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什么都那么容易,还要什么选择?

 黄元章 2019-07-14

昨天的那篇文章:如果智慧足够,给自己留足后手。

很多朋友看了以后,给我发了很多很长的反馈信息。很多朋友深有同感,甚至是自己感同身受。说实话,如果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真的非常欣慰,因为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

我们希望让经典能够回归理性,就是要让大家能够真正的理性的思辨我们的经典,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否定,也不是一味的吹捧;再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让经典回到生活,用我们的经典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再面临选择,甚至是一些重大抉择的时候,能够多一点智慧,起码能够多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减少选择和决策的风险。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选择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至少不下几十个选择,小到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吃什么、穿什么,如何回答朋友、家人的问题等等,大到要为企业、组织、机构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这些都是选择。

前边的很多文章也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我也系统的讲过管子的静因之道、轻重之法以及因势利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但是,有些朋友也跟我反映,觉得静因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其实,我们面对很多重大抉择的时候,是什么让我们没法做选择,或者说什么阻碍我们做出比较好的选择(对所谓最优选择的执着,有时候也会妨碍我们做出好的选择)。

这篇文章里的一些内容和观点,在前边的文章里也写过,今天算是系统性的谈一次如何做选择、做决策。

对于做选择,我们必须先明确选择的前提。

第一:两个前提:

首先:客观世界的稀缺性

对于做选择,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实就是稀缺性。在思考问题的开始,我们可以天马行空,不用考虑稀缺性的问题,但是,一旦进入到真正的思考和选择的时候,我们基本上不可能不遇到稀缺性的问题。

我是学经济学的。经济学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就是稀缺性。我们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习、工作,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会面临稀缺性的问题。

而最为稀缺的就是我们的时间或者说精神资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能够借助的,或者说能够使用的资源,无非就是:自己的体力、智力、精力(包括时间),以及我们可以借助的别人的这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等等。每一样都是稀缺的。越稀缺价值就越高。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首先必须明确的认知到客观世界的稀缺性。

如果什么都那么容易,还要什么选择?

其次:主观选择的潜意识模式:

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一种防卫机制,它使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

其实,这些需求都来自于我们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比如杏仁核。这些部分都是大脑颞叶里的构造,而颞叶负责处理情绪。这些区域会简单化处理事务,做出本能的反应。这些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我们单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我们更为有利。这些区域使我们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涉及到对我们进行完美性评价的时候。

而更高级的意识源于我们的大脑皮层,更具体的说是“前额皮层”的部分。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很重要的区别。因为这一部分能够清醒的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在引用逻辑和推理。

我们最为经常使用的就是潜意识来做决策,而很多人不明白应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底层逻辑,也就是被潜意识控制部分,而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除非你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明白了这两个前提,我们再来看:

第二:做决策的心理准备

我们很多时候,与其所做了决策,其实要么是被潜意识控制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决策,要么是根本没有决策,随波逐流,或者是觉得被逼无奈,没得选择。

我们经常会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实,我们可以明确的相信,任何事情,不是只有两个极端的选择,而是存在一条既能有效降低风险,又能大幅度提高收益的方式或者说道路存在,只是我们很多人根本不去思考,而是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样的名言,就自己堵住了继续思考下去的可能性。

我们很多古代的帝王或者重要的人物,做重大决策,比如战争、继承人、国策等等的时候,都要进行斋戒沐浴,也有些人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会做一些“心斋”,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无非就是要破除掉情绪,既包括对未来的恐惧、忧虑等等,也包括喜怒哀乐等等,不被情绪左右,是一切高质量决策的前提。

如果什么都那么容易,还要什么选择?

人这一生,有时候就几个关键决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不妨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真正的下来。

我自己的说法是,对此进行“诚实的思考”,所谓诚实的思考,首先是破除掉情绪的影响,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的利益、损失解除关联,回到事情的本质去思考,如果掺杂进了自己的对利益的渴求或者对损失的恐惧,这也会妨碍我们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但是,很多人把自己的利益算进去以后,自以为可以有一个自洽的逻辑,而且自己很坚定的相信事态会根据自己的推演发展下去。不过这种逻辑自洽,缺乏真正的考验,很多环节,其实是存满了逻辑陷阱和自己的脑补,或者天真的认为,运气会理所当然的站在自己一边。

说到底,要进行重大决策,所要做的心理准备就是,要做到无我。

也就是要破除掉我们的“自我意识”。《老子》上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更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

古今中外的先贤大哲们都强调我们要自知、要认识自己,

相对于西方,中国人更强调“无我”,前一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很好的做了一次东方文化的普及。

人的烦恼基本都来自于“”:

