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象,常见有哪些“象”?(中)

 为什么73 2019-07-12
原创: 潘毅 中医老师潘毅 今天

上篇结尾:能把天与人联系在一起,且形成框架性结构,有哪些学说?

能把天与人联系在一起,且形成框架性结构,最适用的理论就是气、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并由此产生气象、阴阳象、五行象和八卦象。

接着上一篇已经谈到的4种藏象之“象”,今天继续讨论。

 ■ ■ ■

5、五行象

脏象的骨架正是五行。五行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象”:如肝主疏泄、主升,为木之象;肾主水、主藏精,为水之象;脾主运化,为土之象;肺主肃降,为金之象;心为阳脏,为火之象。另外,人体内五行与自然界外五行还产生天人应象。

先秦五行-五脏配属,主要分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两派。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以形体配五行还是以象配五行?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五行配五脏对照,如下:

经学  木  火  土  金  水

古文  脾  肺  心  肝  肾

今文  肝  心  脾  肺  肾

《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用的是古文经学的五行配五脏,根据五脏在人体内的实际解剖部位:肺居上,故属火;肾居下,故属水;脾居左,故属木;肝居右,故属金;心居中央,故属土。心居中央,习称中心。表明了五脏的解剖部位及形态学意义。

《黄帝内经》用的是今文经学中的五行配五脏,这种配属法,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但晚于《吕氏春秋》。将五脏功能特性与五行特性类比,根据“象类则比”原则进行推演。表明的是五脏的气化功能学意义。

|

中医为何弃古文经学的配法不用,而取今文经学的配法?

参照汉·班固《白虎通义》一书,《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的五行配五脏法被归入《五祀》篇;而《黄帝内经》的五行配五脏法被归入《五行》篇。由此得出结论:前者用以祭祀,是死物实体,以解剖为准;后者用于医学,是生机功能,据象而推。

东汉·郑玄在《礼记注疏·祭先脾孔疏》中指出:“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表明医学的五行配五脏法,需以医疗实践为根据。

这里再次证明,中医是清楚解剖之脏的位置的。弃解剖之路,是因为解剖方法在当时难以突破。走上功能之路,是因应医学构建的需要,可谓审时度势。

放下结构上的研究,正是为了“象领域”的提起,转身专注于自然与生命另一领域的开拓,在境界上升华。

至此,中医走上了以功能、象、实用为价值取向的道路路,一路高歌猛进,闯出了一片究天人之象,通医学之变的新天地。

 ■ ■ ■

6、阴阳象

每一脏均有阴阳特性:“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这几句的释意,可参照《什么是三阴三阳?(下)》一文。

王冰对《至真要大论》中“治其王气”注解说:“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其用也。夫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肾气寒冽,脾气兼并之”,可视作对各脏阴阳太少、脏气特征的注脚。

 ■ ■ ■

7、易象

易象与中医相关处,主要是卦爻象、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等。刚提到的四象与至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脾为阴中之至阴”一句)其实也属易象,只是更习惯于将其当作一般的阴阳象,故从俗而写

藏象与卦象相连,总有人大惊失色,感觉沾污了藏象,似乎把藏象带得倒退了。这感觉很奇怪,能接受阴阳,能接受阴阳分太少的四象,却接受不了比四象更细化,说理更充分的八卦与六十四卦。从逻辑上讲,粗浅的可以接受,细致的接受不了,岂非怪事?

恐怕只怪八卦名声不好,长期被抹黑得太成功。之前有关周易与中医的文章,我们知道:卦,只是说理工具,是否迷信,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于医来说,用八卦阐述原理,实在要比现时一般医书中浮浅的阴阳学说要到位得多。

我们熟知的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心肾不交,又称“火水未济”。“既济”、“未济”,其实都是卦象。以卦象解释藏象,虽未见于《内经》,但后世解卦象来解释并不少见,明清时甚至成为医界时尚。

卦象、太极图、先后天八卦图、河图、洛书等图象,用于藏象解析不是一种倒退,而是一种进步。要不,张景岳、孙一奎、何梦瑶等人岂非闲着无事,专事用卦象、图象来抹黑藏象?

藏象之“象”还有后续,下篇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