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德藩最乐轩:刻书十数,《汉书》尤名(下)

 真友书屋 2019-07-14

参观完王府遗迹,刘玉林接着带我去看王府池子,其实该池子也是济南著名的一处泉眼,并且跟德王府有直接的关系。张国华所著《画说济南》中有《春锁深巷王府池》一文,该文中称:

王府池子街长160米;宽2米左右,纵横曲折四通八达;它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街上只有几十户人家,多为青砖瓦房、小户门楼,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七十二泉中的濯缨泉原在明德王府院内,故民间称此为“王府池子”。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后来湖边夷平,建起民居,湖水面积不断缩小,终成为今一亩有余的一方池水。“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但名字依然不落身价,透着气派。二十世纪30年代初,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1965年两街合并,统名王府池子街。街北还有一眼“腾蛟泉”,与“濯缨泉”同为清代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街牌

窄巷

王府池子的正式名称 

我们从人大的正门走出,由此右转,转入了一条小巷,前行不远,就看到了“王府池子街”的号牌。这条小巷极其狭窄,并且弯弯曲曲,汽车不可能驶入,但左转右转却来到了一片开阔地,这里果真有一座面积不小的池塘,而池塘的前方立着的刻石上面有“濯缨泉”三个字。

所余面积不小

以此可证,濯缨泉就是王府池子

禁止游泳告示 

看来这三个字才是王府池子的正式名称,而两年前也是刘玉林带我前来此处,当时一同前来者还有周晶和武良成两位先生。然那时探访此泉的目的不同,我那一根筋式的寻访方式,故每写一人只好再次访之。我还记得周晶告诉我,这个王府池子在前些年乃是当地百姓进行野泳的场所,路过此处时经常可以听到扑通扑通的跳水声。后来有关部门觉得在这里游泳有失文雅,故禁止了这种洒脱的享受,而我留意到这里的墙上果真有禁止游泳的告示。

这一带的街名

这一带叫明府城街道

刘玉林告诉我,拍照王府池子的最佳角度乃是要走到池塘的对面,于是他带着我又穿入小巷。我在一个巷口看到了“明府城街道”的字样,看来该街道的名称应当是本自明德王府。一路穿行,而后进入一个院落,院落门显示这里是一家饭庄。刘玉林称此处的饭很贵,然走入王府池子必然要从此院穿过,果然从这里来到濯缨泉的对面。我没那么幸运,在这里看不到众人扑通扑通的跳水英姿,然而此刻却有一位妇女站在池塘边洗衣服。现在濯缨已经是过时的行为,但在这清澈见底的泉水内洗衣服,我多少还是有心痛之感,如今一瓶不知名的所谓泉水也价格不菲,而这里用整池的泉水来涤荡衣物,这才叫真正的奢华。

濯缨改为了濯衣

吃吃吃

参观完濯缨泉,刘玉林带我又进入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两侧所及基本是各种各样的小吃店。看来吃依然是人们的第一爱好。而我们在街区的中央看到墙上有几块展板,其中有济南老地图。刘玉林站在这里向我讲解当年德王府的具体方位,看来果如资料所言,当年的德王府占据了济南城很大一块地盘。而更有意思的是,这里还有一些老照片,其中一张赫然是一人潇洒跃入王府池子,只是他的身姿跟跳水运动员的方式恰好相反。

老地图

奋身一跃

转天,刘玉林带我前去长清区五峰山寻找德王墓,而一同前往者还有齐鲁书社的欧阳光升先生。欧阳先生用导航一路前行,开出几十公里后进入山区,导航中竟然有德王墓,这让我觉得今天的寻访不会费什么周折。

感觉随时有掉下的危险

开到了无路处

跟着导航驶入山路,这条路很窄,用水泥打就,颇为平整。前行不远后,看到一段矮墙,矮墙的前方是高高的大墙。也许是时代的原因,这些大墙的外层有许多的剥落,我很担心走到近前时墙体上的石块会坠落下来。看来正是这个原因,相关部门修建了下方的矮墙,然而这段矮墙其实不能阻止上方的石块坠落,但导航显示,德王墓还在前方,于是我们快速驶过这段危墙。

