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十二)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7-13

231明成化 青花高士人物图圆形瓷板

鉴赏之八百六十二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十二)

直径29.5厘米

此件器物为瓷质,圆形平板,表面以青花绘制纹饰;可见近处三位高仕立于画中,旁有两侍童陪伴,侍童手中各持有一古琴,与书卷;应为一幅携琴访友图案。远处云雾缭绕之中,仙亭若隐若现,极具风骨。

本品胎体坚实,釉面温润,白中微现卵青色,青花发色浅淡,具有成化时期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画面中树、叶、云气的表现方式,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高足碗相近,笔触纤巧细致,先以重色勾勒线条,再以淡色渲染局部纹饰,层次对比鲜明,气息幽雅。另一件类似作品,可参见伦敦邦瀚斯200311月拍卖中一件明成化青花瓷板,与此件绘画风格极为相似,应属同一时期作品。

RMB 1,897,500

232明万历 青花鱼藻八吉祥梅花式盆

鉴赏之八百六十二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十二)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35.7厘米

本品呈梅花式盆,绘鱼藻纹,别有意境。为匠者,画技娴熟,运笔潇洒老练。漫漫荷塘,水波荡漾,几尾鱼,栩栩如生,往来闲游,自由欢畅。同类纹饰者,多见五彩,青花略罕。五彩例可参考曾售于伦敦苏富比1969513日之器,编号95,其纹饰构图与本品相仿,施青花、褐、绿、墨彩。另比一青花例,心绘鲤鱼一尾,六小鳞相伴欢游,外饰八吉祥缠枝莲纹,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展于《福寿康宁.吉祥图案瓷器特展图录》,台北,1995年,图版78。与台北故宫藏器相近之五彩例,见于《龙泉集芳》,卷1,东京,1976年,图版919,或售于伦敦苏富比19871215日之例,编号161

鱼藻纹,宋画常见,与道学之缘,根深蒂固。战国时期道家经典《庄子》,录寓言数十篇,常见以鱼为题者。宋徽宗致力文艺,且又笃信道学,时有名家刘寀,极善画鱼,倾心崇道。此时期各门御厂官作,常见道家纹饰。

池中鱼,逍遥游,无拘无束亦无忧,正如道学教义,宣扬自然,崇尚归真。为君难,困俗世凡间,恰可借此纹饰,略了其憾。

来源:

日本旧藏,约江户时代(1603-1868年,木盒)

平野古陶轩,东京

HKD 3,500,000

233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贯耳瓶

鉴赏之八百六十二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十二)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19.3厘米

贯耳瓶流行于宋代,源于青铜器,造型仿汉代壶样式,宋代开始在各窑均以其样式烧制,成为一种传统的陈设用瓷。贯耳瓶因其瓶身两侧各附有一管状贯耳而得名,形制多有变化,有圆、方之分,到了清代其造型更是多变,乾隆时演变成稳重端庄,宫廷陈设瓷。

此件器物唇口直颈,丰肩敛腹,小贯耳,浅圈足。胎体厚重,通体以青花装饰,青花发色鲜亮,釉面腴润光亮,釉色纯正,足底露胎。颈部绘蓝地白花海浪纹组成的装饰带,其颈中部以回纹横贯连通至双耳,肩部饰以蕉叶图案,腹部绘缠枝花卉纹,笔法流畅,碗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全器造型俊秀优美,纹饰层次清晰,纹样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描绘线条流畅,笔法娴熟,青花发色鲜翠,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

HKD 1,500,000

234明宣德 青花夔龙罐

鉴赏之八百六十二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十二)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  19厘米

此罐直口圆唇,圆肩丰盈,下渐敛收,轮廓简洁雅致,比例恰到好处。胎质细嫩,白地匀净,釉若柔丝,轻轻抚揉,爱不释手。蘸青料,挥笔写意画夔龙成双,或浓或淡,率真随心,尽在勾勒渲染之间。夔龙鬃毛曲卷,长鼻上卷,翘首张喙,口露尖牙,缓吐双莲,栩栩如生。双足若狮,三爪如镰,两翅自肩下而出,长尾分岔而曲,连同蜿蜒莲花,弯卷之间,相互呼应,布局妙不可言。二兽相逐,矫健有劲,却不失天趣,足见匠人妙工巧思。器肩又缀如意云头,加添折枝小花,配以足上交迭莲瓣,画面更显工整典丽。器底足内满釉,署青花六字双圈款,端庄秀雅,诚宣德重器。

