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冠心病 病机却不同(4-4)

 369蓝田书院 2019-07-14

病案四:杨某,女,65岁。既往史:高血压10余年,心悸气短已6年,经常头痛,近2年出现心前区疼痛,每次发作1-2分钟,自行缓解。现病史:1个月来症状加重,心区剧痛,疼痛向左肩部放散,用异山梨醇含化及亚硝酸异戊酯不见缓解。2周前突然眼前发黑,全身抽搐,持续30分钟,遂到医院急诊,经各项检查,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待除外、高血压、动脉硬化,收入院治疗。1978年1月6日初诊。心电图:窦性心律、肢导低电压、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电轴左偏。脑血流图:右侧供血不足。胆固醇5.33mmol/L,谷草转氨酶120单位。眼底检查:动脉硬化改变。入院后,抽搐反复发作,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意识清楚,四肢拘紧,颈部发硬,抽搐时卧床摇动、头肢颤动、心区闷痛、心动惊惕不安。曾几次院内外会诊,考虑为;冠心病不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先兆;脑动脉硬化;脑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等。曾用扩张血管药、镇静剂,痉挛未缓解,发作较频,遂请中医会诊治疗。

1978年211日初诊,四诊检查:面色淡黄,两颧红润,舌红少津无苔,伸舌左偏,脉弦细,兼见涩结之象。心区闷痛,怔仲不宁,头身颤动,手足瘛瘲,颈项发强,时发痉挛,牙关紧闭,两手握拳。每次发作20分钟左右,二便正常。缓解后则头痛、神疲,目不欲睁,时有欲脱之势。血压150/110mmHg。综合分析:素有阳亢多年,肝肾阴虚营亏可知,故两颊潮红、舌红少苔、头昏头痛;进而营血耗损、心络失养则怔忡不宁、夜寐不安;血行不畅、脉络阻滞则心区疼痛、脉涩结;营血不足,筋脉失濡,阳亢化风则肢体麻颤;肝为风脏,主筋,阴血虚极,内风时动,导致筋脉挛急、抽搐频作、颈强技颤,“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舌体歪斜乃中风之征。若内风不熄,肝阳暴涨,气血上逆,血瘀于上,形成“大厥”之危候,大有欲脱之势。诊为:虚风内动,阴阳虚衰证(脑动脉硬化症、心脑综合征)。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取大定风珠汤加减。处方:生牡蛎25g、龟板20g、生地30g、麦冬25g、五味子10g、甘草10g、全虫7.5g、蒺藜15g、钩藤50g、夜交藤25g、百合25g、决明子25g。煎汁去渣,服时搅入一个鸡蛋黄,温凉相得服下,日2次。方义:龟板、牡蛎育阴潜阳;地、麦、味、决滋阴养血、柔肝益肾;百合、甘草清心安神,以钩藤、蒺藜熄风止痉。阴精大亏、虚风旋扰、时时欲脱者,只有滋阴潜镇熄风才可防止脱逆。全方使阴血得充,阴复制阳,血能养筋而虚风自熄。

2月25日复诊,服药9剂。症状明显好转,心慌惊惕略安,身麻肢颤改善,抽搐次数锐减,每日偶发1-2次。仅有手足挛急,须臾缓解,但自觉脑内震动响声,头部右侧不能压枕而卧,心动不安。脉弦细而结代显见,血压140/90mmHg。此证乃系阴虚不敛阳、虚阳上扰化风致脑响有声;肝肾阴营虚极致心中惊惕大动不安。照前方加僵蚕10g、葛根20g,改善脑病症状,使头响耳鸣、项强痉挛得以缓解。

3月6日三诊,进药8剂,脉症明显改善,精神略振,心慌稳定,痉挛缓解,手足瘛瘲消失,心胸闷痛未有发作,仅头部自觉震动有声。照方继服9剂,间服心安Ⅱ号,12次。

3月20日复查,诸症平复,精神复常,抽搐肢颤症状痊愈,心胸闷痛消除,食欲二便正常,唯活动后略有心慌,其他各项检查趋于正常。予324日出院,投心安Ⅱ号巩固疗效,以善其后。经随访精神畅旺,神思不乱,体力恢复,心胸痛一直未有复发,能照常操劳家务。

病案五:张某,男,50岁,干部。既往史:1975年2月患心动过速,心悸气短,出冷汗而入院。心电图提示:室上性频发性早搏。诊断:冠心病、心律不齐。经治好转出院。1977年3月初又发作,胸闷憋气,心动不安,入院治疗。心电图提示:室上性早搏、频发多源性早搏、心室肥厚、冠脉供血不足。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经治好转出院。但心悸早搏始未恢复,脉搏间歇明显,活动劳累后尤甚。现病史:近半年来心悸胸闷憋气,时有夜间憋醒,每在食后或活动后胸部隐痛发作,用硝酸甘油片稍缓解,心慌、频发早搏来诊。

1977年927日初诊,症见:面色晦黄,舌绛少苔,心悸气短,心区隐痛,神疲胸闷,夜间时有憋醒,阴茎收缩,睾丸上提发凉,尿频数,色清,血压110/78mmHg。脉沉缓而细、结代频现,脉率50/分。辨析:心阳虚衰,下元不足,肾气不能蒸化,导致阴盛阳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阴茎睾丸收缩,小腹拘急。心阳不复,气阴两损,营卫失调则出现心律不齐;久则气血亏虚,故见心悸神疲、面色少华、脉动不能相续、时现间歇、结代频见。诊为:怔忡、心动悸(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治则:温阳益气、养心复脉,采取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处方:党参30g、麦冬25g、五味子10g、黄芪50g、桂枝10g、仙灵脾15g、故纸10g、甘草10g、川芎15g、赤芍l5g、大枣10枚。方义:生脉散益气复脉为主;黄芪大补气血,配仙灵脾、故纸、桂枝温阳益肾,使肾阳复上济心阳;芎芍养血和阴化瘀,善通血脉;枣草调和营卫,使阳蒸阴化,心阳振、心气充则心律可复。

10月30日复诊,服药18剂,心悸气短明显改善,心区痛未有发作,胸闷憋气症状不显,心律较前恢复,停搏次数减少,偶发早搏,脉沉缓较前有力,结代脉不显,囊缩缓解,小腹转温,但自觉气虚乏力、不能耐劳。照前方加茯苓25g继服。

12月2日二诊,共进20剂。精神振作,心律齐,早搏消失,胸闷隐痛不现,诸症悉平,自觉无任何不适。心电图查: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投以心安Ⅱ号以善其后。心律脉搏恢复正常。正常上班,随访1年未见复发。

附:心安Ⅱ号(自拟方) 方剂来源:古方“丹参饮”演化而来。原为治气血互结、心胃气痛的主方,通过临证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收到较好的效果。处方:丹参500g、檀香100g、香附300g、川芎200g、红花20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重,每次1丸,日2-3次。方义:丹参入心、肝二经(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活血补血化瘀而善通血脉;檀香、香附行气止痛而散胸中之气滞;川芎行气活血(有扩张血管降压作用);红花化瘀行血通络,使瘀行血畅而痛止,达到“通则不痛”之效。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查玉明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34-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