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辞与楚舞

 梦泽赤子 2019-07-12

         费秉勋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合谋,想废掉吕后之子刘盈,而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后因吕后得张良帮助,此事宣告失败。戚夫人因此懊丧、悲愁、恐惧而泣涕。刘邦为了使戚夫人排遣悲愁,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我国自上古以来,诗、歌、舞三者就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乐记》所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其中歌与舞的关系尤为密切。这里刘邦的楚歌和戚夫人的楚舞就是相互配合的。“楚歌”,亦即《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的“楚声”,属春秋时的“南音”之一。《论语》所载《楚狂接舆歌》,《孟子》所载《孺子沧浪歌》,《诗经》“二南”中的《摽有梅》、《广汉》等都属于“楚声”。到汉代,“楚声”不但没有消歇,而且传到北中国,成为整个上层社会的一种好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声遂亦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楚,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楚声最显著的特点是句式灵活,每句字数不定,可长可短,歌唱时,乐句中间或乐句之末有着较长的拖腔,拖腔用“兮”字表出。“兮”字在上古韵部中属“匣”母,读如“侯”或“啊” 。刘邦《大风歌》三句用了三个“兮”字,故称“三侯之章”。楚声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声情深长,具有一唱三叹的情调。舞蹈应合着音乐的节奏,楚舞以楚声为乐曲,举手投足都受着楚声的制约,其疾迟节奏、韵味风采都与楚声相统一,所以楚声也是形成楚舞特色的重要根源之一。战国时代可考的著名楚舞舞曲有《激楚》、《结风》、《阳阿》。楚舞在我国舞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以其婉曲流动的艺术美和富于浪漫遐想特点,与典重肃穆的中原宫廷雅舞相区别,显示了它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影响深远,衣被两汉舞蹈四百余年,在我国舞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楚辞《大招》描写美色说:“姱修滂浩,丽以佳只。曾颊倚耳,曲眉规只。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1949年春,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有人物龙凤帛画,画上所画美女为广额、皓目、细眉、垂髻、宽袖、纤腰、长裙曳地,这些特征恰与《大招》中关于美色的文学描写相印证。《大招》中不但写出了楚国美女闲雅绰约之态,而且特别写出“小腰秀颈”和“长袂拂面”这两个特点。

细腰,长袖,这是楚国的一种特别风尚。《韩非子.二柄》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墨子》、《晏子春秋》等书中也有同样的话。楚灵王的这种审美偏好,必然为整个荆楚的审美习尚所制约。应该说,爱好细腰长袖,本来就是长期形成的楚国的地域风习,楚灵王不过对此变本加厉而已。桓谭《新论》记载:“昔楚灵王骄逸轻下,信巫祝之道,躬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楚灵王是一个沉湎于声色的国君,他既迷恋女色,又酷爱舞蹈,还信奉巫祝,这三者在楚国本来就是连结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祭祀必用巫祝,巫者以歌舞为职,舞者均选用年少美色女子充任。楚灵王对此迷恋既深,竟至亲自到祭坛前跳舞,而且在国家告急时也耽之不辍。楚灵王的爱好细腰和躬舞坛前,对于我们了解楚舞的特色及其与楚国文化的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史实。

《西京杂记》上说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折腰”四个字精譬地概括了楚舞翘扬长袖和折转舞腰的基本特征。戚夫人为定陶人而非楚人,却能娴熟地表演楚舞,说明楚舞在汉初已极盛行。至汉成帝时,赵飞燕以“体轻腰弱”善舞,为成帝所专宠,其舞也应属楚舞。流风所及,直至东汉后期梁冀妻孙寿“善为妖态”,京师妇女竞相仿效,她所作的“折腰步”也便是从楚舞改头换面而来。

楚舞的第一个特色是飘逸。这种风格来源于楚国艺术的富于浪漫遐想,而体现飘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长袖。中原雅舞无论文舞武舞大都手执武器,即《礼记.文王世子》所说的“不舞不授器”;楚舞一般徒手长袖而舞。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楚舞舞者在舞动中配合躯体的曲线和曳地长裾的飘洒,运用臂的含蓄力量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之上形成一个弧形;在此同时,另一臂反方向将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样,两袖形成一个弯曲度很大的“S”形,身躯的出臀也同时形成一个弯曲度较小的“S”形,两个“S”形套在一起,形成一个极优美的塑型。一般楚汉玉雕舞女形象,大多选取这一姿势。当舞袖在飞动的过程中,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烟起,或如虹飞,其美妙殆不可言。长袖的扬举和长裾的飘曳,就造成了许多描写舞艺的辞赋文章中所形容的那种体态如“矫龙”、“惊鸿”的艺术效果。

楚舞的第二个特色是轻柔。轻柔美的造成,依赖于舞蹈动作的灵动纡迂,不僵硬板滞,同时还得力于舞腰的纤细灵活。崔駰《七依》描写舞态有“袅细腰以务抑扬”的话,纤细的腰肢作为身躯的中心,灵活的屈折和转动,大大增强了楚舞的表现力与柔和美。傅毅《舞赋》中所写的“逶迤冉袅,云转飘忽。体如游龙,袖如素霓”,都是形容舞腰在很有功力的把握中,所取得的追魂摄魄的艺术感染力。

楚舞的第三个特色是热烈。热烈与飘逸、轻柔并不矛盾。舞蹈过程中有疾徐弛张的变化,当节奏徐缓时,舞姿主要表现为飘逸轻柔,富于神韵,偏重遐想和抒情;当节奏变快时,偏重于宣泄激情,热烈的特色就表现出来了,这是迷狂的原始艺术的遗风。如舞《激楚》,主要特征便是热烈。这在《招魂》中曾有描写:“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激楚》,楚歌舞之名,其节最为漂疾,故众音竞作,至于宫廷震惊,以发起而助之也。”大概楚舞在发展过程中,前期热烈的成分较多,后来这些成分逐渐变淡,飘逸轻柔便成为主要倾向。

