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为什么和弟弟周作人决裂?

 倦鸟依林 2019-07-11
周树人作为兄长可以说是对这个弟弟照顾有佳,但是最后居然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为什么呢?传说有一个原因是鲁迅偷看他的日本弟媳洗澡,是真的吗?

鲁迅为什么和弟弟周作人决裂?

每周热点  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

回答

先下结论:确实有外人的挑唆,但两人性格和追求上的根本不同才是失和最大的原因

【鲁迅】

鲁迅兄弟的正式失和,是从周作人于1923年7月18日写给鲁迅的一封信开始的,这封信不长,最关键的是称呼哥哥为“鲁迅先生”,并叮嘱鲁迅“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这几句话的分量可谓不轻了,鲁迅读完之后,曾经“邀欲问之”,但是周作人不来,于是鲁迅先生在26号,去看房子,下午收拾书籍,决心搬出和弟弟一起居住的八道湾,六天后正式搬走。

【周作人】

1924年6月31号下午,按照《鲁迅日记》的记载,鲁迅去八道湾的房子拿书和一些用具,刚进门就被周作人和他的妻子羽田信子辱骂殴打,并且打电话叫来了张凤举等人,羽田信子向他们描述鲁迅的所谓罪状,凡是捏造得不合理的地方,都由周作人补足,接着鲁迅把自己的书和器物拿走了。

而根据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的记载,他自己也曾在日记里写过十个字的关于和哥哥鲁迅矛盾的话语,但事后被他自己剪下了扔了。

【周作人夫妻,左下为羽田信子】

周作人和鲁迅两人,对自己兄弟之间的失和的真正原因,在各自的文学作品及生活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及。只有鲁迅的夫人朱安和许广平说了一些情况,不过都是和家庭中的琐事相关。他们失和的时候,三弟周建人正在上海,没有当场见证,他也认为鲁迅和周作人的失和,是出于家庭纠纷,而非政治立场。

【鲁迅、许广平及周海婴】

在1924年的9月,鲁迅的《俟堂专文杂集》中有一句“被家里日本女人驱逐出去”,那么此时自然应和羽田信子有关;1925年11月3日,又有小说《兄弟》,抒写了兄弟间的虚伪。周作人则在《自己的园地·旧序》中说自己受了兄长的骗,但是现在选择分道扬镳;又过了几个月,周作人又写了《破脚骨》辱骂鲁迅,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

那么,在这些矛盾爆发之前,是否已经有成因呢?羽田信子的挑唆之前各位答主已经回答得非常清楚,但是是否是根本原因呢?笔者对此表示值得商榷。

周作人自幼是个非常乖巧的孩子,他在家中排行老二。鲁迅是老大,自古长兄如父,对两位弟弟照顾有加,可以说周作人前半段的人生,都是在鲁迅的呵护下长大的,两人前半生的相处充满了温情,而鲁迅一直是强势的那一个,不但在文坛向来没有认输退却,在家庭中也是说一不二的

【三弟周建人,他的第一任妻子羽田芳子是羽田信子的妹妹】

但是周作人却也是有天才的,不但有天才,还有血性,“五四”期间,他也曾经写过《偶成》四首,为爱国学生说话,不但写诗,还亲自去了现场,并被军警驱逐。

当时的周作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战士的形象,他在当时的某些方面的名气超过了鲁迅,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甘心躲在鲁迅的羽翼之下一辈子呢?

他和鲁迅先生的第一次矛盾,也是和青年学生有关。当时俄国诗人爱罗先珂观看了北大和燕京女校学生演出的戏剧,得出了中国没有好戏剧的结论,遭到北大学生魏建功的反对,而周氏兄弟则又反对魏建功。

【中为爱罗先珂】

反对则是都反对,但语言风格却是不完全一样的,鲁迅的照旧尖刻,而周作人则以劝谏为主,之后周作人又写了一篇欣赏年轻人的文字,以作为对年轻人的欣赏,这不能不说和魏建功一事有关。