“我”是谁,我是什么?这可能是最经典的哲学命题了。《应帝王》里有一句:无为名尸。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说的直白一些,这里的尸是指傀儡。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做名利的傀儡。人的自我意识一是肉体的自我,一是精神意识的自我。而人的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和“自我”有关。

前一段的文章里谈到过名实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总喜欢求名,因为有名就有利。而这个名绝大多数时候是外界对你的评价,而实才是最本真的状态。

名实不副是常态。我们追求的是名过其实,追求的是利过其用。

正确的做法,正如这一段里所说:用心若镜,不将不逆, 应而不藏

其实,《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

管子》讲的: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还有儒家讲的止定静安虑得以及佛家的戒定慧,以及各家的修行次第,都是让我们先要做到“静”,其实做到,从现代的神经科学来讲,就是抑制我们的颞叶部分的作用,就是我们“动物性”的部分。这些部分是我们的祖先们在和大自然、野兽的斗争中,为了提升生存概率,提高决策效率,而设定的一种“快捷方式”,就是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不用经过思考,就能快速反应和应对,因为面对洪水猛兽时,他们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

所以《老子》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后边还讲了一句: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我们接着来看:

第三:决策的根本性原则

像我这样,系统性的讲《管子》的人不多,而且,我近期的一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就是逐字逐句的把17万字的《管子》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完整的讲一遍,而且是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管理、经营智慧以及社会治理等等方面。我一直说《管子》总结下来就是:静因之道,轻重之法,因势利导。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只有利,没有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但是每个人对于轻重的具体标准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需要特别注意,这受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没法统一,这也就是面对相同的情况,很多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的根本原因。但是,不管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要明白,利中有害、害中也有利。这是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的根本性原则,只是,就像上边所说,我们每个人对于利与害的标准不同。

很多人读《周易》,完全读偏了,其实一部《周易》,其实讲的就是如何趋利避害

利与害可能是最容易让我们警觉起来的两个字,一想到利就是繁花锦簇、一片大好,心情愉悦,充满向往,一提到害,心里就是一紧,浑身一缩。

我们因为利与害所产生的这些感觉,其实,利害本身并没有发生,而是我们自己在脑补利害发生以后的结果。而对该如何让利发生,让害远离,却没有花多少精力去考虑过。

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其实是将利与害对立起来看了,他们真的是完全对立的吗?从对立的角度去看,是静态的观察的方法,而没有考虑到利与害的互相转化,利与害其实是一件事物的一体两面,有利必有害,既能互相转化,又会此消彼长,更会此长彼也长,就是利越来越大,其可能转化为的祸也会越大,蕴含的风险也会更大。

司马迁对管子的评价里有一句: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其实,这个根本原则,总结下来就是,利与害的权衡,以及利与害的互相转化。

我们来看:

第四:决策的过程

决策的过程,简单点说就是权衡取舍。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我们现在一看到权这个字,重要的是和权力联系起来。其实用权重这个词,估计大家更容易理解权的本意。《山权数》的开篇,管子说: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君以令为权。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意思就是说:天最为重要的是时,地最为重要的是财(产出什么),人最重要的是力气(现代而言,是能力)。

有这一段作为补充,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一篇里的权字的本意,其实就是抓住重点,产品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能给客户提供什么价值,这是前提,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再延伸一下就是一件事、一件物品、一个产品,最重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权的本意。

说完权,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古代,权就是秤砣,而衡就是秤杆,也就是具体的数字,也就是要量化,比如一个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力,放在企业里,对这个人而言,他的权就是他的有优势的能力,而衡呢?就是要根据市场价格,给他一个合理的年薪,这就是衡。

简单点说,权、衡,一个是定性分析,一个是定量分析。那剩下的就是取舍,取舍的度,就是最考验人的决策能力、决策水准的重要尺度。

其实,取舍,就是你看多长时间的因果。如果你认为眼前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你要的是马上就能得到回报的事情,如果你谋的长周期的因果,你就知道,为了这个果,你要选择放弃什么,如果你谋的是更大的尺度和周期,你可能需要舍弃的东西更多。

如果什么都那么容易,还要什么选择?

而任何的决策,说到底,有一个最为根本的东西,就是你对人性的洞察。我在课程里总结过:管子所有的方法、政策,都是先分析人性,在分析人性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然后再分析利益的基础上确定方法、制定政策。

我一直说,我喜欢读《管子》就是因为他对人性认识的透彻,还有就是对人性的宽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恶的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别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说不清道不明,根本没法用善恶来判定。

建议大家,不管做什么重大决策,对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须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于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与人自己的关系,你选择相信友好、坚固关系的时候,这其实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