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能够像《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那样把食物写得如此出神入画,即使没有任何一张关于食物的图片,仍然会让人读得口水直流。 陈晓卿还是一位美食专栏作家,他对各种美味佳肴,无论是大隐于市的还是小隐于野的,都会义无反顾地热爱。朋友们因此戏称他为“扫街嘴”。也正是有了这张嘴,形形色色的美食才能够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它们的色彩斑斓和五味俱全,弥漫于纸卷,也令读者口齿生香。 《中国美食的故事》集合了陈晓卿导演的美食随笔,及其创作过程中对美食的个人感悟。从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多个视角,讲述中国美食故事及其相关的秘闻。又从事件中挖掘人物,描写了一个个创造出这些美食故事的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日常饮食流变万千,在饮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风俗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至今已经上升到生存智慧的层面。 可以说这是一本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书,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通过美食,让读者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一方水土一方人”,书中用人们日常生活与美食相关的多个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人们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并在这个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 中国有句老话:在对的时节,吃对的食物。美食的美妙恰恰在于在对的时节吃对的食物。“时节”这一章就是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人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脚步”一章则是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生动的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地图。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书中的“脚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一种食物的获取都要经过漫长的历程;二是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在各地流转、变化。从青海的盐湖,到西藏的密林深处,无不镌刻着人与食物迁徙的足迹。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传统食物的流散和古老制作秘诀的消失是门派宗师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这就是“心传”。 “家常”一章为读者带来的是各地的家常菜,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常菜却是满满地凝聚着家人的爱。书中的家常菜有山西的刀削面、湖北的天门蒸菜、上海红烧肉、四川泡菜、山东西瓜酱、江苏蒲菜水饺,澳门甜食等等,让读者看得口水直流的美食,实乃不容错过。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美食之间的相逢给了人们在味觉上的享受,人类的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时恰恰印证了中国传统的“缘分”。遥远的山林、江河、草原、沙漠,这些难以到达的地方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味,人类与自然携手让古老的美味延续至今。书中把它们统称为“秘境”,带领读者发现和寻找与众不同的中国人和中国美食。 说起一日三餐,这几乎是目前社会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天津煎饼果子、重庆早餐小面、广州花式早茶、湘乡咸鸭蛋、彝族砣砣肉。各式各样的美食,背后也有着各自的故事,有人爱吃肉,有人喜食素;就像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内心的平和。 这本书的每一章都不是仅仅根据食物来定主题,食物只是出发点,通过美食看中国社会。《中国美食故事》的背后更多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中国人,用美食来传递一个个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