周作人爱国是爱国的,但他的内心则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他强调自由,选择自由是一以贯之的,这大概也是他日后成为汉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鲁迅先生则向无产阶级转化,二者的根本矛盾在此,那么有没有羽田信子,他们俩都不会是一条路上的人。

有人说,是鲁迅塑造了周作人的汉奸人格,因为受到庇护的人总是懦弱而缺乏主见的,因此周作人被日本老婆、被日本人裹挟。这种说法是有失公允的。也许鲁迅的强势导致了周作人的叛逆,但是当了汉奸,却实实在在是他自己的选择,一个成年人是不应该把大节有亏怪到别人头上的。

【晚年周作人】

有意思是,在解放后,曾经和哥哥势不两立的周作人,因为鲁迅先生的地位,得以逃脱各种斗争,靠写回忆鲁迅的文章生活,但是对于他们俩失和的真相,依然一字不发,成为彻底的悬案,人们只能依靠各种猜测来解释他们的失和了。

很多人无聊到将两周决裂归于树人先生偷看作人先生日本女人洗澡缘故。

一说鲁迅看弟媳洗澡,弟媳投诉丈夫。作人先生写一字条表示断绝来往。我认为,如果真有作人先生写决裂字条的话,也不会仅为树人先生偷看洗澡。树人先生也不会下作到偷看弟媳洗澡。在鲁迅所有文字里找不到喜欢、追求许广平之外的叙述。他与作人居住近偶尔撞上弟媳洗澡可能。那个日本女人肯定有勾引树人先生之门图。鲁迅拒绝,日本女人恼羞成怒,在作人先生面前搬弄是非。否则,日本女人原有男女洗澡不避习俗,父女还同洗呢。大伯子看到又有什么呢?两周决裂,这只是作人先生一个借口。

其实,深层次原因在于两周特殊关系。周父去世早,树人先生在家中年长作人建人许多,承担父亲角色。树人先生脾气暴裂,对弟弟管教严,作人反感。在长大过程中逆反心理太深。树人没意识到而已。作人早有厌倦别离树人之意。

最主要的是两人生活环境文化观念不同几近水火不同。读鲁迅文章,文字几乎都是讽嘲怒骂,对所有他认为的丑恶现象抨击。除《朝花夕拾》忆童年少年有怀念之温情。大部分文字激裂,敌视性强。而作人文字尤其散文温室种花,白云流水,毫无激裂之情。恐惧暴力,有遁世之意。老庄之无为陶渊明之桃花源情结太重。几乎到不分是非之地。这样情结导致他后来成为汉奸文人。

所以,两人对人生现实水火不容的观念方式才是决裂根由。

鲁迅概况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一生写了很多文学作品。1918年他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写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作品。鲁迅先生一生写作总计有600万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中国人的脊梁“。

鲁迅的两大痛点

鲁迅一生有两大痛点:

  1. 母亲的“礼物”封建妻子朱安。

  2. 和弟弟周作人的决裂。

从兄弟相亲到哥俩反目

鲁迅作为周家长子,向来对弟弟周作人都是照顾有加。兄弟二人都是文化才子,一度惺惺相惜,相互帮持,哥俩感情特别的好。这从鲁迅先生的在仙台学医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当时鲁迅看到外面不同的世界很精彩,就再三往家里写信,催促弟弟到日本开开眼界。随后周作人来到日本,最终还娶了个日本媳妇羽太信子。

后来兄弟二人就闹掰了,有人说一个原因是鲁迅偷看他的日本弟媳洗澡,还有的说是鲁迅多次趴在窗台,偷听弟弟与弟妹房中之事。究竟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可大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拜读,没有几个人会相信鲁迅先生会做出那样的事。

周作人的一段话

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为何反目?除了当事人,无人能知。也许它会成为永远的一个迷。但弟弟周作人的一段话好像隐藏着深意。对于兄弟失和之事,周作人曾经写道:”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

