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顺父母敬为先——《回到春秋读论语》第23章

 乐道也 2019-07-13
第23章  孝顺父母敬为先

对父母不敬就是不孝,敬与不敬之间,有着人兽之别

今译

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现今所谓的孝,只讲能够赡养父母。然而就连狗和马,一样也有人养着。没有孝敬心,那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之七

又来一个问孝的,这次是正宗的孔门弟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学生。

子游(公元前506年-约公元前443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期吴国人,小孔子45岁,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孔门弟子“四科十哲”之一,位列文学科第一,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与子夏、子张齐名,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不过这两位同学之间却互相并不待见,是典型的文人相轻。

子游在《论语》中共出现8次,发表过6次言论,被老师评价过2次。他20多岁就担任鲁国一个小城池的总管——武城宰,以礼乐教化当地的百姓,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据说孔子曾说过,“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不过这话查无出处,应为后人编造,不足为信。但子游对孔子学说在南方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却是事实,因而被誉为“南方夫子”,尊作东南文教之祖。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封为“丹阳公”,后又称“吴公”。

子游胸襟比较广阔,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品论他人时很坦诚,因此也得罪了一些同学。孔子去世后,子游受曾子排挤,被迫离开鲁国,回到吴国后在常熟开馆,授徒讲学。他的徒子徒孙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荀子的严厉批评。荀子早先拜道家的宋子(宋研)为师傅,后来又改投儒家的子弓为师,子弓是子夏的门人,恰好是当年被子游看不起的那班人:“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子张篇》)就是只能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这类细枝末节小事情的人。真是料想不到,小人物也会培养出荀子这样的大咖,而荀子更是带出了李斯、韩非等一批名垂青史的大弟子。这是后话。

子游是圣门高足,在个人孝行方面应无问题。因此孔子对于子游的问孝,并不需要针对其个人品行作教育帮助,于是就结合现实社会的时弊,对孝道思想进行阐发。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今所谓的孝,只讲能够赡养父母。“能养”,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与侍奉。孝当然包含着养,即古人所说的饮食供奉,但孝不仅仅是养,更重要的是敬,敬与不敬之间,有着人兽之别。所以孔子接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连狗和马,一样也有人养着。“能养”并不难,只有敬,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敬”了,就会“顺”,也会“养”得好,所以,“敬”包含了孝道的全部内涵。

子女的尽孝,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上,更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所谓孝敬、孝顺,对子女来说,在于懂得为孝必敬,心中要敬重父母,凡事要顺着父母。年轻人要常作换位思考,考虑老年人的心理感受,不能因为工作的繁忙,就将父母的叮嘱看成是啰嗦;不能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抢白老人;不能因时代的变化,就看不惯老人一贯的做事方式。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两代人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能化解了。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历来有两种理解,关键是对“养”字如何解读。

如果把“养”解作“服侍”,就是指犬马对人的服侍,狗可以守卫家园,马可以拉车代劳,它们都能够侍奉人,也就是说“犬马亦能养人”。这样解读是把子女比作犬马。但畜牲无知无识,并不会敬重人,所以子女如果只是像犬马一样服侍父母而没有孝敬之心,则与犬马服侍人没有区别。

另一说,是“犬马亦得人之养”,就是把“养”解作“饲养”,把供养父母当作像饲养犬马一样,饿了给吃的,渴了给喝的。这样解读是把父母比作犬马。但人养犬马的目的是为了让它们给主人服务,所以并不会敬重它们,那么如果奉养父母却不敬重父母,则与饲养犬马没啥区别了。

以上两种解释都说得通,但如果着眼于孔子最后说的那句话来理解:“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说,世俗之见都以为只要“能养”就是孝,但如果没有孝敬父母的心,那么养父母和养犬马就没法区别了,怎么还谈得上孝呢?可见孔子强调的是养而不敬不足为孝,显然第二种解读更接近孔子的原意。

虽然把双亲比作犬马有点让人不忍,但社会现实就是如此真实地存在,因而为人子女的必须要警醒了,对父母不能简单地供养,而应当尊重他们的心意。人是有感情需求的,父母需要得到子女的敬重,也应该得到子女的尊重。

至于以种种理由推托,连“能养”的基本责任都不愿承担的人,那就更要深刻反省自己了,因为这样对待父母,连宠物的待遇都不如啊!不把父母当人看待,那么自己还是人吗?

本章这个成语,一般人恐怕已经不知道了:

犬马之养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读《论语》可以改变人生。文化学者乐道也推出的长篇连载《回到春秋读论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解读经典。每天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就能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明白修身养性之道,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

版权声明:《回到春秋读论语》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连载原创作品,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