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后现代只是现代艺术的特殊阶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时代。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首先,后现代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其次,后现代批判“元话语”,反对“宏大叙事”。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哈贝马斯的“整体论”,认为他的“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他认为有两种国家神话:一种是法国启蒙主义传统的政治式的关于人性解放的神话;另一种是在德国思辨传统的普遍性原则建构起来关于知识的统一性的神话。这两种神话都使用“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所以说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元话语”的危机。再次,后现代转换知识的功能和消解知识的权力。知识成为了商品,知识不是由心灵的训练而获得,而是通过复制来完成。知识也随着“电脑霸权”的确立而成为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在知识领域由自由、公平和正义等“宏大叙事”转向了“微小叙事”——语言游戏。由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和否定性取代了思想的同一性。知识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福柯认为权利与知识结成了联盟。 哈贝马斯在1980年接受法兰克福市的阿多诺奖时发表了《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的演讲,批评了利奥塔的反现代性的倾向,认为开始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是具有开放性的宏大工程并没有终结。康德关于科学、道德和艺术的区分为现代精神开辟了道路,但同时他也认为现代主义对科学霸权的批判有其台理性,科学的充分发展导致了这三个价值领域的不平衡,是以道德和艺术价值的牺牲为代价的。他认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性根据,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存在着合法性。但是,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把某些领域的根据普遍化了,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越来越压抑。现在的任务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寻找日常生活的理性根据。这就是他的“交往理性”的观点,希望以此来重振现代性。哈贝马斯维护现代性,但不能说他与后现代没有一点关系。他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强调以及在人际关系即不是主客对立关系而是主体的关系中展开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说明他是一位维护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因为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向主体间关系的转移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区别的重要标志。 后现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而且是一种价值系统,是一种文化精神。它不仅表征着与传统相对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且体现着精神的嬗变。就反权威、多元论、非中心和冲破旧体制来说与现代精神具有相同的特征。因为现代主义就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叛。当宣告古典主义终结之时,现代主义开始形成了新的权威、新的范式,失去了革命的精神,从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新生代的现代主义者举起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大旗向老一代的现代主义者发起了总攻。利奥塔同样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初期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 伊"哈桑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并没有一层铁幕或一道中国的万里长城隔开;因为历史是一张可以被多次刮去字迹的羊皮纸,而文化渗透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之中。”詹姆逊也认为他在消解了“宏大叙事”以后,又把它“偷渡”了回来。因为利奥塔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后现代主义以后应该为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回归做准备。”所以詹姆逊说:“必须在我们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后现代主义,它不是一般的现代艺术,而是现代艺术的特殊阶段。”
