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沿速报 | 科学家破解了乳腺癌对免疫治疗“隐身”的秘密

 乳腺癌互助圈_ 2020-11-03

每周六晚

我们为您准时送上

最新鲜的全球乳腺癌资讯

……

- 三阴乳腺癌 -

科学家破解了三阴乳腺癌(TNBC)对免疫治疗“隐身”的秘密

为什么三阴乳腺癌患者对免疫治疗不敏感?

肿瘤学家一直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研究发现,三阴乳腺癌(TNBC)的癌组织不仅PD-L1表达比较少,大约只有20%是PD-L1阳性。

而且,即便是PD-L1高表达的TNBC患者,也只有不到20%的人对免疫治疗有效,绝大多数患者都处于无应答的状态。

一定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将三阴乳腺癌患者与免疫治疗方法给隔绝开来了!

最近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篇论文,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是一位华人科学家,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与细胞肿瘤学系的杨柳青博士。杨博士他们发现,三阴乳腺癌之所以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追击,是因为它能够将自身的抗原物质隐藏起来。

原来,癌细胞产生一种叫做LINK-A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细胞内负责抗原合成与呈递的PLC蛋白,就是被这个LINK-A给破坏掉的。

这样一来,肿瘤的特异性新抗原就没办法通过MHC分子传递给杀手T细胞了。

结果可想而知,如果细胞毒性T细胞根本就没办法精准的找到肿瘤细胞,就算把T细胞的刹车片(PD-(L)1)给去掉也没有什么卵用啊。

       

↑ 肿瘤细胞抗原传递给T细胞的过程(图片来自trend in biology)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搞清了三阴乳腺癌的逃避免疫“制裁”的原理,杨博士他们马上投入了“清算癌细胞”的研究。

他们使用LINK-A抑制剂处理肿瘤小鼠,这时果然观察到肿瘤中PLC蛋白含量更多了,原本“隐身”的肿瘤抗原最终“现了原形”。

果然,在肿瘤抗原的刺激下,癌细胞周围浸润的免疫细胞“雨后春笋”般的多了起来。

  ↑ 左列是LINK-A低表达组,右列是LINK-A高表达组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可以明显地看到,LINK-A低表达时浸润的杀手T细胞(CD3+CD8+,黄、红色荧光)明显较多,而在LINK-A高表达时浸润的杀手T细胞则变得非常少

接下来,你是不是和小觅蜂想到一起去了——

如果这个时候使用免疫疗法,是不是就会有效了?

因为LINK-A抑制剂让肿瘤抗原暴露出来了,如果我们再把杀手T细胞调动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果然,当杨博士将LINK-A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抗体)联合起来使用后,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肺部转移大幅减少。

很多觅友对于三阴乳腺癌治疗前景非常担忧。

之所以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手段,主要的原因还是目前对三阴乳腺癌的致病机制没弄清楚。

其实新的治疗手段正在来的路上,我们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尽可能控制病情,期待像LINK-A靶向治疗这样的方法尽快面世。

- 靶向治疗 -

乳腺癌HER2抗体偶联药又添新成员,疗效显著

曲妥珠单抗用于HER2扩增阳性乳腺癌,疗效显著。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曲妥珠单抗在2013年还出了一个增强版,那就是——TDM1。

TDM1不仅实现了肿瘤细胞的精准靶向功能,还大大提高了提高了对癌细胞的杀伤力。降低了50%的复发/死亡风险。

TDM1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巧妙地应用了一种叫做“抗体 - 药物偶联”的设计思路。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单抗联合一个化疗药,一头携带一个“精确制导”的曲妥珠单抗,一头连着一个格杀勿论的细胞毒性化疗药DM1。

单抗把化疗药精准地投送到肿瘤细胞上,然后引爆,让它去杀死癌细胞。

       

↑ TDM1

图片来源:xconomy.com

TDM1不仅有效率较高,还能降低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兼具靶向药的“精准”与常规化疗药的“效力”。

6月27日《柳叶刀》肿瘤学版块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抗体偶联药物。

这次,抗体依旧是曲妥珠单抗,偶联药则变成了duocarmycin,一种细菌产生的细胞毒性化合物。

伦敦癌症研究所医学博士Udai Banerji领导了这项新药的研究。

他介绍说,新药的一期临床试验成功了,对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存在,而且安全性也可控。

