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有志竟成888 2019-07-13

文章◎心斋     图片◎网络     编辑◎心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春夏补阳,秋冬补阴否?

      《四圣心源·天人解》言:“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从这段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一年四季阳气的升降变化,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

             秋冬“养阴”当解为“顺应阳气的沉降
       养阳就是顺应阳气的升发,养阴就是顺应阳气收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非补阳,补阴也
      《黄帝内经》中的确有很多处说“阴”“阳”指的是阴精与阳气,但还有很多地方不是。朱丹溪在其《局方发挥》中言“阴阳两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此篇首先讲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养生、长、收、藏“之道”。进而提出“逆”四气的后果,最后得出结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就可以得出养“收、藏”就是“养阴”的结论。《内经》的重要别本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顺养篇》为此认识提供了佐证,提到:“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关于冬季的“养藏之道”,《内经》明确指出其原则为“勿扰乎阳”。可知冬季“养阴”与“勿扰乎阳”之间可以直接划等号。这样,“养阴”和“阳气的潜藏”之间的关系便昭然若揭了。冬季养“阴”本身就是指顺应“阳气的潜藏”,没有必要再和“充足的阴液”牵强地联系起来。
                夏“养阳”当解为顺应阳气升散
      “一年四季的变化,其实就是阳气的收藏与升发之间的变化。”根据“四气调神”的原则,人应该顺应四时变化之“道”,此“道”便是规律,是大自然的规律,对此很多古代医家都有论述。对于“春夏养阳”,明代医家马莳和清代医家高士宗亦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春夏应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将“养”视为“顺应”,“阳”释为自然界阳气的升发。
      具体到夏季“养长”,彭子益在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中,给出了如何炎夏“调神”的答案:“夏长……夏浮……浮者,阳热浮也……长者,长阳热也”。炎夏自然界的特点是“阳热浮”,“养长之道”就应该是“长阳热”。
      如何“长阳热”呢?就是让自己的阳气顺应自然界“阳热浮”的状态发散于体表。阳气的发散怎么才能做到呢?需要“无厌于日”和“若所爱在外”。对于“无厌于日”和“若所爱在外”,小编经常给患者的解释就是多晒太阳(主要是后背);对于户外活动,要像你所爱的人或物在外面吸引你。”多做些户外运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体内多余的垃圾和废气尽量的往外排泄,才能更好的保证秋冬时人体收藏的是精华,而不是糟粕。
     民间有流传很广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和“春捂秋冻”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很容易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来解读。这两句俗语正好囊括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春捂”意思是避免春寒遏制体内阳气的升发,“夏吃姜”是顺应阳气在体表的发散,“秋冻”是帮助阳气的收敛,“冬吃萝卜”是预防阳气藏得太过而生郁滞。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说:“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之最高境界”。对于“四时”“阴阳”的“咬文嚼字”,会显现出一个中医医生对于中医学核心理论理解的层次。正因于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才反复强调“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