1. “后现代”其实是一种现代性的概念,一种进入新的时代的现代性观念。这个名称也是一个现代性的举动,一种命名政治,“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命名政治,他通过先给自己一个名字,确定一个立场,然后再赋予形象、理论等等。后现代主义也是命名政治最成功的一次范例,今天后现代仿佛成为了激进、前卫、新奇的代名词。揭露出后现代概念是一种现代性的行为,其命名的行动是一种现代性的思考,这是解构后现代的第一步。 2. 解构是德里达的名词。就是分析事情的可能性的条件,一般人把它误会成是摧毁旧的传统。 3.后现代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文学批评和哲学的领域。细说起来,后现代主义形成是由三个国家共同完成的。原材料最初由德国思想家门提供的,所谓的四大思想家: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然后在法国的结构主义五人帮中加工成型的: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思想史家福柯。其中,拉康、巴特、福柯后来也被认为是后现代思想家。这一代之后,就是法国新崛起的一代人——被认为是地地道道的后结构主义者,也就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者的师傅:哲学家德里达、利奥塔、鲍德里亚、福柯和德勒兹。他们这些哲学迅速地传播到美国,美国现在成为所谓的后现代文化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的英文系(相当于我们的中文系)是这宗商品的主要制造者。德国的哲学和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不同,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也和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美国制造。美国不仅生产和出口后现代主义,还有其他的全球化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一大堆东西。不过就学问来说,几乎所有的德国和法国的人对认为美国人没有学问,更没有思想,只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大工业。 4.后现代有比较肤浅的一面,炒作的一面,但是也有比较深刻的一面。后现代比较肤浅是因为它将自己限制在人文领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即使比较精彩的文化分析也没有形成理论。后现代的思想家,比如德里达和福柯可不是不学无术的,美国的后现代一般来说比较肤浅,中国的也是。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布尔迪厄都比较注重对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批判,他们和葛兰西对文化霸权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有异曲同工之处。 5.在我国:1985年杰姆逊受乐黛云的邀请在北大讲"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大体上知道后现代主义。杰姆逊也是后现代主义主要的理论家之一。1989年前后的新实验小说被其文学批评家定位为后现代主义。1992年王宁在北大请一批外国文学理论家研讨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1995年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研讨会。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著作我们都翻译了一些,比如:杰姆逊、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罗蒂、列维纳斯、巴特、鲍德里亚、利奥塔、布尔迪厄、鲍曼、阿多诺、德曼、哈贝马斯等等,没有翻译过来的还有卢曼,拉克劳和莫菲等,也正在翻译。文学批评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后现代理论,比如北大的王岳川,哲学界则几乎都不接受后现代主义。只有社科院的王治河写过后现代主义的书,凯尔纳和贝斯特的书《后现代理论》和罗斯诺的书《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翻译过来以后,关于后现代介绍的大路货著作也基本上够用了。《福柯文选》四卷本由三联的舒炜主持,可能面世了。专门研究拉康、福柯(刘北成)、德里达(尚杰)、巴特(汪民安)的都有一些人。也有研究文化方面的,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比如巴塔耶,本雅明,列维纳斯,列奥"施特劳斯等。 6.后现代的思想贡献:(1)首先,恐怕是所谓的差异性或异质性。德里达所谓的"延异",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结尾所谓的"捍卫异质性"。其次,解释学上的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接受理论,相对于从前的作者理论,从文本和读者接受的角度可以更复杂地理解文本。(2)也是解释学上的意义理论,批判单义性和意向性、真理性,试图以解释的活动取代意义的先在。(3)历史理论。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批判历史编纂和实证主义,强调历史没有意义,强调历史叙事的语言特征,即隐喻性和虚构性等等。(4)哲学上,批判主体性和形而上学,或者说西方的哲学传统。所谓"哲学的终结"。这从海德格尔、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那里就开始了。(5)最后,是对现代性的全面的批判。 7.后现代所描述的各种现象,在以前所谓的未来学家那里,比如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基本上已经出现过了,不过现在换成了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等等。 8.后现代本身尤其是一种话语方式。中国有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说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而是说有许多翻译的著作,大家都操着一口后现代的行话。后现代化话语方式在中国的流行和话语激增、膨胀都体现了后现代化的存在。 9.在走向现代或后现代的过程中,形上学如何可能? 10.中国有许多值得发掘的传统文化资源,如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可以有很好的新思想的生长点。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一些学者总爱屈从洋人的话语霸权?是中国人缺乏创造性,还是中国人丧失了传统文化之根转而以外国文化为时髦的结果? 11.很多后现代的生存感觉其实始于存在主义及其文学。