夏商时代,舞蹈常常是作为交感巫术加以表演的,巫是主要通过歌舞形代和神打交道的人,他们可以说是当时的职业舞蹈家,地位极高。周代崇尚礼制,矫变了殷商敬事鬼神的思想统治特点,巫觋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在南方的楚国,一直到战国末年还依然盛行巫风。汉代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把巫风和楚国舞蹈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昔楚南郢之邑,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就是屈原为楚国固有的巫觋祭神仪式所写的舞曲歌辞。

在楚国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五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如《离骚》中的扶桑、悬圃、羲和、丰隆、巫咸;《天问》中的天柱、地维、汤谷、烛龙、鲧化黄能、腹生大禹、九首柳相、十日并出、启偷天乐、羿射河伯、大舜服象等等。这些神话几乎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记载,《庄子》、《淮南子》中也时而可见,它们当属同一神话体系。而这些书都出自南方,在地域上或即楚地,或与荆楚相比连。从这个角度看,楚国是一个神话的王国。楚人的意识为富于人性色彩的神话气息所弥漫,表现出一种原始的浪漫精神。以这种精神为基础,便形成了色调显明的楚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上,产生了浪漫主义的楚舞。这种幻丽奇瑰的楚舞风貌,典型地体现在《九歌》中。

楚国的祭祀,既以人类嗜欲如肴馔、锦绣、华堂、男女等谀悦神鬼,反过来又以神鬼的情事来娱乐生人。灵巫之间,目挑心与,纠合着神与神、神与人、人与人的怀恋怨慕,使巫觋祭神的歌舞充满深长的情怀和丰富的想象,给了楚舞活跃的生命力。如《湘君》、《湘夫人》为湘水二神相恋的舞曲,极抒恋人的各种复杂感情:相思时一往情深,相恋时缠绵悱恻,失恋后惆怅廓落。如《少司命》、《山鬼》也都为对异性的倾慕,含情脉脉。其余祭神诸篇,大率发怀恋深情。这种情调,当然只有用柔惋灵动的轻歌曼舞才能得到表现。单就其舞蹈的神情姿态而言,也必然是像傅毅《舞赋》所描写的那种“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的韵味。

《九歌》舞蹈有以下一些特点。

(1)想象丰富,色彩绚丽

《九歌》已具有歌舞剧的性质。其舞者,有的为祀神的群巫,有的则扮演着特定的神祗,有的为主祭之神的神尸,称之为灵或灵保。他们假想的活动空间是极其广阔的,高至九天云表,远至四海极浦,缈至神话世界的咸池扶桑。神尸自表其行动所至的歌句如“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群巫观神灵活动的歌句如“灵皇皇兮既降,焱远举兮云中”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灵巫描述环境的歌句如“览九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这样其大无外的神话境界,主要是靠舞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驰骋丰富的想象和投入角色以达到表现的。在这样的幻想和迷狂状态下作舞,其舞姿舞态必然是充满浪漫主义特色的。

(2)富于人性,含情脉脉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什么是九歌》一文中说的,“原始生活中,宗教与性爱颇不易分” 。战国虽非原始社会,但毕竟去古未远,又因荆蛮开发较迟,所以较多地保留着原始的遗风。《九歌》中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余均有恋爱内容,或为神与神的恋爱,或为神与人的恋爱。《九歌》中的神,并不像后世宗教中的神那么缺乏七情六欲,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如《湘君》、《湘夫人》为湘水男女二神的恋爱歌舞,那种恋情是十分深厚的。又如“山鬼”是一个十分秀丽窈窕的少女,她肩披薜荔,腰系女萝,乘骑着赤豹,站在长满幽篁、云海涌动的山顶,娇羞地伤春怀人。

(3)形式多样,变化无穷

《九歌》的舞蹈形式是多变的。《东皇太一》篇,一般认为是迎神曲,这当是一个很庄严的场面,群巫有条不紊地做着施席、压镇、奠酒等迎神的事情,并击鼓唱歌,手持琼芳以舞。群舞的节奏是徐缓的,动作是舒展的,气氛是肃穆的。担任神尸的灵巫,“身则巫而心则神”(朱熹注语),穿着鲜丽的服饰,似觉神灵附身,飘飘欲仙地舞动起来。《东君》又是以群舞的形式迎送日神,气氛辉煌华贵。《湘君》、《湘夫人》是在秋风袅袅、木叶下落、湖水微波的诗境中,一对水神若即若离地作着抒发恋情的偶舞。《少司命》中有人神恋爱,女巫的舞蹈是充满怨慕恋情的。《山鬼》是女神的独舞。《礼魂》是送神歌舞,舞队在容与的歌声中,手持香草更递而舞。总之,《九歌》中有群舞,有独舞,有偶舞。在一定的场面中,有主舞者,有陪舞者。有些舞蹈有着特定的情节和人物,已具备了歌舞剧的性质。

因为汉代舞蹈主要是对楚舞的承袭和改造,如汉代有名的《七盘舞》就属楚舞,所以与楚辞一脉相承的汉魏辞赋中描写的舞蹈,基本上都是楚舞,例如张衡的《七盘舞赋》、《西京赋》,傅毅的《舞赋》,边让的《章华赋》,王粲的《七释》,崔駰的《七依》,曹植的《七启》,卞兰的《许昌宫赋》等,都向读者展示了《七盘舞》亦即楚舞的舞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