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仁厚:论语是举世公认的智慧宝典!

 如水138 2019-07-11

     

每晚20:00

“爱读经”与你一起,感悟经典、品味人生

蔡仁厚,1930年出生,历任台湾文化大学、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籍贯江西,长于台湾,弱冠之年从游于牟宗三、唐君毅诸大师之门,矢志弘扬生命的学问,六十年来笔耕不辍学术专门领域为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等,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均有著作刊行。

读《论语》,点亮心灯

【蔡仁厚教授按:这是几年前应中部教育电台邱素贞小姐的访谈节目,所作的问答讲稿。日昨检出,觉得意思不错,故用文字发表,与读者一同分享。】

问: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盏灯,但一般人的生命之灯,可能不够明亮,我们能不能向别人借一盏灯呢?譬如,向孔子借一盏灯。

答:“借一盏灯”,这句话很谦和,很诚恳。灯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世界。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盏灯。当社会失去光明的时候,普通的人很难在黑暗中放射出光亮,所以要靠圣贤。由圣贤的生命之光,来驱除黑暗,重显光明。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很自然地会发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向孔子借一盏灯。


古人有一句话,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孔子,人世间就会陷于长夜漫漫。这表示,
孔子这位大圣人,乃是中华民族的长夜之光。有了孔子,漫漫长夜也会转为光明世界。如果我们要向孔子借一盏灯,孔子一定很乐意借给你,让你重新照亮人生的道路,继续前进。

不过,孔子并不是把他自己的灯交到你手,而是给你一个指点,告诉你说:你不必向别人借灯,你自己就可以点亮你的灯。因为你心中本来就有一盏灯,而且是一盏有光源的灯。只要你一念警觉,回过头来,正视你生命中的光源,自然就会显发出明亮的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点灯,自己放光。

问:啊,真好。每一个人都可以放光,都有生命的光源。那么,可不可以再问一句:教授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命的光源,什么是所谓的光源呢?

答:我的答案,其实很平常,很简单。我们生命的光源,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一般人有一个错觉,以为孔子讲的仁太难太深,连学者们都不容易讲得明白,普通人又如何来了解呢?其实,用不着这种不必要的顾虑。孔子不是说过吗:“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并不在生命之外,不在那遥远的地方,而是内在于自己的心中。只要我们有“求仁”的意欲,有这个愿望,想要仁在我生命中起作用,仁就可以随时呈现,以显发它的功能和作用。

更具体地说,“仁”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安之心”。当我们做了不好或者不对的事情,内心就会不安,这不安之心,就是孔子所讲的“仁”。后来孟子又换一个字,称为“不忍之心”。某些话,我不忍心说,某些行为,我们不忍心做。这种不忍之心,和不安之心一样,都是指我们心中的“仁”。每个人都有不安不忍的本心。孟子所说的本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每一个人都有仁心,所以能够爱人,爱万物。仁爱的光辉,既明亮,又温暖。通过孔子的指点,我们的生命之光,便从心灵之中沛然而发,油然而生。我们存养它,谓之“养仁”,我们扩充它,谓之“行仁”。扩充到全天下,就能使天下重显光明、安乐太平。扩充到全宇宙,就能使天地定位,万物化育。孔子的仁道,是多么的真、多么的善、多么的美啊!

问:依照刚才教授所讲,孔子的仁道是这么的好,而我们自己心中,也本来就有“仁”这个光源,那我们只要靠自己放光就可以了,为什么又要向孔子借一盏灯呢?

