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戒色变,为什么?
因为戒使得他们不自由,人是自由惯了,而且正在渴求着更多的自由。
而为道修佛中因戒律,行者就变得痛苦起来,抑郁起来,那些门外汉更是敬而远之,或者讥讽毁谤,总之想象一旦受戒守戒后生活会因此一团糟,再也不能变成个自由人了,因而心生恐惧。
首先我们要搞清一件事情,修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光在嘴上下功夫是修不了道的,而自称有境界证果之人更是如此。修真要求我们身体力行,心悟体证。所以真正的大导师一定是通过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样过来的。真正的导师一定是守戒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次第不一样。
我们讲,戒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为什么要守,守了有什么好处,如何守?
首先看戒的利益吧,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养生的概念,那么请问如何养生?
其实这是一个超越哲学的概念,因为哲学是使人掌握真理得到规律的一门学科,就其本身而言它是绝对真理的衍生物,虽不能究竟本源,但它能够揭示规律。但哲学受到太多的限制,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字,其次是文化,观念等。所以哲学即便被冠以是绝对的真理,但却又有东方的哲学,西方的哲学,南方的北方的……好,哲学就说这些,有不同观点的也一定是对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障碍。回到养生这个课题,在我看来善于养生的人,一定是个彻悟者,养生使人开悟,身心健康超越。或者通俗说不让人病,乃至都断了致病的根源。所有言行举止都符合规律与真理同步,与道德共谐。所以善生者是一个理论上的完美者。
也许鉴定一个哲学家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修证了。哲学家是偏向理论,而并不一定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内证者。而善生者一定是一个哲学家,并且是一个内在兼修的实践者,彻底而无极限。
只有圣人才能有资格称得上是个善生者。而这个圣者是一个道德真理的实践者。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从一个凡夫证悟到贤圣非三日之功!而这个守戒就贯穿始终!请不要惧怕我所说的,因为守戒其实是一种使得自己走向健康的方法,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正确的守戒使人趋于身心健康,不正确的守戒或不守戒使人身心趋于不健康。戒律其实是种术,是种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术,古德就用简单的戒律来引导我们,规范我们。但是古德至始至终没有用戒相来箍制你,如果戒还有一个相的话那么一定是弄错了,用心用错了方向。
人性本不完美,如果生来完美那就不是人了,但每个人的个体却有着天性上的差别,然而这个所谓天性上的差别都记录在无形无象的意识仓库中。表现出来的是体质,运势,寿命,形象,气质,才智,性格等等上的差异,道家讲阴阳五行上的缺陷导致卦象上各个不同,佛家讲业力上的差异。那么这些个差异佛道其实是一致的,就是都是由因果而起。
人所面临的问题是生命根源的迷失,现代名词叫做生命科学。因为迷失方向才使人类越来越堕落,人们生活在追求幸福追求真理的时候,不断分化,隔阂,对立……相互不再和谐相处,伤害,犯罪,战争,种族歧视、残害……
人有着优越的物质享乐,科学技术,使得自己臆想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乃至征服宇宙……
然而这一切带来的都是灾难,所以人是需要反省,认识自己的。使得狂心停留下来,使得自己从无穷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那就需要修养身心,返璞归真。然而这个过程是困难的,因为开悟对于大多数人都是艰难漫长的,古德慈悲群迷,才制定了一些戒律作为引导和规范,使修真者不至于走得太远。
戒律原本是没有的,因为真人无需戒律,但证道的人都凭借着戒律而返回本来。它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贯穿修真过程的始终。戒,是不可说的,戒律是可以多到数不胜数的,但每个人的因缘都不尽相同,因此戒相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相是因人而异的。在受戒之后,行者在守戒过程是要悟戒的,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法(术)。
行者的戒理一样的,然而次第却由低到高如此的不同。初守戒者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非常明显的,然而越是高层次的修行表现出来形式越不明显,看上去越像是不守戒或者是犯戒的样子。就好比大学教授总是懂得小学生,而小学生总是不懂大学的课程。在传统教育课程里小学生是不讲生理卫生的,到初中才讲,但中学是不讲性学的,但大学才有可能讲,然而大学的课程里或许没有性文化和性技巧,但是专业人文科学领域里会讲。
在看到上述的比喻后你一定不要误会或者有任何联想,因为修真是一门身心证悟绝对严格的,绝对超越,绝对高级的学问,包罗万象,证悟者获得真正的清净,智慧,慈悲。
戒律的真相
受戒,守戒,悟戒,无相戒,无为戒,不戒而戒。
修戒的次第
离欲受戒,守戒修身修心,修法,法中参悟,见道,入世行道悟道(炼戒,相上破相而戒),最终上升到只有心戒,突破戒身心的戒相,至不戒而戒的无为。金刚念金刚心。时时处处在戒中,却又是没有一个戒的影子形象。大逍遥大自在。
—— 无心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