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新常态处于“L型”阶段,服务业崛起,消费市场巨大,景区专业化、主题化、精益化、智慧化发展空间广阔。景区发展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增加收益,实现由“重开发”到“重经营”、“重物”到“重人”、“重硬件”到“重体验”的转变。 一、景区大势 经济新常态聚焦产业新动能。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L型”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已经由高速(10%以上)转变为中高速(6.7%左右),第三产业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开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传统的工业制造品出现大规模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文化、旅游等精神产品的供给却严重短缺。 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 当下旅游业供给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精品景区的供给严重不足,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也使得机制、动力、经验、技术方法都不能支持景区未来发展。同时散客群体、观光度假复合型旅游群体, 80后、90后 及“老少女”等市场消费群体迅速壮大,提供有效供给成为关键。 景区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景区已经成为了行业投资、基金关注的焦点,同时景区体制机制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各省市都在尝试践行,对于景区发展而言不差资本、不差资源、不差资产,但是缺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内容和产品,缺对于多种资源的整合,缺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 二、收益模型 做好景区的核心,是能够创造价值,能够在用户导向基础上增加景区收益。 景区发展四环节。 景区开发的价值链有四个环节,即“四位一体”:一是怎么投,即投资,这涉及到战略定位的问题;二是怎么建,即规划设计,这至关重要,例如山东天蒙山景区世界第一悬索桥、重庆云阳龙岗的玻璃栈道等,通过出其不意的规划设计,创造了景区卖点;三是怎么管,即运营管理,对大部分景区而言,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怎么卖,即营销,新媒体和互联网营销需要更多关注。 提质增效四利器。 景区的提质增效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撑:招资,资金保障对于景区提升非常重要;引智,智慧对于景区发展非常重要,旅游是创意经济,需要文化支撑;改制,景区需要良好而有活力的制度保证,需要激活体制;优治,治理结构很重要,其中包括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的优化。 收益三要素。 做景区的关键是如何真正创造收益,我们可以通过公式“收益=人数×客单价-成本”来把握其中的三个要素。通过对公式的解构,便于结构化地理解景区。做景区最直观的思维就是做人气,即提高人流,其中的核心要点是:一是景区产品有吸引力,能吸引游客,这是内功;二是品牌营销,能把自己卖出去、推广出去,这是外功。旅游包罗万象,但核心就是两件事:内抓精品,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景区的人流就能有保障。 三、三大要诀 首先,增加旅游人次。 做景区最直观的思维就是做人气,即提高人流,其中的核心要点是: 一是要找准市场定位,对客源市场做精准预计。对客源市场和景区辐射度需要冷静思考。同时,景区还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对景区的主题进行研究和确定。 二是提升景区产品吸引力。包括核心吸引物、娱乐项目、游线组织、旅游景点、游乐设施、休憩配套节点,等做好内功。 三是品牌营销。把自己卖出去、推广出去,节庆事件、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三管齐下,齐头并进,做好外功。内抓精品,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景区人流就有保障。 贵州二十四道拐景区去年国庆假期邀请了2974位游客手持火炬徒步24道拐,点亮全程,10月2日当天就吸引了4000多辆自驾车,在网络上狠狠火了一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其次,如何提高客单价。 在存量基础上做增量,这是景区需要大做文章的地方。门票只是景区收入来源的一个部分,二次消费也是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植入产品、商业消费、餐饮消费等都是二次消费的重要方面。将思维方式由门票经济转变为产业链经济,从 “一票二道三餐四购”简单的收入模型转变为综合型收入模型,结合“旅游十二头”理论,以每个“头”都可以提高客单价和景区收入的赢利点。 第三,如何减少运营成本。 扭转收入靠天,运营靠人扛,管理靠经验的局面,实现收入升级、智能运营、精细管理。同时,着力打造智慧景区,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构建旅游的智慧平台。巅峰智业制定了标准化管理手册(共15本),并在管理的景区中运用这些标准化手册,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提高景区员工专业化水平,用一年的时间将杂牌军变成正规军,再用两到三年时间将正规军变成王牌军。 旅游景区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全面了解景区大势、深入分析收益模型、深刻理解三大要诀,通过增加旅游人次、增加人均消费、减少运营成本,增加景区收益,实现景区收益模式的升级,促进景区运营模式的创新。 本次景区升级与模式创新研讨会共邀请到海峡两岸的9位业内专家,包括中国自然景区之典范-呀诺达、中国乡村旅游样版-袁家村、中国最美十大主题公园-彝人古镇等国内一线景区操盘手,从景区升级、智慧旅游、景区营销、景区管理等多个维度,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解析。 |
|
来自: 刘高华lpwrghdl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