答:你问得很好。各人自己都有光源,有光源就可以点灯放光,为什么还要向孔子借一盏灯?在这里,我先提一句话:道无断灭,而有隐显。 

道,永恒常存,不会断绝。但“道”本身虽然常存不灭,但有时候它可能受到隐蔽,而显现不出来。所以说“道无断灭,而有隐显”。反之,也可以说,虽有隐显,却永不断灭。

我们心中的仁,是我们生命的本体。这本体是善的根源,也是道的根源。道万古常存,不会断灭。既然道无断灭,为什么又有所谓“无道之世”这种话呢?“无道”,不就是道断灭了吗?我说,对呀!当你这样问时,就已经进到第二句“道有隐显”。道体本身虽然万古常存,但道要靠人来表现。孔子不是说过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前一句“人能弘道”,是说人能够表现道。后一句“非道弘人”,是说道不会主动来弘大我们的生命,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来表现。然而,个别的人常不免会昏沉、会堕落。同样的,人间社会也难免会走向腐化、走向黑暗。这个时候,道便处于“隐”的状态而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就说这是“无道之世”。其实,不是道本身没有了,而是人没有把“道”表现出来。道不表现,我们就说这是无道的时代、无道的社会。等到社会上的人重新觉醒了,就又能把道表现出来,那时候,道便由“隐”而“显”,社会也就由无道而转为有道之世。

话说到这里,可以再回转到刚才的问话。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仁,为什么还要向孔子借一盏灯?简单地说,因为普通人的心灯,常常会不亮。所以要借孔子的生命之灯、长夜之光,来通化我们的生命,使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能经由孔子生命的感通,而能够从昏沉中觉醒,在黑暗中放光。这个时候,每一个人的心灯都亮起来了。于是,大众的生命之光,也渐渐可以和孔子一样,都是自明之灯,都是长夜之光。儒家之所以肯定“人人皆可成为圣贤”,关键就在这里。也就是说,由于儒家肯定人人生命都有孔子所讲的“仁”,所以一般人才有可能成为君子,成为圣贤。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说一个意思,儒家是彻头彻尾把人当人看,而不是把人当动物看。西方人常说人是会笑的动物,会用工具的动物……最好的一句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但还是动物。可见西方人总是把人当动物看。儒家不是这样,而是把人当人看。人就是人,是可以成为君子、成为圣贤的“价值的存在”,人的生命是有崇高之价值的。

问:谢谢教授对“借一盏灯”这句话,作了如此深入浅出的引申说明。现在我想再提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孔子的仁教,最好先读什么书呢?

答:读书自然是多多益善。“仁”这个字,孔子以前就有了。不过,那个时候的“仁”字,含意很普通。到了孔子,才对“仁”作了全方位的讲论和发挥。孔子讲仁的话,主要是记载在《论语》书中。《论语》这本书,蕴藏了孔子的智慧,是全世界都承认的不朽的宝典。

孔子一生,整理古文献,赋予新意义。他对古经典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所谓“删诗、序书、订礼、正乐、赞易、作春秋”,这都是孔子“删述六经”(也就是整理文献)的具体证明。此外,孔子还留下许多智光闪烁、德慧充盈的嘉言懿行。还有他生活言行的范式,以及启蒙、解惑的指点,真情实感的流露,都著录在《论语》书中。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常常诵读《论语》。

问:是呀!教授是否再就《论语》的特色说明一下。

答:《论语》是孔门弟子分别记述而成的记录。但事实上,众弟子不只是记载孔子的教言,也记载孔门师生说话的意态和神情。对于孔子的生活仪节,音容笑貌,都有生动的描述。我认为,单单就记录的文字运用作比较,就会发现《论语》的文字,比后世的禅宗语录和理学家的语录,都更为高明和鲜活。它用最简单的言语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意涵和最平实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孔门师弟智慧结晶的《论语》,真不愧是人类世界数一数二的宝典。

《论语》的文字,初看好像很浅显,很平淡,但生命有深度的人,却能在平淡中看出它的自然真朴,在浅显中省悟到它的深邃奥密。古人所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正是指说类似的情形。希望听众朋友,常读《论语》,一定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来提升自己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质量,使人生更有意义。谢谢大家。


(本文节自《鹅湖》451期 2013.1 )


读经六小篇之一——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为什么让孩子学国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叶嘉莹:《论语》是我的启蒙书,也是让我受益最多的一本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丨鲍鹏山:一本《论语》抵得了十万大军!

爱读经

做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微信号:185109135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