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NS:颈动脉慢性闭塞的DSA分类与再通治疗

 老赵0717 2019-07-12

在美国,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第五位的原因。在接受了最佳内科治疗的情况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ally occlud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COICA)者每年的整体风险为5-7%。从理论上讲,这主要归因于脑低灌注。

慢性和亚急性 ICA 闭塞的管理非常具有挑战性。研究发现症状性 COICA 高风险卒中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未取得最低程度的获益。因此,一些中心采取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的方法治疗这些具有挑战性的病变。血管内治疗 COICA 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远端栓塞、血管穿孔、假性动脉瘤形成、夹层、形成瘘和高灌注综合征。

2019年5月来自美国的David Hasan等在JNS 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 COICA 新的放射学分类方法,将有助于指导介入医生对 COICA 采取更加可行和安全的血管内再通术,并且评价了成功血管成形术后收缩压的变化。

研究者分析了100例连续 COICA 受试者的影像学。作者基于形态、闭塞的部位以及是否存在重建提出了 COICA 的新的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被用于预测31例患者的32个症状性 COICA 成功血管成形术,其中5例为女性。纳入到该研究的患者需满足内科治疗无效且合并缺血症状的 COICA。颈动脉闭塞定义为CTA 或 MRA 发现血管管腔横截面100%闭塞,并经过 DSA 证实。

示意图:COICA 的血管造影分类。A 图,A 型 COICA,颈内动脉残端逐渐变细性闭塞,远端管腔开放并由颈外动脉、后交通动脉和/或前交通动脉分枝充盈。B 型 COICA,残端非逐渐变细,远端管腔开放并由颈外动脉、后交通动脉和/或前交通动脉分枝充盈。C 型 COICA,颈内动脉无残端,远端管腔开放并由颈外动脉、后交通动脉和/或前交通动脉分枝充盈。D 型 COICA,颈内动脉无残端,远端管腔闭塞一直到颈内动脉分叉处:

示例1,A 型 CPICA。A图:DSA,正位,颈内动脉近端残端逐渐变细性闭塞。B图:DSA,侧位,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和床突上段通过颈外动脉-眼动脉重建血流。C图: DSA,正位,右侧颅内颈内动脉血运重建:

示例2,B 型 COICA。D 图,DSA,正位,近端颈内动脉非逐渐变细的残端。E 图,DSA,正位,海绵窦和床突上段通过颈外动脉-眼动脉重建血流。F 图,DSA,正位,右侧颅内颈内动脉血运重建:

示例3,C 型 COICA。A 图,DSA 正位,近端颈内动脉无残端。B 图,DSA 正位,海绵窦和床突上段通过颈外动脉-眼动脉重建血流。C 图,DSA,侧位,颈部和颅内颈内动脉远端重建血流:

示例4,D 型 COICA。D 图,DSA 正位,颈内动脉近端无残端,远端颈部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和/或床突上段颈内动脉无充盈。E 图,DSA 侧位,采用 Terumo 导丝尾端(back end of a Terumo wire)通过 COICA 段。F 图,DSA 侧位,未能成功血管成形术:

定义了4种类型(A-D 型)COICA。A 和 B 型血管成形术比 C 和 D 型更佳安全。成功再通率未68.75%(22/32 COICA),其中A 型未8/8,B 型为8/8,C 型为4/8,D 型为2/8。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未18.75%(6/32),其中 A 型为0/8(0%),B 型为1/8(12.5%),C 型为3/8(37.5%),D 型为2/8(25%)。这些并发症皆未引起永久性功能不全(morbidity)或死亡。在随访2-6个月中,20/31(64.52%)症状得到改善。在成功血管成形术的21例患者中,17例(80.95%)的收缩压明显下降(P = 0.0001)。剩下的10例未成功血管成形术的患者的收缩压没有明显变化(P = 0.73)。

最终作者认为该初步研究提示该 COICA 分类对指导症状性 COICA 患者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辅助作用。另外,成功血管成形术会显著降低手术后收缩压。下一步应该进行一项大型队列 2b 期研究评价该分类方法用于血管内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

文献出处:

J Neurosurg. 2018 May 1:1-10. doi: 10.3171/2018.1.JNS172858. [Epub ahead of print]

Feasibility, safety, and changes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ssociated with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of symptomatic and chronically occluded cervic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using a newly suggested rad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ally occluded cervic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ilot stud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