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岩苍岩王氏一门三进士

 刀光剑影wjg 2019-07-13

王以通,字太拙。1580年庚辰科进士,官拜宁洋知县、南城知县、高安知县、瑞州知府、韶州知府、湖广副使、贵州道监察御使。(有传)龙岩县志录:王以通,字太拙,万历进士,授南城知县,以善政擢南御史,转瑞州知府。请减高安浮粮五万余石,不报。改韶州知府,升楚臬。前后执法不阿,人谐惮其风轨,无敢干犯者。居乡温厚,治家不侈,年八十三卒,祀乡贤。

王以通他作为大明王朝的地方官员也好,后来作为副使,监察御使也好,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执法严厉、公正,他两袖清风,无人敢犯,被称为“黑包公”。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王以通年老退休返乡时,授予他二品俸禄。他十分敬重先祖,身为二品大员,他不顾年长,亲自从龙岩赴泉州晋江沙塘祭拜始祖王翰公,一世祖致政公。他到沙塘亲自为一世祖勒碑描红,他十分珍惜人才,任人唯贤,他去沙塘祭祀后发现宗亲中贡生不少,而且才能横溢,过后举荐三名王氏子孙授承务郎,一名为国子监生正,王以通这种惜才爱才后被人堪称“伯乐典范”。王以通御使退休后,温居乡里,治家不侈,他对培养他成长的二哥王以道,恩情不忘,他对侄儿们要求严格,重在施教,全心一意辅教侄孙们立志,做人,勤学。王以通进士的一生是从政、从律的一生,是惩恶扬善的一生,他心胸宽广,无私无畏,回乡办学,抚育教授学子。王以通是我氏族中晚年最好的一位先祖,他享年八十三岁,葬于小池倍畬村,该村原黄氏人家是以通公的守墓人。

王命璿,字君衡,号虞石,生于1575年正月十五,卒于1653年,享年78岁。王命璿是王以通侄孙,龙岩县志是这样简单记述:王命璿,字君衡,万历甲辰进士,知新会县,擢陕西道御史。税珰高寀,十六载肆毒于闽,抗疏撤回。巡按广东,请改澳门参将,以增防守。值岁饥禁闭籴,活数千人。天启间,历官大理卿。时魏珰擅权,命璿抗章弹劾,几不测,寻以母忧归,乃免。崇祯初,起刑部左侍郎,署部事,召对平台,论律例及狱情,帝不悦,申饬而退。中官邓希诏守边失机,大珰欲护之,命璿执法不回,忤帝意,遂告归。

王命璿出生于龙岩书香门第,且又是大户人家,父亲王尚贤,举人,官拜广东兴宁知县,卒于任上。王命璿自幼才学过人,勤学苦读,十来岁到远离龙岩的南靖学堂就读,至今仙鹅风景区傍的五岩寺一座大庙院里刻有待郎王命璿就此学堂求学。1600年,年二十五岁的王命璿中举,1604年揭杨守勤榜,高中进士第十二名。他从政后,官拜知县、巡抚、陕西监察御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刑部左侍郎、崇祯十二年下诏刑部尚书。他是一位对朝廷忠心不二,勤政为民,体恤民情,尊重佛教,孝敬祖先的楷模,他一生与大明王朝同命运,共生死,共患难的大忠臣。当其母赖氏得知儿子在朝上斗不过魏忠贤,唯恐大难临头,身在龙岩的其母情愿吞金而亡,王命璿不得不离任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守孝中,他捐款建造上杭步云的马头山寺庙,发动人们捐款重修永定东华山寺庙,发动漳州乡贤,为漳州知府施邦曜建生祠。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从广东的新会、广州、惠州、肇庆、海丰至漳州、龙岩、上杭、永定等地,都可见现由王命璿所捐款建造的庙宇,所书写的堂匾,石刻,塔词等都字迹清楚,历历在目。如:上杭马头山寺庙赠至道禅师的一幅对联至今挂于墙上,上联:至敬至诚五蕴皆空空色相,下联:道高道厚六根尽净净身心。横幅:马头名山。说尽了至道禅师从佛的诚心和高尚的佛教精神。他在巡抚广东时,到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捕处《方饭亭》察看,为文公写下了《五被怀古》的绝句。那怕在他最落难时,穿过重重大山,来到万安与连城交界处一座圆光寺避难时,一下马,察看庙宇四周后,主持和尚请王尚书进屋休息,王命璿先拜神灵后,立马挥毫写下:圆光古刹傍云巅,极目汤胸吃紫烟。恍见如来传大我,觉天日月映无边。王命璿在他自己的旧居的对联听说也出自他的手笔。(尚书都督府,名臣乡贤家。文尚书武都督历代衣冠光上国,祖忠诚孙乡贤万世孝友振家声。)

