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相见体,缘器悟道

 静山主人v6drpr 2019-07-11

借相见体,缘器悟道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2000年后,遵照元音老人的传法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

原文: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释义:

将圣人的学问,分为上下二截,所谓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下学,以为“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依照这样的错误的观念,则不能证成大道。

形而上者,体也,道也。形而下者,相也,器也。说体说用,说道说器,只为迷人,方便立言。若论实际,哪有什么体用二分、道器截然?

形而上,是形而下的体。形而下,是形而上的相。体之与相,道之与器,岂是上下二截的事?譬如,手的现相,或掌或拳,皆是离不开此手的。若是离开了此手,岂能更有独悬的手相?同样,若是离开了手相,岂能更有独悬的此手?亦如水之与波,水是波的体,波是水的相,无有“无水之波”,亦无“无波之水”,即使风平浪静,这也是水之波相。

圣人说体说相,说上说下,只是个方便指示,若论其真义,只是令人借相而见体,只是令人缘器而悟道,而不是要人死死地住在“相”上,而不是让人死死地住在“器”上。世人不解圣学的真义,死死地住在“相”上,死死地住在“器”上,以为这样住下去,便能住成一个形而上,便能修成一个道,便能“自然上达去”。按照这种错误的见解,如此用功下去,那是永远也不能证成大道的。黄檗禅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

究读圣人的教导,端正自己的见地,培养自己的情怀。这是成就圣人之学的第一步。

实践圣人的教导,或诵经,或持咒,或持名,或参禅,借此方便,做“歇下狂心的功夫”。这是成就圣人之学的第二步。

狂心歇下时,不再攀援时,反观自见,誓愿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自心实相,誓愿见到这了了常明的妙明真心,誓愿见到这个盖天盖地的良知心体。这个反观自见,是成就圣人之学的第三步。

见得此心之后,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如此之行,教下谓之救度众生,宗下谓之自性自度。待到众生度尽时,待到习气消光时,诸人自己的当下,便是一个十方净土,西方净土,东方净土,乃至十方净土,尽在其中矣。这是成就圣人之学的第四步。

究实而论,以上四步,亦无实际,尽是自性中的泡影,尽是净土世界的庄严。

借相见体,缘器悟道,这是治学的基本方向,切不可死死地住在“相”上,切不可死死地住在“器”上,以为这样住下去,功夫纯熟了,则自然成道。如此而想,如此而行,属于痴心妄想,属于颠倒妄行,尽未来际也不能证成大道,故云“着相修行无量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借相见体,缘器悟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