茶季在十月上旬,这样的茶是P3类:春头采、春二采和秋茶,这类寨子茶的茶质水平比较高。 揣摩下:司马贺[美] 人工物的那些东西并不脱离自然。它们并没有得到无视或违背自然法则的特许。同时,它们又要适应人的目标和目的。它们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想飞翔或想吃得好些等等的愿望。人的目标变了,其创造物也随之而变。 1-10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3 ![]() 图六:鲜叶E值比较好产生的新生茶、红茶、熟茶时空位置关系示意图(2019.8.8修正) ![]() 图七 鲜叶E值比较差产生的新生茶、红茶、熟茶时空位置关系示意图(2019.8.8修正) 红茶的萎凋、揉捻后的发酵过程,熟茶的泼水发酵过程都是耗散茶叶E值的过程,湿仓茶快速获得茶性R值增高也是耗散茶叶E值的过程。 红茶、熟茶的好茶判决,来自于鲜叶、毛茶中的起始E值高低。 如果“甘”是物质某种“序”的生理表达,那么:甘序无“毛”, “序”是戴维·波姆 因此追求地域、山头、村寨茶是没有意义的,仅仅是带来新生茶适合你的香型愉悦性,核心还是追求新生茶的E值。任何地域、山头、村寨新生茶的香型都会在仓储中随茶性趋温性方向的改变而统一变化到陈茶的“陈香”、更老生茶的“药香”,山头、地域、寨子新生茶香型在未来会一去不复返。 到此,我们完整回答了本文开始的1-1、1-2、1-3、1-4这四个基本问题。 图三 {2011}品茗律 {2011}品茗律是人体生理机制上线性区域最高的H值所在,完全能展示出一个茶有多强大。 茶季试茶虽然不是这个严格的测试方式,但是经验上C值是对应可能的H值来判定一个茶的好与差。 图四 孤城之梦(饼茶)参数 孤城之梦存在于人体生理机制的一个非线性狭小区间内,孤城之梦发生的参数空间极窄,饼茶和散茶在一个相同冲泡规范下,茶叶内含物溶解出的速度不一样,孤城之梦显然是在一个极窄的茶汤浓度下,这从茶叶等级C4与C5的冲泡参数不一样可以看出,相同冲泡参数,C5的茶汤比C4的要浓郁些。 孤城之梦是个冲泡的艺术,是完美冲泡的顶峰。 如果个人体感正常则具有普适性。 孤城之梦参数多而且参数范围很狭窄,是个麦芒上的舞蹈。 孤城之梦不仅仅是维系品茗第一、第二个层级的纽带,更为重要的是孤城之梦的冲泡,带来茶性的改变,是新生茶茶性偏寒性往偏温性方向变化的,这个原因可以用第八节茶性的机制去解释:孤城之梦的茶汤浓度,恰好这个区间的物质分布是偏温性的, 而且孤城之梦还有很高的H值呈现,这表示这个区间的品茗愉悦性:生津回甘也很强大。 这个发现很重要,可以通过冲泡改变新生茶茶性由偏寒性往偏温性方向变化,还具有强大的生津回甘溢香,可以提高普洱生茶新生茶品茗的普适性。畏惧新生茶茶性寒凉的人,可以通过孤城之梦的冲泡来解决。 孤城之梦一个推论: 揣摩下:司马贺[美] 复杂性不过是遮蔽着简单性的外表;它要发现隐藏在表面的混乱状况之后的规整模式。 1-9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 揣摩下: 在研究适应系统或人工系统时将内外环境分开的第一个好处是,只要对内部环境作极少的假定,我们经常就可根据对系统目标与对系统外部环境的了解来预测行为。我们经常发现,差异很大的内部环境在一样的或类似的外部环境中实现一样的或类似的目标。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特定系统能否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能否适应环境,只取决于外部环境的些许几个特征,而与外部环境的细部根本无关。 1-14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8 内部环境被赋予的性质就在外部环境中为实现目标服务了。最重要的是将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联系起来的目标。内部系统是一个能在某些环境里实现目标的自然现象组织。 外部环境决定着实现目标的条件。如果内部系统设计得当,能适应外部环境,那么,内部系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要预测内部系统的行为将是怎样,我们只需要问,“一个设计合理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表现呢?”行为呈现的是任务环境的形状。 1-15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1 系统的行为不仅要对任务环境作出部分响应,还要对内部系统的限制性作出部分响应。 1-16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P12 玩茶的最高境界一定在领悟生命状态中,而不在挣扎生存状态中。 思考生茶触及生成、触及时间、触动了生命本体的哲学意义。 茶是载体,让我们领悟生命、自然。 参考资料: 【1】《人工科学》【美】司马贺著 武夷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0 【2】《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美】约翰·H·霍兰著 周晓牧 韩晖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08 【3】《生物物理学--能量、信息、生命》菲利普·纳尔逊【美】 黎明 戴陆如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 【4】《整体性与隐缠序》戴维·波姆【美】洪定国 、 张桂权 、 査有梁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