Banerji博士在文章中揭示了一期临床试验的结果:

在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中,33%(16/48)的达到PR。

在HER2低表达,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有28%(9/32)获得了PR。在HER2低表达、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有40%(6/15)获得了PR。

其他获得PR的癌症患者比例分别是:

6%(1/16)的胃癌患者

25%(4/16)的尿路上皮癌患者

39%(5/13)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新抗体偶联药物之所以备受瞩目,就在于,其对HER2低表达患者依旧有效

在安全性方面,该药物的耐受性也出奇的好。

剂量提升阶段几乎没有3-4级不良事件出现,没有治疗相关死亡的报道。

- 内分泌治疗 -

最新临床试验证实两类靶向药能提高内分泌治疗效果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几项新的研究成果为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譬如之前报道过的3期临床试验(IMpassion130),让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获得新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一线使用免疫治疗。

除此之外,小觅蜂特别注意到了MONALEESA-7和FAKTION这两项临床试验。

作为一项III期临床试验,MONALEESA-7招募的患者群体为672名绝经前女性。

肿瘤特征是HR(+)、HER2(-)的晚期乳腺癌,其中60%从未接受过内分泌治疗。

用药方案,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加入ribociclib (Kisqali)——一种CDK4/6抑制剂。

试验结果显示,

与单纯内分泌治疗相比,联合CDK4/6抑制剂的内分泌治疗可延长总体生存期(OS),死亡风险降低29% (P = .00973)。在4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联合用药组将晚期乳腺癌的生存率从安慰剂组的46%,提高到了70.2%。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乳腺癌研究项目主任、医学博士萨拉·赫维茨(Sarah Hurvitz)介绍了这项研究。

这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意义重大,它为晚期的内分泌治疗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那就是将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结合起来。

一位意大利肿瘤专家安杰洛·迪·里奥博士认为,原则上联合治疗方案也可以推广到绝经期人群。

另一项研究FAKTION,也是针对ER(+)、HER2(-)的转移性乳腺癌(MBC)。

只是这次使用的是AKT抑制剂——Capivasertib (AZD5363) ,联合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氟维司群。

研究发现,和单独使用氟维司群相比,无进展生存期(PFS)提高了一倍以上(10.3个月 对 4.8个月,HR=0.58)

治疗效果虽然好,但是治疗副作用却令人担忧。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塞萨尔·圣-玛利亚指出,capivasertib的毒性比较明显,会引起腹泻、皮疹和低血糖等多种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39%的患者不得不用药减量,12%的受试者因为无法耐受而停止了用药。

最新的临床试验则为广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究竟是选择CDK4/6抑制剂ribociclib,还是AKT抑制剂capivasertib,还要看具体的内分泌治疗策略,以及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果。

此外,对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出现内分泌治疗耐药该怎么办?

对面这一难题,已有两种靶向药物被证实有效,它们分别是:

mTOR抑制剂:Everolimus (Afinitor)

PI3Kα抑制剂:Alpelisib(Piqray),要求肿瘤要存在PI3KCA突变。

小觅蜂想说,内分泌治疗虽然不是万能的,最新临床研究正在帮我们查缺补漏,争取不让任何一个患者掉队。


责任编辑:乳腺癌互助君

本文参考:1、Qingsong Hu et al. Oncogenic lncRNA downregulates cancer cell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intrinsic tumor suppression. Nature Immunology, 2019,  Doi.org/10.1038/s41590-019-0400-7

2.New Antibody-Drug Conjugate Shrinks HER2+ Cancers - Medscape - Jul 02, 2019. https://www./viewarticle/915112

3.At ASCO 2019, New Studies Provide Hope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 Medscape - Jul 12, 2019. https://www./viewarticle/915413


相关精彩回顾

觅友故事 | 37岁乳腺癌晚期多处转移,她北上咨询了7位专家......

乳腺癌发生耐药,或许是因为你在“喂养“癌细胞

如何使乳腺癌成为“慢性病”?规范化治疗是关键

好文分享,大家都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