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岸见一郎 遇见阿德勒心理学 哲学家岸见一郎很头疼,因为他3岁的儿子不肯上幼儿园。 虽然幼儿园离家骑车只要十分钟,可儿子死活不肯去,在自行车上危险地扭动,送到了也要大哭大叫,不然就是一早上喊肚子疼,要请假留在家里。 被育儿难题困扰的岸见一郎不愧是专业人士,在心理学领域获得了他需要的方法论——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我启发”理论。 在“自我启发”理论的支持下,他不但找到了成人面对孩子的方式,还邀请擅长“对话式写作”的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出了一本书,以一位自卑、烦恼、不幸福的青年与一位哲人5个夜晚的“对话”,用故事和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读了“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我启发”理论。 这本书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中文版豆瓣评分8.6,一度成为心理学类的畅销书,被这本书触动的人们引发了持续性的对“讨好型人格”与“被讨厌的勇气”的热议。 岸见一郎说:“我并不是想要把阿德勒心理学完完整整地照搬给大家,而是将我的生活体验,我在日常生活种对阿德勒理论的体会,告诉给大家。” 当我们面对与孩子的交流,面对亲子关系的问题时,“自我启发”理论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我们聊到了最容易引发父母焦虑的几个问题: 1、真的可以跟孩子做朋友吗? 2、孩子学习出现问题 3、孩子遇到校园霸凌 4、对孩子进行表扬与批评的边界 5、孩子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当哲学家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 接下来与大家分享此次采访手记: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被讨厌的勇气》 毛思翩: 跟孩子真的可以做到像朋友一样交流吗? 岸见一郎: 孩子跟家长其实都戴着角色的“面具”,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把彼此的面具脱下来,平等地相处。 所以比较建议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享受“这个人是我的孩子”,而是去想象“他是我最重要的一个朋友”。 朋友有困惑、有困难,我们就要尽力去帮助他,但不会去过分干涉他的生活;如果你把自己困在父母这个角色,就会老想着插手孩子的事情,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是我的孩子,我要想办法去控制你。 其实如果当下这个时刻,你已经察觉到了,应该跟我的孩子建立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在往那个关系里走了。 要发展横向关系,不要发展纵向关系,纵向关系意味着操纵。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你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双方都应该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在我的经验中,当通过时间跟我的孩子真正建立了自信和对等的关系以后,我发现我跟孩子之间就像电影里面一样,现在感情保持得非常好。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责任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被讨厌的勇气》 毛思翩: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学习的事焦虑不已,您的孩子如果学习上出现一些问题,您会如何跟他沟通? 岸见一郎: 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课题分离”,首先要知道,学不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到最后你自己要承担这个后果,这是你自己的责任。 如果孩子不学习的话,通常父母可能会采取两个方法应对。 一个就是“虎妈狼爸”,用严厉的方法鞭策孩子,但这个学习的过程跟孩子的自立是无法相关的。我的孩子就经常跟我说:“如果是你让我学习,那是不行的。” 另一个方式,孩子不学习,我就放任他,让他自己发展,这也不是好事。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曾写到: “的确,世间的家长们经常使用‘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可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又或者是支配欲望。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与欺骗,孩子才会叛逆。” “那您言下之意就是放任不管吗?” “我并没有说放任不管,只要告诉孩子 这是他自己的课题。我们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之后,只要在一旁看着就好。” 所以你可以尝试这样跟孩子沟通:“最近我看到你的样子好像都没有怎么在学习,是不是咱们俩关于学习这件事情,能进行一次讨论呢?” 孩子可能会这样回答我:“你不要管我!” 不要放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继续跟他交流。 “……不过从我的方面来看,现在的情况并不是你想得那么乐观,所以,如果有需要我做的事情,还是希望你能跟我交流。” 从阿德勒心理学角度讲,既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也没有过于严格和控制,两方面都在把握跟孩子之间的交流。 说回来,如果想让孩子愿意跟你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尽可能跟孩子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不要让孩子习惯性地把你的话往负面去想——这是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行为所做到的。 帮助孩子获得面对人际关系的勇气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 毛思翩: 如果孩子遇到了校园霸凌,这是家长们很担心的问题,害怕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影响他成人后的心理状态,遇到这种问题您会如何跟孩子沟通? 岸见一郎: 我的孩子在学校里也遇到类似的事。 曾经有一次,我的孩子回家的时候,发现他浑身上下都是被咬的痕迹,孩子说:“这边是xx君咬的,这边也是xx君咬的。”我最后发现连后背都被咬了! 作为一个父亲,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满身咬痕,这件事情是没法置之不理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问我的孩子:“你为什么被咬了?” 孩子说:“我在玩一个玩具,这个时候我的玩具被人抢了。我认为这个玩具是我的,所以我就一直抱着这个玩具,xx君就来咬我。” 而这时我不能到那个小朋友那里去跟他说:“你不要咬我儿子,你跟我儿子保持好关系!”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我就跟我儿子说:“可以有一个方法让你不被同学咬,这样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如果我的孩子这样回答:“我不想知道!”那不好意思,你要再被咬一个星期左右。 而我的孩子告诉我:“我想知道这个方法。” 我跟他说:“如果没有别的办法,你可以先把玩具给他。然后第二个选择,你可以跟他商量,两个人如何都能玩到玩具,但是不能咬你!你们可以自己去想一个大家都能同意的办法。” 那么,可以让孩子打回去吗? 为争一个玩具小朋友之间打架,也是小朋友之间权利的斗争。 如果有人跟孩子抢玩具,我就会引导孩子说:那你把玩具给他玩吗?”需要培养他用这样一个思考模式与面对问题,而不是用暴力打回去,什么样的文化都会倾向于用沟通去解决一个问题。 所以要想让孩子学到这个道理,首先大人要做到。 像校园霸凌这种问题,需要跟孩子进行平等地沟通,孩子愿意跟你讲,你帮助孩子找到应对的方式,以及这件事情正面的意义。