中国传统龙纹形式甚多,但此宣德青花罐上所绘夔龙纹,又称“香草龙”,或为其中最惹人喜爱者。夔龙纹之佛教意涵,使其盛行于早明时期,然缀此纹之瓷器极为罕见,现存此类夔龙纹罐仅知另外四件,仅其一仍属私人收藏,但品相未及此品完整。此类罐器似乎不带瓷盖,昔时或配以其他材质之罐盖使用。

来源:Bluett & Sons,伦敦,1963

展览:《The Animal in Chinese Art》,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68年,编号27

HKD 35,537,500

235清雍正 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

鉴赏之八百六十二明清官窑瓷器补篇(四十二)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青花六字三行篆书款  51.8 厘米

瓶盘口,长颈溜肩,腹部圆鼓,圈足。颈上饰三道凸棱,并由肩向胫部渐收。口沿至肩之间有两个对称龙形柄,龙头有角,并细塑眼、耳及鬃毛,弓背上各饰六个乳凸钉,作张口衔沿状。肩部则环饰一圈模印贴花。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篆体款。

此盘口尊珍罕之至,它既完美地结合了仿唐器型和宋釉之美,亦体现了雍正官窑製瓷技术和艺术的空前成就。与此同时,它还格外生动地展现了天子的审美观对宫廷御瓷的影响之深远。

雍正帝与皇父康熙和皇子乾隆一样,俱锺情于蒐求古玩,而这三代盛世君王皆命人为宫中製作了不少仿古用器。这些仿古之作材质不一,其中尤以青铜和陶瓷器物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仿古陶瓷种类繁多,它们或融入了仿古纹饰,或採用古代形制,甚或两者并用。此雍正瓷尊忠实地摹仿了唐代(公元618907年)双耳尊样式,而釉料则是南宋(公元 1127 1278 年)龙泉青釉的改良版。雍正瓷器素以“古雅”闻名于世,本拍品就此作了最佳的诠释。

观乎本品,便可证明十八世纪仿古瓷器是何等逼真。但是,它也作出了两方面的调整,效果趣味盎然。虽然部份唐代双耳尊颈饰仿竹凸稜,但少数例子的凸稜更为写实,且环刻弦纹,与十八世纪作品相若。这类仿“竹节”器颈,在公元十世纪北宋定窑精瓷中风行一时,就此可参照建于公元 995 年的淨众院塔基地宫之出土文物,著录于《中国定窑》,北京,2012 年,图版 114 90 号。

然而,雍正双耳尊的淡青釉要肥腴失透得多,而十八世纪作品的棕叶样式也更贴近白描,所以在厚润釉层下仍一清二楚。十八世纪雍乾二朝,景德镇御窑均有烧造类似本品的双耳尊,它们或挂单色釉,或饰釉下青花。沈阳故宫珍藏一件形制、釉色与本拍品相同的雍正双耳尊,高 52 公分,图见《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下)》页 62-3 编号 5(沈阳:2008)。再者,克里夫兰美术馆普兰蒂斯珍藏(Elizabeth Severance Prentiss Collection)中也有一例器形相同的雍正粉青釉双耳尊高 52.1 公分。

尤须一提的是,雍正帝常亲自过问御瓷的製作,而且对单色釉的配製格外在意。因此,景德镇所产单色釉的品种在雍正年间大为增加。其实明代传下的单色釉数量已颇为可观,而康熙年间也屡有创举,但由于雍正帝对新釉色汲汲以求,所以单色釉在其治下仍迭有创新。

综上所述,可见这件清雅隽逸的雍正双耳尊大有可能是唐英督製之作,它迎合的对象是以品味高雅、要求严苛见称的清代盛世君王之一,其监製者的才情和成就亦是历任御窑厂督陶官中的佼佼者。

来源:

Maruja Baldwin1920-1997)珍藏;

加州私人珍藏,1999-2004年;

香港庄绍绥珍藏。

参阅:

《香港佳士得二十週年回顾: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精选》,香港,2006年,页170

《庄绍绥收藏中国瓷器》,香港,2009年,图版70号;

《佳士得亚洲三十週年》,佳士得香港,2016年,页132

RMB 124,658,9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