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福州的15个古老传说,您知道几个?

 hong2izneeegso 2019-07-12

一个地名,一段历史

几代人的回忆

福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千百年来衍生出无数传奇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福州的传说故事!

孝 义 巷

孝义巷的得名,在福州坊间有个传说:昔时有富、贵两家因建房争墙,互不相让,地方官吏又因双方各有势力,遂致延搁。其中一家因其父在朝为官,写信告知其父,意欲借势压服对方不料其父复一首诗云: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儿子读诗后感悟,遂尊父命把墙退后三尺。富家听说此事的前因后果,大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

原本无巷,只因两家相互退让,便形成了如今的六尺巷。两户人家毗邻为居,相互间谦和礼让,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后来,乡里人就取贵家的“孝”字,取富家的“义”字,名之为孝义巷。此说虽不见志书,但历来传说如此,几成定论

能 补 天 巷

据传,旧时闽北穷秀才邝继聪来福州考科举。因手头拮据,在贡院西侧的一条小巷找了一家最便宜的小客栈住下。一天下起大雨,地上涨满雨水,一群蚂蚁在水中挣扎,他动了动恻隐之心,捡了一根树枝放在蚂蚁集中的地方,救了众多蚂蚁。

考试结束后,考官阅卷时发现邝继聪文章很好,仔细一看,却发现卷子的“天”字,少了一笔,变成“大”字。按规定,文章有错字应列为废卷,考官连呼可惜。后来,考官又翻开考卷一看,“大”字又变成了“天”字,上面的一横由蚂蚁排成,拂掉后第二天再翻开时,发现蚂蚁又把一横补上了。考官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其由来,于是不作错字处理,录取他为举人。第二年,邝继聪中了进士,回福建做官,到福州找这条小巷住下,知县想接他到衙门住,他说:“贵县灯笼虽大无斤两,秤锤虽小压千斤,大小岂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能补天巷便由此而来。

双 抛 桥

双抛桥在今杨桥路中段。传说古时候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无名的木桥。河附近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个儿子靠木工手艺为生。何家亦不甚富裕,有个女儿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两家素有往来,彼此一对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俩青梅竹马,两家长辈视为合适,遂为他们定了亲。

       不料,何小姐被胡家阔少看见。胡家为官,有钱有势。胡少爷见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细后便遣媒到何家说亲。何家把姑娘已定亲的情况让媒婆去回了。谁知胡恶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何小姐于迎亲路上被抢到胡府。何小姐是个忠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宁死不从,并于夜间趁看守疏忽之机,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与新婚丈夫相聚。然而,胡恶少喝动众恶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将邱、何新婚夫妇捆绑后抓走,将新婚夫妇双双抛入河中,并吩咐将两人尸体抛向南北两边,意在死了也不让他们在一起。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跨河的这座桥叫双抛桥。

渡 鸡 口

渡鸡口在鼓西路与北大路交叉处,古时这地方西通洪山桥,东临鼓楼前,亦属闹市之列。为啥叫做渡鸡口呢?因民间相信传八仙之一的李铁拐曾来福州,在此渡一只公鸡升天,故名“渡鸡口”。

传说李铁拐奉玉帝之命下凡超度道德高尚之人上天,他下到凡间,变成一个乞丐,一身褴褛,小腿生蛆发臭,在街流浪,可是很少有人施舍,有的还恶语以对,他深感人间冷暖。正在叹息之际,一只公鸡从巷子里跳出来,往李铁拐腿上一口一口地吞蝇蛆,直到把烂死的啄尽。铁拐李很是高兴,把它抱在怀里不停抚摸,只见公鸡变得高大,羽毛五彩斑斓。铁拐李跨上比凤凰还大的公鸡腾空飞去,渡鸡往南天门去了。此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渡鸡口。这故事饱含“宁渡禽兽,不渡恶人”的哲理。

元 帅 路

从渡鸡口往西数百米,南侧有一条小路,称元帅路,因于路的南端——元帅庙而得名,那么这个元帅是谁呢?

