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从哪出,病从哪生,这几种病症,汗液来警告!

 百草益寿 2020-10-26

汗,出好了是新陈代谢排泄物,益于身体;出不好就是外因与内因引起营卫失和,气血失调的“病汗”!

汗液里有啥,中医为啥重视 汗?

其实汗液当中98%—99%的成分是水,PH值在4.2~7.5之间。汗是咸的,所以它里面约有300毫克的氯化钠,还有有1%——2%为少量的尿素、乳酸和脂肪酸等。

中医学对“汗”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有独特的看法。因此《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

“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所以,汗也不能单纯的看作为外协与体表的汗液

《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这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

从这也能看出,汗其实是全身的津液,而且是归心阳主管。“病理汗液”是能够显示身体一些疾病的!

不同的汗,预示哪些疾病

从临床实用的角度,我们应该注意出汗的情况、部位、性质,还要分析出汗的原因,辨明其虚实。因为出汗是身体病理过程的一个现象,知其理,使其止。

1
不动也出汗?—也许是气虚

很多朋友表示“我待在家里正常通风,没在空调房,而且我的运动量也不大啊,怎么就出汗了?”这其实是“自汗”。

自汗在中医中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至汗液外。病后体虚、久咳久喘、思虑过度、湿体偏盛、嗜好辛辣都会导致自汗,自汗的朋友容易疲劳、乏力、气短、畏寒,一字儿“虚”。

一般气虚易患的病症有月经紊乱、慢性炎症、反复感冒发烧和排泄系统疾病。

如何调理

针对因“虚”而导致的自汗,其一,先检查自身身体状况,针对糖尿病、结核病进行筛查;其二,单纯性气虚应坚持益气、生津、养阴,可以通过食补进行温补:如大枣、桑葚、枸杞、黄芷等。

2
只半身出汗?—可能经络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症多发生于中风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疾病。

一些朋友左侧或者右侧出汗,一些上半身或下班身出汗,其实在中医中称此情况为“偏汗”。中医认为偏汗多为阴阳不和,风痰或风湿之气瘀阻经脉或者营卫不周营养物质不足,免疫系统机能降低)。也有部分原因是肝失养而致。

如果冒偏汗,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则要老年朋友警惕为中风,偏汗也是中风的一种先兆。

经络不通会导致偏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无力,糖尿病、肩周炎、前列腺疾病等。

如何调理

可遵医嘱综合运用汤药+经络疏通(按摩)方法。人参、肉桂、川穹、白术等一些疏通经络的中药也是好的选择,但是要通过正规医院的医生辩症治疗。

3
睡后出汗?—可能是阴阳两虚

《伤寒明理论》:"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中医将睡后出汗称之为“盗汗”。“盗”字能够让我们想到夜间盗贼不请自来蹑手蹑脚的情景,而盗汗袭来,则会让人半夜醒来,身汗如水浇,衣衫尽湿,浑身乏力。醒来后,出汗即止。

其原因是气机不畅,阴阳不合,一般是阴虚火旺的情况下。但是,阳虚、湿热、食积、淤血、气虚、水饮等情况下均可能引发盗汗。人睡觉时,体内产热过多,可以通过汗散热;睡觉时体表卫气不足,不能固护津液时,汗也会发出。

经常盗汗可引发结核病、甲亢、肿瘤、高血压、低血压症及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

如何调理

治宜补血养心敛汗,方选归脾汤加龙骨、牡蛎、五味子。补卫气,而卫气来源于肾气、脾气、肺气,需要辩症来补。比如用参、芷补气,补肺固表,使气达表。肺气充沛以固外;用酸枣仁、浮小麦、补心回液,益心气收心液;重用白术,补脾助肺固表,补脾又能除湿,以制湿邪外溢之汗出;用熟地补肾阴,或以桂、附补肾阳,补肾以收下注之湿而治疗阴汗。[1]

4
黄汗?—可能是肝胆湿热

一些人出汗,白色的衬衫会留下黄色印记。这就是《金匮要略》中“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流黄汗的人往往是肝胆湿热,因为肝火旺导致肝功能减退或者是胆汁的淤堵,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随汗液排出时则见黄汗。

久出黄汗患黄疸、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胆结石、肝硬化以及肝癌、胰头癌等,有些溶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或蚕豆病也会出“黄汗”。

如何调理

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实卫合营,行阳益阴,古方会用芷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芷汤等来治疗。如想治疗黄汗,还需要遵医嘱服用一些“清热利湿”的中药。

5
腋下出汗?—可能是肝阴不足

腋汗,是指两腋乃至胁下局部汗出津津。分为肝虚内热和肝胆湿热两种。

肝虚内热腋汗:腋下汗出而不臭,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肝胆湿热腋汗:腋下汗出而有臭气,胸闷纳呆,口苦粘腻,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小便短少色黄,舌苔黄腻,脉弦数。

如果长期腋下出汗,可能病累及肝脏,脏腑同病,病位在肝、胆,往往涉及脾胃。

如何调理

腋中汗出而不臭,并有肝虚内热的现象(如多梦易惊、虚烦不眠、或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治宜滋阴柔肝清热,可选择六味地黄丸+一贯剪加,外用牡矾丹揉擦腋下;

如是肝胆湿热腋汗,多由湿热内侵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湿热循经而引起。治宜清热利湿,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外用牡矾丹揉擦腋下。如果腋汗多而臊臭,则需要手术进行治疗了。

6
头汗?—可能是热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头汗仅限头部出汗,有些大病之后或者老年气喘者会头部汗出,多为属胃热、湿热、或者是回光返照之时。多数因为上焦邪热,或者中焦湿热郁蒸所导致。头汗的辩症较为复杂。

属胃湿热:口干而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疗宜清胃泻热;

属湿热:口苦而黏腻,口干不想饮水,小便不利,舌苔腻。

戴阳证:出汗如珠,脸偶发红,偶发白,身体感觉冷,脉沉而微,是阳气上脱的危证表现。

临床上还可在关格、水结胸、少阳病中见到,老人气喘以及重病阳脱之时而兼有头汗,应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调理

滋肾清肺可用桑叶、熟地、北五味、麦冬等。如要泻胃火则可用收汗丹,出了头汗,如果滋阴降火,则可用当归、黄芩、黄连、黄柏、熟地等中药材。出了头汗,还要去正规医院遵医嘱,面诊组方之后才可使用。

注意:发汗后,不要吹空调

最后一个小嘱咐:在出汗后不要马上吹空调汗为身体散热之表现,吹空调会加速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容易着凉,引发其他疾病。如果想要凉快,我们可以将身上的汗擦除后吹空调,但是不要直吹,并且空调的温度不宜调的太低。

[1] 《刘奉五妇科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刘奉五.

END

汗也像舌苔、皮肤一样

能够成为我们辨别疾病的一种方式

辨别症状的方式你学会了吗?

觉得有用赶快转发给

家人、朋友,让他们一起学习了解吧!

点击了解河北达人秀冠军预测活动

-  让你获得专业、有价值的养生知识  -

长生不老的都“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