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才与谋略:什么是诡辩,鲁迅先生所举案例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止观观止 2019-07-14

有这样两个中学生,他们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口才与谋略:什么是诡辩,鲁迅先生所举案例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这位精通希腊文和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干净人。”两个青年人改口说。“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脏人!”学生再一次回答。“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不对,两个人都没洗。”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两个学生不满地说,“您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实际上,“谁会去洗澡”的分辨,涉及到两个完全不同的标准,也就是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正是在这一点上,老师一直在二者之间滑动,从没确定下来。诡辩,也就是这样造成的。

口才与谋略:什么是诡辩,鲁迅先生所举案例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里写了这样一段对话,而这段对话就是典型的诡辩: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革命的事情都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不住的人!

什么是“可靠的人”,A先生有公认的标准,B先生也另有自己的但却是游动的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