当清军立马要从漳州攻入龙岩时,王命璿一夜间卖掉九座房产,凑足资金,命他孙子王思沂带上十几家丁,远赴广东,支持南明王继续反清复明。在清军将入龙岩时,命他的侧室杨氏、何氏、谈氏、生氏四位女眷削发为尼,送进东宝山尼姑庵,遣散骨肉亲人,自己带上家丁,遁入深山之中。后有不听他指令,不怕清军的宗族亲人几乎被杀绝。王命璿任过太常寺少卿,对佛教,庙宇特有独钟,庙宇的主持,方丈对他也照顾周全。当他遁入山间乡野时,无时无处能得到大小寺庙的关照,万安池家山的圆光寺就是最好的举证。当王命璿知晓自己已时日不多时,交待圆光寺方丈说:他死不埋清朝地,也不见清朝天。彻彻底底与清朝划清界线。没过几天,抱着复明无望的悲伤心情,与世长辞。圆光寺的主持和方丈们只好按王尚书的遗言行事,将上好的棺木收装一代忠诚之尸体,用铁链将棺材悬挂于山洞之中。几十年之后,棺木腐烂,铁链生锈断折,庙中的和尚又用青岗石打造孔盘,将王命璿的骨骸装入石盘大孔中,选好吉地,墓地上砌大青石园墩,再将装有王命璿骨骸的石盘架在上方,最后打造青石圆伞型盖在上方,又一次完成了忠心大臣的遺愿,也体现了古人的忠心。二O一六年,龙岩考古学家,古籍教授,文化研究会,博物馆长等专家学者,到了池家山山上考察了圆光寺,王尚书墓地,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二O一七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糸教授陈元庆的弟子曾洪连也考察了圆光寺和王尚书墓,为福师大研究明史添加了浓重的篇章。

王命璿作为晚明一位较有政绩的官员,他的文采也相当出类拨翠,就像福师大的研究成果所讲,王命璿的文风在当时福建文人中具有领先的风范。王命璿的代表遗作有:《古今传赞序记文稿》、《静修庵堂集》、《新会县志》《王虞石沧州六卷》、《静观诗集十二卷》,除《古今传赞序记文稿》外,其余都珍藏于北京博物馆内。王命璿遗传下来有见得到的古诗有:《五坡怀古》、《次崖门三祠》、《次字·沙先生吊古》等不朽篇章。《古今传赞序记文稿》是王命璿书写,与其他胞弟京城通判王命玑等收集整理的大型诗歌、散文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落入日本人手中,现藏于日本国家古藉馆中,几经交涉,日方不还。庆幸的是,二O一七年,福建师范大学陈元庆教授率代表团赴日交流,将该书复印一份回国,共九百多页,在我王氏的恳求之下,福师大也再复印一本给我们保存,但须保证不得复印与发行,著作,复印,出版权变成福师大的。《古今传赞序记文稿》中有记述龙岩古城风貌,小洋尚书第风景,尚书本人生辰日子,上杭吊钟岩风景,永定东华山风景等,实属珍贵少有。

王思沂,字沐如。隆武朝廷试授进士,翰林院庶萃士,官拜军中都督,王命璿长孙。王思沂,自幼好学,成绩优秀,尤其善学骑射,一身武艺高强。王思沂从小跟随祖父,居住京城,是一名见识多广的青少年。他身材高大,魁拔健壮,人们常说他长大后必是国家栋梁之才。龙岩县志是这样描述他的:王思沂,字沐如,号素公,司寇命璿孙也。乙酉恩选士,廷试授翰林院萃士(即庶吉士)。丙戍冬,清军入闽,永历犹在粤东。沐如奉司寇命,奔走支持残局,即达东粵,授右都督,挂将军印。岖崎岭东西十余年,事卒无成,乃归乡里。而家室田庐没收一无所存。时清代招抚遺老,诏照原官叙用。方伯董、守宪张、漳镇刘,仰幕才名,还给祠屋,力为劝驾。沐如杜门坚不为动,杀马毁车,谢绝应酬。康熙甲寅,闽变起,沐如病卧床褥,清军变脸,欲擒之,沐如大喊一声气绝身亡。

当王思沂奉祖之命,带上家丁和变卖房产所得金银资产,毅然踏上反请复明的广东主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爬山涉水,终于在广东东部见到了南明皇帝,他将他祖父对大明王朝复兴的希望和当时形势判断和见解书信转交皇帝,并将所带银俩全部转交南明王朝。由于一个多月长途跋涉,条件异常艰苦,通过层层封锁,一路受尽苦难折磨。当南明王开始见到王思沂时,只见他头发蓬乱,胡子拉茬,人面焦黄,衣衫破烂,双手捧上他祖父王命璿给皇帝亲笔信时的情景正如杜牧诗中所描述的:“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南明皇帝看完王思沂祖父的手书后,又见王思沂当时的惨状,皇帝为有大明王朝老臣如此忠心,为有明朝子孙如此的毅力和雄心,忍不住潸然泪下,当即下令授予王思沂军中右都督,挂将军印,为他加官进爵。

当王思沂全力辅佐南明,转战南方周边数省,南明这段时期团结战斗,一度战果辉煌,取得了南方数省的全面胜利,趁经跨过长江,逼进江苏,胜利再望,当时清军也节节败退。可是此时南明王朝内部争权夺力,最后清军反扑,明军又节节败退,历时十六年的南明终于谢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