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周 / 文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孩子的自控力(有自控力的孩子,是因为父母都做对了哪些事?)。 有朋友看过之后给我留言,说要是真的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肯定得废,他的理由是,没有哪个孩子能够抵挡得住手机和电视的诱惑。 在这里,我想再多回应几句。松松手不等于彻底撒手,放弃对孩子的严格管控,也不代表就要骄纵孩子,这压根就不是一件非此即彼的事。 很多父母之所以丝毫不敢松手,是觉得孩子就不可能自律,所以才要什么事情都管着他,甚至替他做主,总想着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懂得自律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没有自律的成年人一抓一大把,反而是那些有着一定自由,并且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和做选择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 因为自律和自控,不是靠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他律”来实现的。 壹父母的老朋友窦珺老师,最近刚完成了一本新的译作《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其中就有很多提升孩子自尊水平,发展自律、自控的有效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名鼎鼎的托马斯·戈登博士。 上个世纪60年代,戈登博士在美国推出了“P.E.T.父母效能训练”,是公认的首个面向父母的家庭教育技能培训课程,戈登博士本人也因此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家个地区、超过8亿人将“戈登方法”用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让孩子参与管理自己 在这本书之前,窦珺还曾经翻译过戈登博士的另一部作品《父母效能训练实践篇》。 作为两个女孩的妈妈,她在生活中也是P.E.T.的实践者。 ✨窦珺和女儿 在大女儿要上小学前,母女俩进行了一次谈话沟通。类似的沟通在她家很常见,这个时候,她一般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孩子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 她告诉女儿,“上学肯定会有作业,作业也是老师布置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方式,同时也能帮老师了解你的学习吸收情况,这是你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当你有不会做的题目时,你可以来找我,但我不会帮你记作业。” 这个让很多父母都感到焦头烂额的作业问题,由于上学之前母女俩就提前商量过,并且达成了一致,之后再行动起来就顺利得多了。 窦珺从不盯着女儿写作业,但她常常会在一旁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这个过程有陪伴,但是没有监督。 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都是自己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并独立完成的。在窦珺的印象中,女儿一共只来问过她两次当天都有哪些作业。 “什么时候写作业”也是个普遍的问题。 最开始,窦珺跟女儿商量的是,放学一回来就写作业,可执行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女儿很有情绪。 小姑娘觉得,自己上了一天学已经很累了,回到家第一时间还得写作业,一点休息都没有。 窦珺问,我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帮到你呢?后来女儿提出,每天放学后先休息一下,玩一玩,等吃过晚饭再开始写作业。 窦珺想,只要孩子保证晚上能够完成作业就好,于是,她同意了女儿提出的方案。 在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晚饭后再开始写作业,会拖得比较晚,直接影响了孩子练琴和睡眠的时间。 她没有责怪或是抱怨女儿提出的方案不靠谱,而是坦诚地跟孩子沟通了自己的担忧。结果,母女俩又坐在一起商量调整了。 现在的方案是,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之后,先吃点东西,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就开始写作业。 到目前为止,这个方案执行的效果都很不错,大部分时候孩子都能在吃饭前完成作业。吃过晚饭后,孩子还能有足够的时间练琴、亲子互动,还保证了睡眠时间。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自律就已经开始呈现了。 整个过程,窦珺没有强迫管控,她只是做了一件事: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就邀请孩子加入。 做不到,是因为信心不足 很多父母在教养中会有这样的感受:道理都懂,可是做不到啊。 其实不是真的做不到,而是对于这些理性上觉得可以接受的道理,内心深处依然不够笃定。 “这样做真的行吗?”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自己管理自己?” “小孩子懂什么,让他自己决定,还不得彻底失控?” 我听到过很多类似的声音。 是的,孩子很容易犯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光是想到孩子会犯错就已经焦虑得不行了,所以也绝不允许孩子犯错。 可是如果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又怎么能够得到成长? 如果窦珺害怕孩子在作业安排上没有能力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她就不可能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也就永远都学不会自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不能彻底撒手不管。 窦珺的建议是,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成熟的成年人 ,你也需要对孩子的方案做一些基本判断,并把你可以预见到的后果或是影响客观表述给孩子。 这跟吓唬、恐吓孩子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这个时候,你依然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给孩子自主权,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并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当然,从知道到做到,真正的鸿沟在于,你是不是真正地信任孩子,并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愿意为自己行为负责。 严格管控的恶果 当父母以控制或主导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去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戈登博士的调研显示,几乎所有孩子的应对方式都可以划归三类:对抗、逃离或是屈服。 严格的管控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更自律,反而还会养成那些多数父母都不喜欢的习惯和性格。 对抗会激发父母采取更大的惩罚措施,然后陷入暴力沟通的恶性循环,在一些更极端的例子中,这种应对机制的孩子还会成为少年犯。 逃离则会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有些孩子甚至会拒绝与父母沟通,甚至不与其他的孩子交流,还有些逃离的方式是沉溺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厌学逃学,甚至是离家出走。 屈服或许是很多父母乐于看到的结果,但这却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他习惯于屈服父母的权威之后,他将来也会很自然地屈服于其他的权威,甚至是稍微强势一点的同事。 这些年儿童性侵案件频发,其中多数为熟人作案,孩子虽然对这些侵犯行为感到困惑、不安和受伤,也不敢反抗和寻求其他人的帮助。不得不说,这与孩子对权威的服从也很有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为主导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够独立,做事缺乏主动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愿意承担责任。 因为他们的控制力量一直都是来自于外界而不是内在。 可是在很多人固有的印象中,孩子所有的错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度骄纵。 骄纵意味着缺少控制,也就是过度的自由和过分的宽松,于是,大部分人想到的应对方式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严格限制孩子的自由,给孩子施加更多的控制。 戈登博士在书里也明确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养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不做严苛的家长,不等于就必须得做溺爱的家长,你还可以选择,既不做独裁者也不做受气包。 养育本身不应该是一件费力且苦哈哈的事,如果你觉得累,觉得焦头烂额,觉得孩子太难搞,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你用错了方法。 《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 (美)托马斯·戈登 著 窦珺 译 东方出版社 - 作 者 -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美国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 亲子关系顾问、专栏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