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阴阳清浊篇

 峨眉佛光 2019-07-12

「学习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阴阳清浊篇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阴阳清浊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相对应,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的顔色青赤黄白黑各不一样,还有清浊的区别,而人体经脉中的气血都是一样的,怎样把它们与之相对应呢?

【原文】歧伯曰:人之血气苟能为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翻译】岐伯说:假若人体经脉中的气血都是一样的,那么推及整个社会的人们就都一致了,那怎么还会发生紊乱呢?

【原文】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翻译】黄帝说:我问的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情况,并不是询问整个社会所有的人啊!

【原文】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翻译】岐伯说:一个人体内有逆乱之气,就跟整个社会上众多人之内也总有作乱之人一样,总体的看来都是一个道理。

【原文】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翻译】黄帝说:请你讲一讲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

【原文】歧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翻译】岐伯说:人体受纳的饮食物所化生的气是浊的,与自然界之空气所化生成的是清的。清气注于阴分入脏,浊气输布于阳分入腑,饮食物所化生的浊气中的清气,向上出于咽部;而清气中的浊气则可以下行。如果清气和浊气相互乾扰而不能正常的升降,就叫做乱气。

【原文】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清气注于阴,浊气输布于阳,浊中有清,清中有浊,这些情况是怎样辨别呢?

【原文】歧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翻译】岐伯说:辨别以上情况大致是这样清气先向上输注到肺脏,浊气向下行先入于胃腑。而胃内水谷浊气中的清气部分,可向上出于口;肺中清气的重浊部分,也可向下输注到经脉之中,并且在内积聚于胸中而成为气海。

【原文】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

【翻译】黄帝说:所有的阳经都接受浊气的渗注,其中哪一经接受浊气最多呢?

【原文】歧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独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翻译】岐伯说:在诸阳经中,小肠接受胃下输的饮食物,并分离清浊,所以惟独它所属的手太阳经浊气最多。在诸阴经中,肺主气而司呼吸运动,所以它所属的手太阴经接受的清气最多。大凡清气都向上到达头面部的孔窍,浊气都向下注入经脉之中。虽然说五脏都接受清气,但是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所以惟独脾所属的足太阴经能够接受浊气。

【原文】黄帝曰: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人体的清气、浊气异常应当怎样治疗呢?

【原文】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翻译】岐伯说:清气运行滑利,浊气运行滞涩,这是清气、浊气的正斋表现。所以如果是由于浊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由于清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浅刺而快速出针。如果是由于清气与浊气相互乾扰而导致升降失常的疯变,就应当察明病情,了解清气、浊气相互干扰的程度和部位,再结合清气、浊气的特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调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