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看见祖先的光芒

 天涯军博 2019-07-13

家谱——看见祖先的光芒

“大清光绪丙子年,中元节过后的某一天,邻戚张翁寻我叙旧,于是我两人月下执杯,相谈甚欢。觥筹交错间,张翁若有所思,问,我族于前明迁于此,数来已久矣,如今族内人丁兴旺,家族日益昌盛,您说,我可否提议修谱?我是怕如此耽搁下去,以后即便是想修也难以完成啊。

我说,修史可以知兴衰,修谱可以考其亲,也便日后子孙追根溯源,张翁若能如此行,也是家族幸事,当及早。”

于是,本族族谱应运而生,此段文字,便为族谱《序》内的一段选译文。

1

小时候,最爱和爷爷在屋前的洋槐树下聊天,五月的风吹来,树底满是洋槐花香,我爱问爷爷许多关于家族往事的问题。家里有厚厚几大本的族谱,都藏在爷爷带着锁的箱底,平时不经过爷爷同意根本无法见着。族谱上按着世系、宗谱井然有序地写满了列祖列辈的姓名,庄重而又玄秘,我对那些素未谋面却又赐予我生命的先祖们充满了好奇。

不得不说,当你面对着厚厚的族谱时,便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岁月。你的祖先位位在册,他们悲凉而又欢喜的一生,都凝聚成了一个小小的名字,一一飘过眼前,他们的生命,轻不过三字,却又重若千鼎。你肃然起敬,好似一个寻根的孩子找到了来时的方向,自己的身世一目了然,于是倍加涕零感怀。

族谱就是让你找到,归属感、自我认同感、以及血液里的家族自豪感。

2

中国人的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前,在原始社会里,姓大多以部落信奉的图腾转变而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形成、人口的增多,以“姓”为单位的族群才开始慢慢昌盛起来。

“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在过去几千年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一直以家谱为载体,记录着家族几百年来的兴衰迭起,一字一句地向后人传递着先人的薪火,传扬着经久不衰的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

也可以说,家族,就是过去人们赖以生存的信仰。人们以家族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个人,都是为着家族兴起而努力。

家谱——看见祖先的光芒

3

古汉人多崇拜螽斯(即蝗虫)之类的生物,因为此类生物繁衍众多,喻意多子多福。那时的一对夫妻,平均会养育六个左右的孩子,无数的家庭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

一般大家族门第、家族观念都很强,家风也甚严谨,在那个崇拜儒家思想的封建社会里,家族不但是链接人们情感的血液纽带,更成为了人们成长的第一环境,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以治家留名的大家族,如周公旦周氏家族、颜之推颜氏家族、曾国藩曾氏家族等。

家谱——看见祖先的光芒

每逢族内有红白喜事,家族的紧密型便犹然可见了,喇叭、唢呐,吹吹打打、欢笑哀哭间,一个人的快乐便成了一个家族的快乐,一个人的哀伤也便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哀伤。

我曾经参加过一位九十老者的葬礼,那场景至今深深感动着我。老人有五个孩子,当五个孩子分别长幼有序地对着来宾行谢礼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家族的力量,它就像几股细小的绳子,合力拧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场景,无论是宗教感、仪式感,还是家族感,都让人肃然起敬,并为之震撼。

我就再也无法想象,一个孩子伫立在风头,面对着苍茫大地时的寂寞与冷清。

4

更让人可惜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的渐渐远离、新生人口的大幅减少,大家族式的家族观念也在日渐土崩瓦解中。生活的钳制、功利的驱使,都让我们再难静下心去慎终追远。稀薄的人丁,也让我们不禁陷入迷茫与怀疑,家谱,还有续修下去的必要吗?

我们家最后一次修谱,是在我十多岁时家里的几位老人完成的。从此以后,那几本厚厚的族谱就一直静静沉睡在爷爷的箱底。不同的是,随着爷爷的离去,他的箱子就再也没有上锁过,家谱也没有转承给下一辈,平时只要想见,也便就见着了。

我常常感到很遗憾,这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对家谱的漠视,而是在这漠视的背后,我们传承了几千年家文化的日渐衰弱。我们的教育机制,我们的整体社会价值观,都在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远的远方,却忘了告诉我们如何适时地停下来,回望一下我们的祖先所走的那条,辉煌而又曲折的路。

也许,我们是被社会无奈地推着走的,也许,我们从来就没有坚守过。

5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家谱续修,不仅是守着一个家族的信仰,更是守着千百年来,我们生生不息的家文化。慎终追远,民德方能归厚;追根溯源、不忘先祖,才能敦睦兴族。族谱,不仅给了我们来时的方向,让我们了解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也让我们乃至我们的后世子孙,都能从族谱里看见家族的演变、发展,从而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有时想来,甚觉庆幸,因为家族故事我很清晰,至少我知道在我背后,有着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和一个巨大的家文化蕴底,在无时不刻支撑着我。

我知道来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