望不到王陵

沧桑

然而刚驶过不远,水泥路就到了尽头,车无法前行,但德王墓也看不到痕迹,刘玉林觉得德王墓可能在更上方,他让我跟欧阳先生在原地等候,他徒步向山上寻找。我站在这里向四处探望,除了层层群山,看不到任何古墓的痕迹,但我猜想,刚才路过的那段危墙有可能是德王墓的螺城,于是我打电话给已经看不到人影的刘玉林,告诉他,我到大墙内去寻找,也请他原路返回。

墙内面积巨大

看来里面才是墓群范围

墙体内侧是泥与石块

几经周折,我终于从一个缺口进入大墙之内,里面面积巨大,依然是一片片的山体,始终看不到坟丘。我沿着一条小路一路向前走,感觉显然不是通向德王墓的正路。院墙内种植着大片的杏树,如今青杏已经有核桃大,望之即流口水。此时刘玉林和欧阳光升赶了过来,我们三人商议一番,每人选一个方向,分别去探访,谁找到后打电话给另外两人。当我们走出十几分钟后,三人均未找到德王墓。

看到一间小屋

望杏止渴

我在寻访路线中看到了一间简易小屋,向内探看一番,因为光线太暗什么都没有看清楚。我沿着此路接着往下走,竟然又回到了登山前的道路。我转到那个水泥路口,在那里看到了“明王陵圈”的指示牌。如此说来,刚才所见的巨大围墙就是明王陵的墓墙。竟然有墓墙在,那么墓也应当在院墙内,于是一咬牙重新返回,在院墙内探看一番,依然找不到痕迹。另外两位先生也寻访未果,我提议共同回到车上,而后下山开车进村,到村内去打问。

原来这里是王陵圈

二人同意了我的建议,开车下山,在山脚下看到一户人家,刘玉林前往问之,我坐在车内看到他兴奋地从院中走出,估计是问到了结果。果然他上车后,告诉我二人说,德王墓不在此处,需要继续沿此路前行两个路口,从那里再上山。于是我们沿路前行,边走边探看,果真在另一个路口看到了“明德王墓”的指示牌。终于找对了地方,然我依然好奇于德王墓的墓墙竟然与德王墓不在一处。而刘玉林和欧阳光升也觉得此事很奇怪,等回来后我从钱欢青所著《考古济南:探寻一座城的文明坐标》一书看到有《六座德王墓,深藏青崖山》一文,从该文中我明白了原因所在:

史料记载,建其陵墓后,德王们又在五峰山筑造“德王府大厅”用以管理日常事务,再建“玄都观”作为香火院。玄都观青石构筑,辉煌一时,和洞真观并称南北二观。可惜,经过了历代战乱和盗掘,德王陵墓群破坏严重。清邵承照《游五峰山记》就说:“至墓门,仅一墙尚存,飨堂配殿都为瓦砾,坟前已犁为田,求片碣不可得。”邵承照盛叹之下作《吊德藩墓》一诗道:“玉匣珠襦忆昔年,只今日暮狐狸眠。孝陵抔土还如此,回首沧桑已惘然。”

文保牌所写非我们探寻点

如此说来,刚才所见的巨大危墙其实是德王在那里建的附属设施,而并非他们的墓穴所在。但不管怎样,经过这番周折,终于找对了路径,于是沿此路向山上开去。然越开越远,似乎与刘玉林问得的距离不相符。我在路边看到了文保牌,我们赶紧下车,走近一看,上面刻着“青崖寨遗址”几个字,依然不是我们要寻找的德王墓。到此时,颇令我泄气,而道路侧方有一条登山的石子路,我远远地注意到山腰处有一间小房屋,房前似乎有人在走动,于是刘玉林跑步上山,他的体力和敬业精神都令我敬佩。当他返回时,告诉我二人说,我们走过了地方。