让孩子获得面对人际关系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回避或者保护。 说到儿时的一些不幸经历,其实人的行为和情绪是有目的的,就像正在对孩子发火的妈妈,忽然接到客户的电话,语气马上就会变得很平和很客气。 有时候看到成人把自己的境遇归结为原生家庭,或是自己儿时的经历,甚至反应在身体或行为上。其实还是内心里不愿意真正改变,所以找理由去阻止自己改变。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这些经历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你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很多遇到同样经历的人,并没有同样的心理问题。 对孩子表达鼓励和感谢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虽不同但平等。更多地表达鼓励和感谢,共同体感觉,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鼓励才有勇气,帮助他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电视剧 毛思翩: 现在的孩子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挑战你,如何把握对孩子表扬和批评的限度和界限? 岸见一郎: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在日本叫略同感,低价值感。所以平时会想,这件事我做不到。因为做不到,就不愿意面对,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问题。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总去发觉孩子身上不好的地方,而是要把孩子身上好的地方最大化地鼓励。 比如说孩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你就夸他:你的散漫力还是蛮高的! 比如说孩子做事没有耐性,你就夸他:你的决断力真好,这么快就放弃这件事情了! 比如你觉得孩子比较内向,这个时候你换一个角度说:哎呀我的孩子怎么这么温柔! 作为父母亲,应该尽量不去说伤害自己孩子的话,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意识到,“哦,我原来是这样,我原来是有价值的。” 认为自己有价值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逃避问题,而是要用自己的这个优势去面对问题。父母在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也就把勇气赋予了孩子。 就像我在书里面写的,不要去表扬孩子,而是着眼于孩子做到这件事的贡献度,要在贡献度里面去认可他,并且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情去建立自己的自信。 想让孩子正面、积极去面对人生的时候,家长有一件事是可以做的,就是不要看孩子给你做了什么,而是一定要告诉他,你的存在,你的成长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所以每天一点一点地去帮助建立孩子自信,建立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你会发现,一天一天的积累会有很大的成果出来。 家长要有不完美的勇气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真正的自由是拥有不完美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电视剧 毛思翩: 当孩子问我如何处理她所面对的复杂人际关系的时候,我该怎么回答? 岸见一郎: 孩子不一定真的要找答案,家长要有不完美的勇气。 比如一个小学生,A是她的好朋友,B跟她没那么好,她们三个人一起画画,A和B问她,谁画的画比较好?可能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回答,因为她觉得B画得好一些,但又不想让A难过。如果她拿这个问题来问妈妈,妈妈应该怎么回答呢? 这个时候,如果一定要阿德勒心理学的方式来回答,那么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因为她是被问到的人,所以问题点不在她身上,而是在A和B身上。 如果孩子担心,她的回答会影响她和A、B朋友之间的关系,可以引导孩子去问另外两个人:“那我把答案说出来的话,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会有问题吗?”这样一个反问的问题就可以了。 当然,妈妈提供这样的解答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是跟孩子的对话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孩子慢慢也会把更难的问题去跟你进行交流。 当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的朋友们下午来我家玩,小朋友们发现我是一个不发脾气的家长,他们问:“你的爸爸不批评你吗?” 我的孩子说:“以前我爸爸批评我,现在我跟我们是一个对等的关系。” 所以当跟孩子建立起了对等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进行沟通,不再需要使用非常严厉的方式。 小朋友向你提问,其实不一定是要找到答案的,反而是你愿意跟他一起思考的心态去跟孩子交流,这个比较重要。因为父母本来也不可能有所有的答案,这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里经常提到的,不完美的勇气。 承认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不是完美的人。 我经常跟我的孩子说:“如果我说的这件事情伤到你,或者有不对的地方的话,你一定要告诉我。”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短短一生,践行内心的天性,才能活得痛快。 ——《被讨厌的勇气》 事实上,《被讨厌的勇气》并非一部心理学著作,正如此书的副标题——“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由我们的生物本能主宰,阿德勒则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还不想改变。他的理论与佛洛伊德分道扬镳。 在个人成长和管理学领域,有许多人的理论事实上都是基于阿德勒“自我启发”发展出来,包括卡耐基著名的《自我成长》、《人性的弱点》,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与其在过去的经历中不断寻找借口,不如主动面对和改变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岸见一郎先生对阿德勒人生哲学的解读: 1. 找到自己的价值,也就找到了勇气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2. 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不要用'行为”,用他人做了什么去作为判断标准,而是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3. 人生还有很长,把肩上的担子放一放,慢慢过好自己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 电视剧 《被讨厌的勇气》在2017年被改编为同名剧,剧中的女主人公,女刑警庵堂兰子说: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被讨厌确实很痛苦,但是不被任何人讨厌的生活方式,极其不自由,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 年龄,知识,经验,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不过我们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相互平等的。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潜能。”无论自我成长还是为人父母,无论青春年少还是人到中年,我们都有机会改变自己。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