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有句俗话:“盛世古玩,乱世黄金”。随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大热,近年来加入收藏界的民间人士越来越多,收藏活动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基本形成了全民收藏的局面。然而,行业人士多半知晓甚至亲历过这样的事:经所谓国家权威部门机构鉴定为真的藏品,在古玩圈或者拍卖公司进行交易时,却往往无人认可。 笔者身边就有位藏友,本是企业高管,因从事的是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对艺术品也算有所涉猎。他偶然购得一件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自觉其堪比馆藏级别,十分欣喜。尤其,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2.5亿高价,掀起的元青花瓷器收藏热,使就算才踏入收藏圈半只脚的民间藏家,也对元青花的市场价值有所认知。他认为自己购得的这件梅瓶,无论品相、稀缺性、市场价值都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相差无几。于是,为了确认这件梅瓶的价值,经朋友介绍,他找到一位从故宫博物院退休且活跃于某电视鉴宝节目的专家来做鉴定,结果是这位专家鉴定该梅瓶是一件国宝级藏品,并出具了鉴定证书。此行虽然花费了数万元,但是藏品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肯定和鉴定证书的加持,这让他对这件梅瓶的价值更是信心倍增。www.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有了权威专家的认可,为了让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和很多刚入行的藏友们一样,他觉得应该要对这件藏品进行科技鉴定,这样的话就万无一失了。因此,他又在网上搜寻资讯,寻找到国家某博物馆下属的一个科技检测机构,对这件梅瓶进行元素测定,结果显示为到代珍品。检测结果一出来,这位藏友欣喜若狂,几经思索,决定把这件“国宝级藏品”送到佳士得、苏富比这样的大拍卖行进行拍卖。一回到家,他便立刻登陆佳士得、苏富比官网,发送藏品图片,并焦急地等待回信,但等了将近一个月,最后得到的回答却是该藏品为质量不高的仿品。 对于两大拍行给出的判定结果,他自然感到不服气。由于国外的大拍行不接收,于是他亲自背着这件“国宝级藏品”,分寻嘉德、保利、匡时等国内知名拍卖行的征集部门,但也都纷纷被拒。更让他窝火的是,每当他拿出故宫博物院专家和检测机构开具的鉴定证书、科技检测报告时,拍行的征集人员似乎恨不得将其轰出大门。 他回到家后郁闷多日。送拍不成,后来听人说可以直接把藏品卖给收藏家,而不通过拍卖行。于是他几经波折,找到圈内一些瓷器收藏家,藏家上手后却纷纷表示存疑而不愿接手。藏友更觉憋屈:明明有故宫专家和检测机构的证书,为什么拍卖行和行业里的藏家却都不认?期间,他也找到了一些市场实战型专家进行鉴定,依然被鉴定为仿品。 与我结识,这位藏友开始大吐苦水。在聊天过程中,他把藏品(高清照片)展示给我看时,我一眼便断定其为当代仿制品。他问我为何这么肯定?我深感无奈之余,先让他看不同类型的馆藏元青花瓷器的高清晰资料图,然后拿景德镇各个窑址出土以及从各地古玩市场淘回来的元青花瓷片标本上手对比,讲述元青花瓷器的真品的特征,再结合元青花瓷器各层级的仿品特征,后带其到景德镇樊家井仿古村对当代仿品的特征进行了讲解和剖析,给他系统、深入地上了堂理论与实践课。同时,我对比他手上的这件藏品,讲述了其与真品不符的特征。如此好一番折腾,终才换得他心悦诚服、幡然醒悟。 在文物艺术品行业,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却仍旧值得我们深思。由于文物鉴定学与国内收藏现状的复杂性,国家体制内的一些文物系统专家缺乏市场历练,对器物真伪的认知或来源于理论、或多眼于馆内库房藏品,因此对市场流通的藏品真伪缺乏实战判断力,加上现在文物作伪技术的不断提生与快速更新,变相地使固有鉴定方式的适用范围不断缩小,给有效鉴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有甚者,因利益驱使,把假的也可以说成真的,鉴定证书随便开。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鉴定尚存漏洞与不完善之处,民间实力鉴定人才又因缺乏认定资格而被排斥在外,不具备实战经验的忽悠型“专家”更是为所欲为。这样的局面下,我国文物鉴定行业已步入最为混乱的“江湖时代”。谁真正具备文物鉴定资格和能力?文物鉴定到底谁说了算?无疑已成为当前文物艺术市场的一个热点问题。 实践证明,真正具备文物鉴定能力的人,应该是那些在该领域既是专家又是行家的人士。例如在古陶瓷品类上,他们既对古陶瓷的人文历史、产地窑口、工艺传承、审美取向、装饰艺术、制作工艺以及历代仿品特征有深入研究,还要关注市场、了解市场、参与市场,对古陶瓷作伪新动向有足够的洞见。因而,在当代能真正胜任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专家,应该是行业内的市场型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