传说唐朝皇帝李隆基设梨园戏班,雷海青是一位琵琶高手,因此被委以领班。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走,雷海青被抓。叛将安禄山在宫中摆宴,威逼艺人为他演奏庆贺,雷海清不从,最后他被肢解示众。死后魂魄不散,一路追随李隆基护驾,一次见叛军追赶将至,雷海青魂魄显灵,率领神兵点火退敌,其“雷”字大旗,上部被云遮住,雨头不见,只见田字,故称“田都元帅”。民间传说,田都元帅能显威御寇,保境安民,还能抵御邪毒,因而香火旺盛,福州元帅庙建在“三坊七巷”附近,原来庙前有闽江内河,河两岸统称“元帅庙河沿”。后因河道被填平,因庙取名,改称元帅路。

塔 头 街

晋安河北段有座桥晋安桥,桥以西为东门外塔头街,原名“搭”头街,提起这个街名却有一段非常壮烈的故事。

明朝时,倭寇屡犯福州,与戚继光的守军在东门外展开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眼看就要支持不住,戚家军突然冲出一勇士——江依水,他手持扑刀杀向敌人,军威大振,令敌人闻风丧胆。江依水也被砍一刀,头搭拉下来,但仍向前冲杀,最终取得胜利。事后,为纪念这位英雄,给该街名取名“搭头街”,时间久了,且福州话“搭”与“塔”同音,所以都称“塔头街”,此街今仍存在,改为塔头路。

竹 林 境

旧时孝义巷有一片茂密竹林,巷中还有一座庙,称通应庙,庙内有一井叫龙井,巷称为“登龙巷”。

关于竹林境,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元朝初年,元军骚扰福州百姓,一拳师气愤不过,出手打死了一元军。此元军为元军参将铁木耳的弟弟,拳师知道惹下大祸便躲进了竹林。元军参将追至竹林,将竹林团团围住,但不敢进去,铁木耳便下令放火烧竹林,突降大雨,火被雨灭。再去搜查,已经不见拳师踪影。次日,铁木耳回府里就病倒了,发烧满口呓语,好像说什么“竹林有尚书公”。他夫人见状,心想是不是昨晚火烧竹林得罪了什么尚书公。有人就借题发挥:“你家将军一定是触怒了尚书公才受到惩罚,赶快到庙里烧香许愿!”铁木耳便下令不再追究拳师责任,并重建竹林尚书庙,从此巷名也就称为竹林境。

螺 洲 岛

螺洲岛位于福州南台岛东南端。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有着田螺姑娘的故事:在侯官(即今福州)有个叫谢端的贫苦单身青年农民,为人忠厚善良勤劳上进。一天下地忽见一只硕大田螺,便拾回家,舍不得煮了吃便养在水缸中。说也奇怪,从此,谢端每天回家都有热饭热菜吃,他心中疑惑,问遍四邻是谁帮忙,可谁都不承认。

这天,谢端佯装下地,却悄悄地回家,快晌午了,只见水缸中的田螺爬到地上,从田螺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熟练地刷锅、淘米、烧火、煮饭,谢端偷偷地进屋,叫住姑娘:“你是谁?我太谢谢你了。”姑娘羞赧地说:“我是天河素女,与你有夫妻缘分,悯你忠厚善良却又贫穷,特地下凡相助你。”于是二人结成恩爱夫妻,过起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田螺姑娘为谢端生育了可爱的儿女,帮助谢端勤俭持家,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时,田螺姑娘还帮助周边的百姓克服困难,反抗打击社会恶势力对善良百姓的欺压,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最后,玉帝知道她私自下凡,违反天条,命托塔李天王率十万天兵天将,捉拿田螺姑娘上天归案,田螺姑娘不愿上天,最后只能在闽江中化成一座小岛,这就是现在的螺洲岛。