生活与个性(生命权力)的关注(小叙事)取代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或者说公共领域的衰微(宏大叙事)。重新发现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和游戏、反讽一切的怀疑主义。个人的无能为力。虚无主义、精神空虚和精神分裂。对崇高和制度的漠不关心或对他人的冷漠:非人。破碎的生活与无家可归;时空感知方式的巨大变化,如互联网;共同体的丧失与认同性的丧失:中西文化的冲突。肉身政治和快感文化(摇滚、同性恋、吸毒、犯罪)。一种阴谋史的历史观,在每一种权力和机构的背后都有压迫和同谋。后现代非道德主义的伦理:一种多元宽容的差异伦理。 12.就学术思潮的更替来说,现在在美国后现代主义这波已经过去了新一波叫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但是其实他们属于一个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13.在西方有的人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做后现代主义的比如杰姆逊、拉克劳和莫菲。哈贝马斯虽然是现代主义理论家,但他本身是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的一面,缺少他,后现代主义显得不完全。 14.后现代主义认为哲学终结了,但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话语又以新的形式激增,这样看在后现代哲学还是存在着的。哲学也许是虚妄的,但是思想并不是空洞的。 15.后现代主义是在哲学和文学批评领域内先行出现的,在这两个领域之内是比较成熟的。后现代理论除了擅长批判现代性之外,最擅长就是分析当代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很杂,什么都有,而且空前地暴露出问题,所以对这些文化上的分析一般都非常精彩,以利奥塔、鲍德利亚、杰姆逊等为代表,但是社会现象的描述是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第一步而已,后现代主义还缺乏真正的理论上的建构和贡献,缺乏社会理论,缺乏政治理论。因为后现代主义一个基本的取向是注重文化方面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注重微观权力和微观反抗。因此,他们反对建立一种宏观的叙事理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误解。事实上,在社会学上卢曼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除此之外,布尔迪厄和吉登斯也试图融合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建构一个新的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在政治理论上,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杰姆逊、拉克劳和莫菲等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倾向于主张要进行社会批判和政治革命。 16.后现代主义在人文领域引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现在最重要的是对后现代社会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建构,在这方面福柯的自由实践、卢曼的系统分化、以及韦伯的价值多元化、涂尔干的社团主义、帕森斯的普遍价值、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等理论的综合,对于我们分析后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非常有用。简而言之,后现代社会必须关注价值多元化、关注个体的伦理实践、还要关注技术之外的制度建设和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高度理性化。仅仅关注于程序技术缺乏系统分化的制衡,就会导致“寻租—腐败”的恶性循环;缺乏抽象价值的多元化就不能充分发育公共话语空间和公民社会;缺乏价值理性和个体的伦理实践,就会导致经济繁荣背后的精神空虚。 17.新历史主义是说历史是写出来的,写出来的东西就有文学性;后殖民主义是说要摆脱殖民主义者的眼光看我们这些被殖民者。这两种都受益于后现代主义。 18.《福柯文选》四卷本由三联书店的舒炜主持,已经面世了。我认为福柯的思想很有用:第一关于治理术的问题,研究后现代社会的治理术。现代国家的理性化、文明化的进程是一个国家全面治理的过程,涉及人口、治安、惩罚、军队、医院、性、生育等等。福柯在《规训与惩罚》这本书之前的法兰西学院讲座中研究了这些问题。第二是关于微观权力的问题,主要研究一些微观层次上的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治理问题,还有关于生命个体的权力的问题,也就是个体如何被制造成为一个安装在国家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的主体性的问题。福柯在对法国18世纪刑法改革和监狱社会的研究中关注这个问题。第三关于自由的问题,也就是说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主体性作为反抗的基础。福柯在对希腊性生活的自我节制的研究中主要关注这个问题。第四是关于对现代人文知识的批判问题,福柯在《词与物》中批判了各种现代哲学,其实可以视为一部现代哲学简史。第五福柯关于医院空间和医学学科的分析也很有用。第六福柯关于文学和文本的理论也是非常后现代的,他不承认在文本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他认为各种话语和各种知识都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同谋,这一点是新历史主义批判德里达主义的基础。 20.后现代的现象的确是一种大杂烩。但是后现代的理论是需要一种新的综合,这种综合现在还没有成熟,但是福柯、卢曼、韦伯、涂尔干、哈贝马斯等等这些人对于综合都是很重要的。后现代有自己的历史思想,但是并没有把这种思想和社会理论、文化理论、政治哲学融合起来。现代主义缺乏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和政治理论,但是卢曼、福柯的思想必然会是这种整合不可缺少的部分。 (根据张旭访谈文章整理) |
|
来自: 西衙口0ex82u0s > 《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