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仁宗欲赐给包拯整个庐州,包拯回答14个字,让包氏子孙兴盛千年

 历史解密坊 2019-07-14

包拯是北宋名臣,因清廉公正,传为佳话,更是被民间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关于包拯的事迹,小编就不多了说,毕竟我们大家都从小听到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不过包拯有一件少人知道的事,他曾对宋仁宗说过一句话,而这句话让包氏子孙兴盛了1000多年,到底包拯说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据历史记载,包拯的父亲为包令仪,是北宋真宗时期的朝廷官员。因此,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包拯,自幼便受到良好儒学思想教育,同时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形成了刚毅的品质。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进士及第,自此步入仕途,开始了北宋的“包拯时代”。

包拯除了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之外,他在在后代子孙的教育方面也煞费苦心。比如,为了形成良好的家风,包拯亲自制定了一条37字的家训,并刻在石碑上立于堂前。家训的内容为: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大致就是说如果包家子孙为官不正,便会将其逐出包氏家族,而且死后也不得安葬于包氏祖坟。

包拯定立家训,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自己的行为处事,也完全不越家训半点。比如,在北宋嘉祐七年,即公元1602年,也正是包拯去世的那一年。时年64岁的包拯,还是一如既往的清贫,宋仁宗实在看不过去了,准备将庐州城(今合肥老城区)赏赐给他。
宋仁宗知道,按照包拯的性格,他肯定是不会要的,因此宋仁宗就拟定了一道圣旨,毕竟抗旨不尊可不是包拯的作风。可没想到的是,包拯在接到圣旨后毫不犹豫,一口就拒绝了仁宗皇帝赏赐的庐州城。后来,宋仁宗再三劝说,还让包拯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收下庐州城也算为子孙后代积攒点家底。

包拯无奈,如果再回绝皇帝的话,就有点不为臣子本分,但如果要接旨,就违背了家训,还怎么为子孙后代做榜样呢?包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便对宋仁宗说,“不要庐州府一砖,只取护城河一段”。
包拯的意思是,庐州府他坚决不要,但是为了感谢皇帝的厚爱,他只要庐州城的一段河渠,而且还是一段常年淤塞郊外河道。包拯认为,河道不像田地可以分割,能避免子孙将来分田分地的恶习。另外,将来子孙后代将河道清理干净,既能灌溉方圆百里的农田,还能在河道种植农作物,也算是自给自足了。

包拯并不是想让子孙都清贫一生,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努力奋斗,然后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如果子孙们代代嘴里都含着金钥匙,也许就不会再去努力了,最后坐吃山空,成为别人眼中的败家子,最后坏了整个包氏的家风。
包拯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包繶和次子包绶,皆以包拯为榜样,为官清廉,清苦守节。其孙包永年,虽历任小吏,但却依然保持着包氏家族特有的“孝肃家风”。还有明代包永怀,为武进士,一生戎马生涯,为国鞠躬尽瘁。再到近代革命先烈,也多有包拯后裔。
如今包氏家族的子孙,早已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包氏子孙也都开始走出国门,带着当年包拯定下的包氏家训,以及时刻不忘当年包拯对宋仁宗说的那句话,在社会的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不要庐州府一砖,只取护城河一段。看似平淡无奇的14个字,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包氏子孙兴旺至今。或许我们也该思考,留给子孙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金钱?是官职?是名望?还是精神呢?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答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