现在螺洲边仍存一块“螺仙胜迹”的石碑和一座螺女庙,还有螺仙道的渡口名称,这段闽江又叫“螺女江”。

安泰河畔桂枝里

安泰河畔桂枝里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如今闽剧《荔枝换绛桃》。

原来冷、艾两家,是隅河的对门邻居,霜蝉知道敬郎每日在后楼作画。一天,便从楼上投了几颗荔枝过去,敬即接到荔枝,便在一只绛桃上题了“身无彩凤双飞翼”的诗句投给霜蝉,霜蝉又题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还给敬郎。敬郎得诗,思念成病。其母舒氏知道真情后,便假作请医,到冷家去看霜蝉,霜蝉暗示去找归大娘做媒。归大娘为两家说亲,一对情人结成良缘。不料这时闽王征选宫女,将霜蝉抢进宫去,虽经归大娘以闽王乳娘的身份前去说情,但闽王贪恋霜蝉的美貌,不肯释放。霜蝉自知无望,乃求得与敬郎一见,至时二人一同跳进柴塔的烈火之中,化成一对驾鸯,双双腾空飞去。

打铁垱巷

打铁垱巷位于五一南路打铁垱公交站西边,东西走向,长180多米,车子无法驶入,十分宁静。巷内有不少树木,绿意浓浓。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福州农耕先进,特别是水运发达,这造成了福州城里面打铁铺遍地开花。打铁垱巷曲折延伸的部分,是一条因鲤鱼庙而得名的鲤鱼巷。传说数百年前,这里的村庄受灾,幸得锦鲤仙救助,为此村民集资兴建鲤鱼庙,尊奉二位金鲤尊王。

祭 酒 岭

祭酒岭原名“高安山西岭”,是福州鼓楼区西洪路旁边的一座山岭,为纪念五代闽国国子监祭酒湛温殉国于此而改名。乃古时进出福州的一条必经之路。

相传,后唐时,闽王王延翰继位不久便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一切制度均模仿天子,派人到各地挑选美女供他寻欢作乐,弄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他的大哥建州王延禀写了一份谏言,派使者专程到福州,谴责弟弟闽王贪图享乐,违背先王遗训,反对其选美进宫。闽王看完十分生气,要谋害反对其选美进宫的兄弟建州王延禀派来谏阻的使者。于是闽王表面上愿意接纳忠言,暗中却派遣御史大夫、国子监祭酒湛温,交待他利用饯别机会,用鸩酒把使者毒死。但是湛温不愿因杀了使者而使王氏兄弟内部残杀。于是,他放走了使者。归途中,自己饮下毒酒身亡。后人为纪念湛温,在此建墓立碑,并将此岭改名为祭酒岭。


星 安 桥 巷

星安桥巷是上下杭的腹地,200米长的小巷汇集了张真君祖殿、星安桥、三通桥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星安桥巷自然因星安桥而得名。古老的星安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为石结构、二墩三拱桥。当年,桥两头商号会馆棋布,是双杭最繁华之地。沿着河流不远处,则是古三通桥,建于清嘉庆年间,同为二墩三拱石构。由于河流在星安桥以西、三通桥以东各自百转千回地进入闽江,于是在闽江涨潮时,两头的河水同时涨,并在两桥之间的张真君祖殿前会聚,形成了“龙碰龙”的汇潮奇观。商人们把张真君祖殿视为“涌出黄金”的风水宝地。

钱 塘 巷

钱塘巷位于福州北大路与鼓屏路之间的一条巷子。

传说是八仙之一的李铁拐化名林汝光,带徒弟余心发来到此地寻宝。原来这里的池塘是死水,臭味难闻,李铁拐吹了一口仙气,池塘的死水变成了钱,因为满塘是铜钱,钱塘巷名称由此而得。

后 曹 巷

后曹巷,闽剧始祖曹学佺故居遗址就在此处。曹学佺在福州历史上很有名,他是明代隆武帝朝的太子太保。他是学者、藏书家,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他曾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广西参议,还曾被授礼部尚书。曹学佺精通音律,曾谱写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因此也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清兵入闽时,他自缢殉节。据说,曹学佺绝命前,留有“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句而自缢在宅前老树上。

象 园 路

象园路,昔日是王府养象之所,如今为百姓休闲之地。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靖南王耿继茂从广州来到福州。他大面积圈地建造王府,百姓称他的王府为“耿王庄”,简称“王庄”。“王庄”东部辟出象园,豢养从广州带来的印度象,这就是象园路的来历。

古迹旧貌虽已难寻,沧桑的人文韵味,却仍旧能够渗透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