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红楼梦》,读到刘姥姥进荣国府之前,和女儿女婿的对话,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对话,不只是存在于几百年前的《红楼梦》中,即使是在今天,这样的对话也屡见不鲜。让我们先重温一下这段对话:
我想,当下很多家长,都有刘姥姥这样的无奈:孩子不上进,却怨天尤人。要么抱怨没人脉,要么抱怨没机会,唯独看不到自己的懒惰,每天只知道坐以待毙。在女儿女婿眼中,刘姥姥才是真的“异想天开”,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就一心想着去高高在上的贾府捞好处。 可是,刘姥姥却凭借着自己的“异想天开”,一路打怪升级,从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脱贫致富,壮大为小康之家乃至富庶人家。刘姥姥投奔富亲的做法或许不值得学习,但是,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面对困难,不等不靠 刘姥姥之所以想去荣国府“打秋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穷。文中写道:“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面对这样的境况,女婿狗儿“心中烦躁,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气恼”,女儿刘氏更是听天由命,丈夫酒后闲寻气恼,她也“不敢顶撞”。 面对穷,狗儿和刘氏的脸上写满了“无能为力”。而刘姥姥,一不等,二不靠,开动脑筋想办法,竟也功夫不负有心人,想出了一个别人不敢想的法子,那就是去和贾府的王夫人“走动走动”。 刘姥姥和王夫人并不是什么亲戚,只是20多年前,女婿狗儿的祖上和金陵王家偶然连了宗,认作侄儿而已。就连她女儿都觉得这样做有点太上赶着,但是刘姥姥却坚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让女儿女婿试一试。 而且刘姥姥也是做足了“功课”的,打听到王家二小姐“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又爱斋僧布施”,和二姑奶奶走动走动,肯定是有好处的。 二、有了办法,立说立行 面对刘姥姥的建议,女儿刘氏第一个打退堂鼓,一是因为贫富差距太大,自己觉得丢人,二是担心“门上的人”(门口的保安)不让进。 女婿狗儿倒是没像刘氏那样一口否决,反而对刘姥姥的建议有些“心动”。但是,心动归心动,却不愿行动。于是,就“怂恿”刘姥姥走一趟试试。 没想到,刘姥姥欣然答应。当天晚上便把这事定准了,没有任何耽搁,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梳洗,带着板儿前往荣国府。 当很多人还停留在“晚上想想千条路,早起还是走原路”的阶段时,一介村妇的刘姥姥,却做到了“立说立行只争朝夕”。 三、放低姿态,有礼有节 刘姥姥到了荣国府门前,第一目标任人物并不是王夫人,而是按照女婿狗儿的“指点”,先要找到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 可即使是周瑞家的,也不是那么好找,毕竟人家是贾府的上等仆人,刘姥姥只能一路走一路打听。 刘姥姥这一路,打听了两个人,分别是贾府看门的人和后门上的一个小孩。按说,这俩人按身份并不比刘姥姥高,年纪更不如刘姥姥,可是刘姥姥却一路尊称,见了看门人,上前叫“太爷”,看见后门上的孩子,就叫“哥儿”,辗转见到周瑞家的,上前便叫“周嫂子”,礼节周全。甚至在出门前,还用心教了五六岁的板儿几句话,可谓是处处不忘礼节。 四、高压之下,敢于表达 在周瑞家的周旋之下,刘姥姥终于见到了“真佛”——王熙凤。王熙凤华丽的装扮,屋里阔气的摆设以及高高在上的气场,对于乡村野老的刘姥姥来说,便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周瑞家的一再强调“有什么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一个劲地给刘姥姥递眼色。刘姥姥会意,却是“未语先红了脸”。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诉求: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不为别的,因他爹娘连吃的没有,天气又冷,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真的是勇气可嘉。别说是一个乡村妇女,即使是当下有文化的大学生,在那种气场之下,也未必有勇气,如实表达自己的困境。 五、事成以后,心存感恩 经过刘姥姥的不懈努力,终于从贾府里拿到了20两银子,正如刘姥姥所说,“他们拔根毫毛,比咱们的腰还粗”。20两银子,在贾府眼中,毛毛雨一般,到了刘姥姥手里,不光能办家中的冬事,还能解决一年的生计问题。 虽然家中很穷,但是见到20两银子的刘姥姥,第一反应不是拿钱回家,而是心存感恩,“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 后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也是抱着感恩的心来的,“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 上次有心“打秋风”,只收了20两银子,这次,只是来报恩,没想到,这一遭不但把“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过了”,而且还得了太太给的100两银子,王熙凤给的8两银子以及各色绸缎、衣服以及吃的、用的小玩意。也正是这些东西,才让刘姥姥家成了富庶之家。 如果这次的“报恩”,会有二次“打秋风”之嫌,那么贾府败落以后,刘姥姥主动去看望王熙凤,不惜一切求巧姐,更能说明她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作者: 作者:三姑娘,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