移开荆棘

终于看到了墓道

原路返回,边走边向两侧观察小路口,直到山脚下还是看不到德王墓,于是进入另一个村问之,这次问到了确切的结果,一位老大爷告诉我说,德王墓没有标牌,唯一的标志物是杏林中有一个探头,只要向那个探头杆的方向去找就能看到德王墓。按其所言,果真看到了探头杆,但车不能入内,我们只好步行穿入杏林中,刚走出不远,脚下的土路就被人用荆棘拦了起来。刘玉林上前将这些扎人的树枝一一挪开,继续向前走,前方看到一个山沟,刘玉林兴奋地说,终于找到了目的地。因为他已几次在手机上查询德王墓,已经牢记住了德王墓的外观。

德王墓门

砖雕

我们沿着沟向下走,一直走到了墓门前,这里既无文保牌也无说明牌,但墓入口的石券门上有着精美的砖雕,以此可见,当年此墓气势之恢宏。墓门的上方还有精美的刻石,两扇墓门打开着,站在门口向内探望,里面是大片的水,因为不知水的深浅,刘玉林建议我们不可冒险进入。故我们只好站在墓门口拍一些照片而离去,同时也在感慨这样一座王陵竟然如此默默无闻。而对于该墓的发现,我在钱欢青的文中看到:“1993年,农历除夕,一帮盗墓分子趁着节日期间天冷人少,悄悄潜入长清青崖山,在德王墓群中,掘开了其中最大的一座——德庄王墓的墓顶。但盗墓分子盗掘‘宝贝’的企图并没有得逞,墓室被打开后,里面全都是水,根本没法‘下手’。”

看来盗墓贼探墓水准比我们三人高的多,他们竟然十分精准地找到了德王墓所在,只可惜墓里面全是水,让他们的愿望难以得逞,然考古人员进入德王墓时,发现里面已经被盗一空。这里面还有两块墓志,从墓志中得知这座王陵就是朱见潾的墓穴。据说考古人员发现这两块墓志时,该墓志分别用两道铁箍勒在一起,后来墓志藏在了长清博物馆,研究人员打开铁箍时,分别看到了《德庄王圹志铭》和《宗室德王妃刘氏圹志铭》,前一块墓志铭中写道:

王讳见潾,乃英宗睿皇帝之子。母宸妃万氏。正统十三年四月初五日生,天顺元年三月内封为德王。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疾薨,享年七十岁。妃刘氏,武城后卫正千户刘忠之女。子三人,女四人。上辍视朝三日,谴官赐祭,仍命有司治丧葬如制。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慈寿皇太后及文武衙门皆致祭焉。以正德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葬于青崖山之原。

由此可知,朱见潾活了七十岁,他去世后,皇帝为之缀朝三日,并且派遣官员前来祭典。在正德十三年,朱见潾葬于此处。德王妃刘氏的墓志铭中却写道:“以弘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葬于青崖山之原。”看来刘氏先葬于此,而后朱见潾又于此合葬。

石雕

山体

德王墓里面的情形因为无法探看,但钱欢青在文中描写了里面的情况:“经过对墓室的清理,德庄王墓的形制还是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墓葬由墓道、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其中后室分左右两间,两间后室中间有窗隧相通,后室两个房间的正中与前室西侧各置一石须弥式棺床。墓内骨架散乱,朱漆棺、盖板及箱板随处可见,墓室的门均被砸碎,随葬品已被盗掠一空。据出土墓志及地宫内情况可知,东西后室分葬德庄王朱见潾及王妃刘氏,前室则葬其子济宁安禧王朱佑桪。后室两间相通,可能寓意德庄王和夫人阴间也能相守相伴。”

探头杆为唯一标志

既然如此重要的德王陵为什么看不到墓丘呢?钱欢青在文中写道:“西菜园村村民李大爷,已经60多岁,据他的回忆,德王墓群所在的区域现在属于东菜园村,大概在1958年,这些大坟的坟头都被弄平了,拆下来的不少材料都被用来修不远处的钓鱼台水库。后来,这片区域成了明陵杏园,东菜园村的村民开始在这里大面积种植杏树。历史沧桑,结成了一颗颗杏子。”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