说导致他们兄弟决裂的主要原因是鲁迅偷看弟媳羽太信子洗澡,这种说话纯属荒谬,鲁迅讨厌羽太信子还来不及,怎么会稀罕看他一个日本娘们洗澡,不怕脏了眼睛。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树人,即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从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兄弟两人,本来非常和睦,鲁迅也非常照顾这个弟弟,后来,周作人赴日,娶妻日本人叫羽太信子,1909年与周作人结婚,后随周作人来到中国。和鲁迅住到一起,鲁迅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开销,他本人崇尚勤俭节约,但羽太信子大手大脚,挥金如土,豪不心疼,从来不把鲁迅的付出当一回事,大肆挥霍还不领情。之后又把好多亲友接来一起居住,吃穿用度还是全花鲁迅一人的资产。久而久之,鲁迅受不了,与其弟弟周作人商议,却说希望弟媳有所收敛,不但没见成效,反而闹的兄弟两决裂。后鲁迅回家收拾东西,还听到一耳朵污言秽语,更坚定了鲁迅搬走的决心。

周作人,本身心性不坏,但奈何做不了妻子的主,羽太信子叫横跋扈,经常和周作人大吵大闹,周作人本着文人的性格不愿与其板扯,反倒增加了羽太信子的嚣张气焰。

周建人,鲁迅的另一个弟弟说,周作人本身聪明,但性格懦弱,不敢反抗,没有主见,现在所说的妻管严。就像乾隆评价纪晓岚,读书多而不明事理。这也是导致他们兄弟决裂的隐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得不要乱说了。

鲁迅和弟弟闹翻以后,周作人曾经让他不可以再来,老死不想见。

然而,鲁迅还是回去拿了东西,双方见面发生激烈争执。

看看这段资料:

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去取回自己的书和一些器具,更严重的事态发生。根据鲁迅当天日记和在场目击者的讲述,他刚进西厢,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就从屋里奔出,指着鲁迅破口大骂;羽太信子又立即打电话喊来几位亲友,夫妻俩一唱一和,当众痛骂鲁迅。骂到酣处,周作人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砸去,幸亏别人接住拦开,才未击中;而忍无可忍的鲁迅也抓起一个陶瓦枕,掷向周作人。在众人拉架劝解下,鲁迅才得以拿了自己的东西离开。

看看,大家注意,周作人夫妻反应非常激烈,而且是羽太信子主动打电话喊来几个亲友。

说明什么?

周作人夫妻认为自己有理,不怕丑事张扬。

而到底为什么反目,当事人其实说的很清楚,仅仅是我们大陆人不知道而已。

再摘录一段:在场的人为张凤举、徐耀辰、章廷谦和羽太信子的弟弟重九。羽太信子污秽开骂很可能用的是日语,除了章廷谦,在场其他6人都懂日语,但个个对羽太信子的话讳莫如深。1924年6月11日周氏兄弟大打出手时,在场惟一不懂日语的章廷谦后来很含糊地说:“事情的起因很可能是,周作人的老婆说鲁迅调戏她。

