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晨碎语 | 多年前的问题有了答案(21.01.10)

 昵称815848 2021-01-15

当年,读小学的时候,喜欢数学,也喜欢语文。

主要是基本没有课后作业,不累。

数学题都会,语文随便造个句子写篇小作文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获得感满满。

读初中以后,教育秩序正常化,上高中读大学需要考试了,读书功课多了,还得上早晚自习,感觉上学就不那么好玩了。

特别是语文课,让人有些头疼。

语文课之所以头痛,主要是考试考大量的词语解释、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结束,基本上把我喜欢写点东西的兴趣给泯灭了。

有些文章,读完之后,自己压根就总结不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课本和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也不知道怎么来的,只能死记硬背。

通过什么,抒发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有些文章的革命意义,就不是我们那个年龄段的孩子能读懂的。

背的很累。

比如鲁迅的一些文章,我们就读不太懂。

有些同学却很善于钻研问题,提出的问题,把老师问的一愣一愣的。

比如那篇写人血馒头的《药》的最后一段: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有位很善于钻研问题的同学就问老师:

老师,那只乌鸦叫了一声,箭一样的飞走了,鲁迅想表达个什么革命意义?

我们的语文老师大学刚毕业不久,可能也没想到会有学生问这个问题。

挠了挠头皮,说:哪有那么多意义,飞走就飞走了呗。什么鸟都不会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自然就飞走了。

对于老师的这个说法,很多同学,包括我,并不认可。

我们坚定地认为,鲁迅这样写,里面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到底什么意义,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

除了这个问题,还有鲁迅家那两棵枣树。

鲁迅(那时候还没有先生这个称呼)在《秋夜》开头写道: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很多同学都不理解,既然两棵都是枣树,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说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直接写墙外有两棵枣树多好。

那时没有网,自然也没有百度,手头的书也没就此事做出解释,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前天,看一位网友整理的民国士林新语,突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那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说了鲁迅的很多轶事。

其中一条说到了那两棵枣树。

或问之:两棵枣树之意谓何?

先生笑曰:多挣稿费也!

不知真假。

果真如此,这些年来,就是我们想多了。

不过,还是坚定地认为,先生这样写,应该有先生的道理。

记于2021年1月10日

公众号IDkbwdwys0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