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言】 五味乏陈 那就六味 【9语】 六味压三晋 香冠美群芳 机缘成绝味 百年韵沉香 【9事】 1783年丨歪打正着的美味 公元1738年,鲁人刘凤翔和晋人刘德山赴京赶考,名落松山。身上盘缠所剩无几,索性搭伙置业,在京城开了家酱肉店,名曰天福号。一次夜里,两人守灶煮肉,对酒当歌,不料却都不胜酒力,等到一觉醒来,肉早已烂于锅中。两人深觉弃之可惜,便索性将“烂”肉,淋上“浓”汁一并出售。谁知却歪打正着,顾客食后都觉得肉质香嫩烂熟,肉汁鲜美浓郁。就这样,人们口耳相传,天福号也就在京城歪打正着的香了起来。 1873年丨慈禧的私房美食 到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时,天福号已是御用贡品。慈禧摄政之余唯有三好,一是听戏,二是养颜,三是精食。慈禧进食,极其奢华,月不食重样,款款须精做。最上品的菜肴也只动三筷。直到一日,天福号的“酱肘花”被御厨献上,扑鼻香气使慈禧凤颜大悦,闭目品尝后,只见慈禧一次动筷,两次用勺,三奉已毕。侍膳太监正欲依例撤菜,不料从不失仪的慈禧凤口微张,一句“搁着”吓得侍膳太监跪在一旁。至此,慈禧餐餐都要吃“酱肘花”,更赐给送肘人一枚腰牌,作为进宫的通行证。“搁着”之名不胫而走,天福号因此身价倍增。 1938年丨五味乏陈六味凑 1938年,天福号于太原设立分号,依旧沿袭“福记”旧名,但在太原却久久打不开局面。掌柜意欲改名,召集伙计们商议,一伙计绞尽脑汁说:“自古食物只闻酸甜苦辣咸之五味,难不成生出个六味?”掌柜听后茅塞顿开,说道:“我家酱肉名誉京师,靠的就是个‘香’字,这‘香’不恰恰是第六味吗?”有个略通文墨的伙计听后,又在“六味”后题了个“斋”字。“六味斋”这个名号至此走入历史舞台。 1948年丨历经波折 解放前夕,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百业凋零,天福号在全国各地的分号纷纷倒闭,唯有太原的六味斋得以留存下来。此时,店员只有4人,店面仅20平方米。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六味斋生产经营才稍有振作。 1956年-1963年丨公私合营建厂自销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六味斋实行了公私合营,“六味斋”也正式更名为“六味斋酱肉店”。继续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实行自产自销。1963年,由国家投资将“六味斋酱肉店”改建为三层,一层作为专门经销六味斋熟肉制品的商店,二层则为酒馆。 文革时期丨更名求存 文革时期,“六味斋”之名被当做“四旧”惨遭横扫,当时太原市市长岳维藩亲自更名为“太原酱肉店”,“六味斋”因此在“十年浩劫”间得以存续。 改革开放后 | 枯木逢春再续辉煌 改革开放后,各地名优特产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六味斋”的老字号得以恢复,1989年六味斋酱肉店“以小吃大”,兼并太原市化工机械厂,六味斋酱肉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93年-1997年 | 临危受命绝处逢生 1993年,受合资潮影响,六味斋陷入合资“泥潭”,再次濒临倒闭,但时任六味斋肉制品厂副厂长兼六味斋酱肉店经理的阎继红临危受命,她义不容辞的撑起了“六味斋”这个百年品牌。在她的带领下,六味斋实现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企业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2000年-至今 | 百年载誉 2000年以后,六味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多地建立分厂扩大经营,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近亿元。六味斋,几经波折,历尽沧桑,但百年老店的光华不减,传统不灭,这段飘香百年的传奇,也终将百年载誉。 【9经】 本是名落松山 岂料“酱肉”金榜题名 宫廷御厨差一味 神州大陆缺一香 老佛爷凤口一开 六味就此“搁”了百年 文 / JU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