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科举考了满分,却为何没有得状元?

 东方文捷 2019-07-12

原因让人哭笑不得


      一说起苏轼,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几乎是活跃在“被贬”的路途中,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总之,苏轼的仕途之路可以说走得是非常的艰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文豪,而成就他的,便是他这样艰辛的仕途之路。如果没有被贬,那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很难形成。

此外,苏轼应该还有一个称呼——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出川,于嘉佑二年(1057年)进京赴试。一家三父子同时进京应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大美谈。这里插一句,苏洵原本是不爱读书的,更没有功名之想,但是在苏轼出生之后,苏洵就一下子变得好好学习了。人家都说苏轼是文曲星下凡,看来这是对的。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这也即将印证着,这家三父子即将同时踏入官场,为老苏家争光。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两人都可以说是当时文学领域的大家。并且两人正在进行诗文改革,当他们看到苏轼这样清新洒脱的文风时,心里不由大喜。

当时所考的科目是让考生们写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很显然,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考生们必须以此题目作为核心来进行写作。苏轼拿到这个题目时,定神细视几分钟,便挥毫弄墨,很快就写完了。交卷后便扬长而去。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生在完成答卷之后,是不能直接交由阅卷老师批阅的,而是要先由指定的官员誊抄一遍,然后才上交阅卷老师批阅。但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主考官欧阳修拿到这篇策论的时候,对着其他官员们说:“这写的太好了,这肯定是我的弟子曾巩写的。虽然很好,但是如果给了第一的话,别人肯定会说我是故意的,算了,还是给个第二吧!”

更可笑的是,苏轼在考完之后,还对自己的弟弟苏洵说:“这次我一定是第一名”。但是谁知道,当名单公布后,苏轼却只得了个第二名!

即便是这样,但是欧阳修也由此结识了苏轼,并对他大加赞赏。后来,他回到家中对着自己的家人们说:”二十年后,无人再提及老夫“。由此可见苏轼的才能有多高,当然了也看出了欧阳修的胸怀之宽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