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走进位于首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是百年前明清故宫留给我们的震撼,还有数万件古代文物带给我们的历史故事。这些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走了一年又一年,闯了一关又一关,最后,才稳稳当当的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供世人欣赏。 要知道,这些文物在民国时期进行了一次大的迁移,迁移之时,光打包这些文物就耗时一年。而后,在南迁的路上,护卫兵跟着装满文物的火车奔跑,最后,再经过多次转移,这些文物才熬到了抗战胜利。接下来,笔者就要给大家讲述一下民国时期文物南迁的艰难。www. 1931年的9月18日,轰轰烈烈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就在这一天,一直盘踞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攻占了沈阳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肆无忌惮攻占中国领土的行为。第二年,日本关东军带领着大批部队准备攻战热河,没多久他们就攻入山海关,内陆的形式变得十分严峻。 国人吸取了想当年外国列强火烧圆明园的教训,这一次,他们则提前商量好了: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运离北京并进行一个特殊的保护工作。1932年的秋天,故宫博物院的主要负责人庄尚严及一些专家挑选了9000多幅书画、27000多件瓷器,并将它们分成4层进行打包。 并且,这每件文物都被裹上了纸、棉花、稻草,最后,还要套上一个木箱子,有的甚至还要在木箱子外边再套上一个铁盒,为的就是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中,文物遭受到损坏。然而,这些文物太多了,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庄尚严及一些职工,打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还将他们收拾停当。 中央电视台在多年前出品了一个纪录片,该纪录片的名字就叫做《故宫》。在这个纪录片里,详细记述了1933年2月5日的那天晚上,故宫博物院上上下下一片忙碌的景象。傍晚时分,整个北平城戒备森严,大街上不再像往常一样有熙熙攘攘的行人。 之后,13491箱装有文物的箱子,被抬出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又经由神武门被送上了前往火车站的板车。经过长达几个小时的运输,1万多箱文物顺利的被送上了南下的火车。并且,随这批文物一同离开北京城、走完全程“南迁”路的,还有20位故宫人员。 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回忆说:“这批文物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博物院来说,因此,对于故宫文物南迁的事情,国家是十分重视的。这批文物从北平出发时,火车上都被安排了军警,每到一站更是有护卫兵跟随着火车的。” 1932年,当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领导们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南迁之时,英国博物馆开始筹划一场有关中国艺术的博览会。到了两年后的1934年,中国教育部方面同意了英国发出的申请,于是乎,故宫博物院的一批文物被运往英国参加展览。 艺术品展举办的非常顺利,展会结束后,1936年4月8日,这一批到国外游玩了一圈的文物也顺利的归国了。然而,这个时候一场大的灾难,正在中华地区的各个角落上蔓延,领导们只能商量着:将这批文物再次南迁。 他们决定将故宫的1万多箱文物分三批依次迁到四川重庆等地,从伦敦运回的那批文物就是第1批迁徙入川的文物。这批文物先是被运到了汉口,没多久,又经由汉口被运到了贵州的一个山洞里,从此,这批文物在山洞里度过了长达10年的岁月。 这一年的11月,第2批文物也开始了它的南迁之旅。这批文物经过数个月的打包,才由汉口被运至宜昌,然而,到了宜昌它们只能等待河水上涨,因此,在这里又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几个月后,这批文物被顺利的运往重庆,可是,到重庆没多久又接到命令将它们运至四川乐山。 就在前往四川乐山的路上,因为河水的湍急,文物连同许多博物院的专家被冲进了湍急的河水之中。好在,最后没有人员伤亡,文物也被保护的很好。第三批文物走的路线和前两批有一些不同,从南京出发后,这一批文物先到达了陕西,而后,又从陕西出发被运往重庆。 到了重庆没多久,这批文物又被运往成都的大慈安寺,可是,大慈安寺还没暖热乎,看管这批文物的领导们,就又收到了命令要将它们运到峨眉地区。只能说,这批文物真的是命运多舛,翻山越岭,到达一个地方后又要再次迁徙。 如今的我们,说起民国文物的“南迁”可能觉得没什么感触,可是,在那一代故宫人的心里,文物的南迁相当于他们自己的长征。在兵荒马乱的条件下,途中遭遇了大雪封山、汽车翻覆、船只遇难、敌机轰炸等种种险情,那是常有的事情。 这场奇迹般的文物“南迁”, 那时的故宫人把文物看得比命还重,最终,在整个过程中,这些文物几乎没有损伤毁坏,也没有遗失盗抢,这一点足矣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当年这些文物当年并没有被打包带走,而是留在了岌岌可危的北京城,那么,今天的我们是否还能看到那气势恢宏的《千里江山图》,还有那展现大宋风土人情的《清明上河图》,《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呢?这一点很难说。 参考资料: 【《故宫文物“南迁”秘闻:13427箱文物的“漂泊史”》、《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