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的任性之作,只读开篇,就让不少语文老师在学生面前尴尬了

 小天使_ag 2022-07-17 发布于湖南

语文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写文章一定要让别人看得懂”,于是有学生拿出了李商隐的《锦瑟》,毕竟这首诗虽千年难解却一样够惊艳。语文老师又曾说过:“写文章别太俗气”,于是有学生拿出了张宗昌的经典打油诗,“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啊筛石灰”,老师又无话可说了。

但与以上两首诗相比,最让老师“头疼”的应该是鲁迅先生。先生写文作诗一向嬉笑怒骂皆可成文,各类打油诗、狂得不行的杂文也就不说了,在1924年他还曾写过一首很任性的散文诗,名字叫《秋夜》。这篇文章或许很多人没听过,但开头不少人都知道,它是这样的画风: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话要不是出自先生之手,而是一般人写的,语文老师只看开篇反手就是一个零分。但是先生写的,就让不少老师在学生面前很尴尬了。先生的水平不用质疑,这倒不是因为所谓的名人效应,而是把这段话放在文章中读,它不但不是“病句”,也并不啰嗦。这不是小编个人的吹捧,而是名家大师们的一致看法。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让先生写下如此调皮之作,全文又在写些什么呢?且听美文君慢慢给大家道来!

这是一首千字散文诗,是先生在43岁的一个秋夜所写。当时时局不明朗,处于乱象中的先生内心是孤独的,但他从没有失去希望,对在夜色中前行的斗士们他充满了敬意。这篇《秋夜》中描绘了自家小院中一个很普通的夜晚,这个夜晚陪伴着先生的有屹立不倒的两棵枣树,有善良弱小而又充满美好愿望的小粉花,还有努力追求理想的小青虫,这三者都是诗人要歌颂的对象。而站在它们对立面的是经常来打枣子的熊孩子们,猫头鹰一类的夜游鸟,这些指的就是当时的恶人们。

在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后,就不难理解先生为什么非要一开篇就以这么调皮的方式来写两棵枣树了。我们联系上下文,看一看这样写的效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将两棵枣树分开来写,不但十分醒目,更似一个电影特写镜头,明明可以一个镜头拍完,却偏要缓缓移过,将两棵枣树傲然立于院中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这两棵枣树就是全文需要歌颂的精神所在,它们与后一段星空的空旷和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妙笔。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的。鲁迅对文字的把握力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这种看似病句的写法,他是完全可以驾驭的。至此大家理解了先生为何非要这样写文了吗?赏文本就是凭一己之见,意见不一也是正常的,欢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