到底有没有调戏,恐怕只有鲁迅和羽太信子清楚。然而周作人却深信不疑。

作为一个智商极高的大学教授,周作人不可能听风就是雨,随便断绝和一向亲密的哥哥关系,而不会去打哥哥。

作为一个智商极高的大学教授,周作人不可能听风就是雨,随便断绝和一向亲密的哥哥关系,而不会去打哥哥。

理性推测,羽太信子一定拿出了什么可靠的证据,周作人这才深信不疑。

这当然不是什么偷看洗澡的事情。

其一,我对于鲁迅因为偷看日本弟媳洗澡而和兄弟周作人决裂!有一个学者讲过,近现代以来,所有的作家中,唯有鲁迅一个人可以把他所有的言论、书信、文章作品甚至日志印出来而不影响他的人格的,只有鲁迅一个人可以从头到尾贯彻着他的理想文化人格。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等等作品都是带有批判性的,并没有因为现实中恐吓分子的言论而改变自己的笔锋!如此义正言辞、理想化的人,我是不会想到他的生活作风有何问题的。
其二,就鲁迅弟弟周作人的妻子来说,周作人的妻子叫羽太信子,是一个日本女人。当时鲁迅和周作人还是住在一起的且家里管财政的就是周作人的妻子。从一个方面来说,这个日本女人在生活上,她摆阔气讲排场,花钱如流水,毫无计划。饭菜不合口味,就撤回厨房重做。她才生了两个子女,全家雇用的男女仆人少说也有六七个,还不算接送孩子上学的黄包车夫。孩子有伤风感冒,马上要请日本医生出诊,日常用品自然都得买日本货。而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烧钱的,即使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教书工资加起来有六七百大洋,但是还是非常不够日本太太花费开支!这样的不会持家有道的外国女子鲁迅真的看的上眼吗?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日本太太长得也忒不好看了吧,我认为鲁迅先生是看不上眼的。所以,偷看她洗澡之事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其三,为什么鲁迅和周作人决裂?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俗话说“长兄如父”,鲁迅曾接周作人去日本读书,并启蒙他的写作。鲁迅不过从兄弟关系来看,弟弟也难免被哥哥惯出自私自利的性格。周作人回国后是住在鲁迅北京买的房子里,结婚也是鲁迅操办的,一个单身,一个有家室,住在一起,自然会有摩擦误会,跟老婆有关,也跟结婚以后人的变化有关,从前是兄弟齐心,现在会为自己的小家着想。所以摩擦是难免的,有矛盾是难免的。生活在一起的产生的摩擦是导火索。

其四,有了生活在一起产生的导火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上的分歧,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力断金“

鲁迅原名周树人,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

鲁迅像

周作人像

鲁迅身为哥哥,对树人小弟也是多加照顾,督促其学习,亲身指点。

在两兄弟关系好的时候,两人被世人并称“周氏兄弟”,同在文坛绽放,同在北大任教。鲁迅行文豪放,大笔如椽,横扫千军。而周作人行文细腻,感情丰富,润物无声,两人相互合作,一起出文集,发表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传为美谈。

然而好景不长,两兄弟因为一些事情,突然就闹掰了,以至于兄弟反目,成为二十世纪文学界的一大憾事。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兄弟决裂呢?

北京八道湾11号,这里是周氏兄弟关系正常时,一家子的居住地,有鲁迅母亲,鲁迅夫人朱安,周作人及其妻——日本女子羽太信子。

1923年7月14日。就在这一天,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为什么突然会记这个呢?几天之后,鲁迅就收到了弟弟的托人带来的一封绝交信。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直接称哥哥为“鲁迅先生”,摆明了是与其断绝兄弟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周作人要与哥哥决裂,又一副痛心疾首之状,往事不必再提,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鲁迅看到信后,想请弟弟来好好聊聊,但是周作人并没来。无奈,鲁迅只好准备搬出去住,据日后鲁迅的日记记载,在鲁迅去搬东西的时候,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突然出来厮打谩骂鲁迅,不顾一家人及外人在场,其言“多秽语”。鲁迅并没做多的辩解,收拾东西离开。此年8月2日,鲁迅最后一次到旧居去取书和一些器物,周作人再一次对鲁迅痛骂一番,还要抄起屋里的铜炉砸鲁迅,幸好被人拦下。

原来,周作人之妻一口咬定鲁迅偷看其洗澡,并调戏她。

周作人与其妻羽太信子

这个理由,当时人都不会相信。鲁迅的人品自不待言,周作人之妻生活奢靡无度,两兄弟大学任教不薄的收入(每月兄弟各6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六万多)竟不够其用度。甚至经常让鲁迅出去借钱供其生活日用。而周作人也是对这个妻子没有办法,老婆一哭二闹三上吊,就立马说什么都听了。

因此,根据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很有可能是鲁迅因羽太信子挥霍无度,颇有微词,日积月累之后,羽太信子无法忍耐,就想办法排挤走了鲁迅。

兄弟反目后第二年,鲁迅辑成《俟堂专文杂集》,署名“宴之敖”,为什么用这个奇怪的名字呢?鲁迅之后做了解释:“宴”从门(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也就是无形的诉说:鲁迅是被那个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