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书法屋 2019-07-05 14:38:24 关于“弹跳笔法” 弹跳笔法简称“弹笔”或“跳笔”,《书谱》中则出现了大量此笔法,在运笔过程中,通过折痕的一瞬间,笔毫突然弹起,也有的断开,然后继续顺着笔画的上沿运行再落下、再弹起,如此反复只出现在一个字眼上,而整个运笔过程,是非常自然、连贯的。 《书谱》中的赏 可以看出,这个“赏”字出现了五次弹跳,其中四个是在折印上,而有一个弹跳是在折痕的左边,如果没有弹跳的笔法,光是靠纸的折印,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仅看晋人的传本墨迹,或是王羲之的传本墨迹,都会忍不住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笔法从何而来,为何要这么去写? 《楼兰文书简牍残纸》 这是一份带有弹跳笔法的例字,从图片中可以发现,所谓的弹跳笔法是从隶书演变而来。 隶书用笔讲究“蚕头燕尾”。在写“燕尾”的时候,人们会习惯性的将笔重重按在纸上,再缓慢地提起出锋,形成“燕尾”状。章草是由隶书的快写逐步演变而来的,而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人们在作隶书时,当写到“燕尾”,就习惯将笔重重按下,却不再缓慢提笔出锋,而是戛然而止,弹出笔锋,于是这就形成了弹跳笔法。 当然,在这演变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分析出有很多弹跳笔法是由隶书演变而来,但是也不能够证明,所有的弹跳笔法都是这么演变成的。在晋人那里,弹跳笔法用的很是普遍。孙过庭曾在《书谱》中这样说:“......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在这一段的表述中可以得知,他认为:在东晋,有很多的笔法在文人士族中互相流传,越往后这种学习书法的氛围就越微乎其微,以至最后失传甚至无处可寻。但事实真的如他所说吗? 一、王羲之传本墨迹《初月帖》 忧、力 从《初月帖》的局部放大图可以发现,“忧”的倒数第二笔,“力”的一横,都体现了弹跳笔法。 “劣”的第二笔也体现出弹跳笔法。 《平安帖》 安 “安”字宝盖头中部也体现出弹跳笔法。 《孔侍中帖》 悬 须 从《孔侍中帖》中也不难发现,“悬”的左上部分由左下向右上过渡的中间一笔和下面的“心”字的两点;“须”由左向右提上去的一笔。 二、王羲之刻帖《淳化阁帖最善本 法帖第八 王羲之书三》局部 羲 ![]() 延 ![]() 何 ![]() 修 ![]() 极 ![]() 逋 “羲”第二笔的末端;“延”下边的走字底;“何”由左下向右上过渡的中部;“修”的右上部一横的末端;“极”的底部一横;“逋”底部的横画及与下一字的连线 王羲之行草书中的弹跳笔法![]() 日五帖 如、亦、都、可 “如”字与下个字“此”的连线;“亦”的第一笔画;“都”的最后两笔;“可”的起笔处 ![]() 想宾帖 ![]() 太常帖 ![]() 虞义兴帖 《想宾帖》中的“厘”与下一个字“也”的连线;《太常帖》中的“可”横的末端;《虞义兴帖》的“寇”宝盖头的末端;《十二月六日帖》中“也”横的中间和右下部分及左下部分两处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弹跳笔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虽然是集王字行书,但是在这个帖中,不缺少带有草书笔意的字,往往这些草书笔意的汉字中也会存在弹跳笔法。 ![]() 拯、序、无、所、苦、空 “拯”左边提手旁提的末端,突然弹起,由粗变细;“序”中间一横的中部突然弹起,出现“断笔”;“无”由右上向左下连带的图中突然弹起;“所”的第一笔,用力按下随即弹起,出现一个大大的虎头;“苦”的中间一横,也是重重的按下再弹起,留下虎头;“空”在写宝盖头的途中,将笔弹起,再从横的上方出锋运笔。 通过对唐代前后的大草及行楷书的梳理,虽然零星的发现一些类似晋人的弹跳笔法,但还是构不成普遍性,原因大概就是楷书、行书、大草都不是从隶书演变而来,不可能留有隶书的痕迹。所以孙过庭才说“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而在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留下来的墨迹和刻帖中不难发现,这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弹跳笔法确实是存在的,在晋人的今草(小草)中也运用的到。 《书谱》中运用的弹跳笔法与晋人运用的弹跳笔法技法一致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运用的弹跳笔法,晋人早已经运用了,并且方式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其中较为典型的分别是: ![]()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拯 “拯”提手旁的收笔处出现了弹跳。 ![]() 《书谱》 挫、毅 “挫”的提手旁,和“毅”由左下向右上的提笔与前者极为相似。 ![]()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无 “无”,笔在由右上向左下连带的途中突然弹起。 ![]() 《书谱》 学 “学”由第三点向左下过渡的过程与前者如出一辙。 ![]()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等 “等” 笔在中间长横的中段弹起。 ![]() 《书谱》无 “无”长横中段的弹跳与前者相同。 ![]() 《十七帖》(三井本) 未、尔 王羲之《十七帖》(三井本)中“未”的左边出现了翻转弹跳。“而”的左边一点也出现了翻转弹跳。 ![]() 骛、裘 《书谱》中“鹜”的左边中部由左下向右上过渡时出现的翻转弹跳;“裘”的左边中部由左下向右上过渡时出现的翻转弹跳。 ![]() 情 “情”的右边中部出现的翻转弹跳等等,与前两者一模一样。 《书谱》中的这些翻转弹跳,很细腻、微妙,同样难度也很大,与晋人的翻转极其相似,如出一辙,孙过庭将这个笔法运用的如此熟练,由此可见他对晋人弹跳笔法的熟知程度,可见一斑。 平面上的弹跳笔法与折印上的弹跳笔法技法一致![]() 之 第一个之是在纸的平面上连续运用了三次弹跳,而第二个之,笔在折痕上也连续跳了三次,辨析这两个之字中的弹跳,其技法、效果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对于弹跳笔法,孙过庭是完全运用自如的,与折痕没有一丝关系。 像这样的例字,还有很多,比如: ![]() 向、乃 “向”的竖勾是在纸的平面上写的,而“乃”是出现在折印上的 ![]() 尚、而 “尚”的勾是出现在折印上的,而“而”的向左一勾也出现在折印上 ![]() 而 “而”的向左一勾,也是在折痕上出现的 这四个字都在折印处出现了跳笔,而且,其与平面上用的跳笔是一样的手法。 ![]() 毅、经 “毅”在从左向右上过渡写反文的中途出现了弹跳,“经”在左下到右上提笔的中途也出现了弹跳。 这些例字中的弹跳,有的是出现在纸的折印上,有的是出现在纸的平面上,但是,其用笔都是一样的。如果硬是要说哪里不同的话,大概就是在折痕上出现的弹跳更为夸张罢了。 以上通过晋人的传本墨迹及晋人刻帖中多次出现的弹跳笔法,以及《书谱》中出现的笔法,都能证明: 弹跳笔法在晋人时期运用非常广泛,并且普遍存在;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反复运用弹跳笔法,尤其是在《书谱》的中后部分。且他在有折痕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弹跳笔法的幅度,以夸大特征,似乎是在给人们传递某种信息,他在《书谱》中这么写道:.....东晋士人,互相陶染......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或许是他看到了晋人的很多笔法已经逐渐失传,后人无人问津,所以他才努力把它夸大,从而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他是带有“目的性”的。 总而言之,中国书法,是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巨大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我们应该做到将它好好传承发扬,不再使之失传! 作者:墨池 方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