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江“舒县”遗址实地考察记

 369蓝田书院 2019-07-14

“舒”地,最早见诸于史书是在《左传·僖公三年》:徐人取舒。而《左传》中涉及“拔舒”和“灭舒”的地方,有十多处。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50年前后,“舒”地已经是一个军事、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独立地区。

翻阅清康熙《庐江县志·卷之二·建置沿革》,我们看到周惠王时期,定庐江属地为“舒”。该志又在“历代沿革总说”里说道:

庐江,古庐子国。汉为舒县及龙舒县。庐江……春秋舒、六、巢地,汉庐江郡,十二县…舒,故国。莽曰:昆乡。……龙舒,应劭曰:群舒之邑。《一统志》:在庐江县西。临湖。其中“庐江郡,十二县……舒,故国。莽曰:昆乡。”(《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

由此即可看出,“舒”与“龙舒(现舒城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城”。那么“舒”在哪里呢?

在清康熙《庐江县志·卷之八·古迹》一篇中,我们看到以下描述:

大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汉以前疑六在此,但不敢必其的为何城。后曹操兵与吴拒,岂亦因其旧址欤?城之傍,又一城濠遗址俨然。

在查阅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二·舆地·古迹》时。我们发现更详尽的说明:

大城《天下名胜志》在庐江县西南三十里,曹氏拒吴所筑。按,庐江县西南大城,或谓即故舒县旧址,三国时庐江巢湖无为州皆为吴所据,魏不应得于此筑城也。

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四十九·兴地志·古迹三·庐州府》中亦有如下描述:

舒县故城在庐江县西,春秋时舒国。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注舒国,今庐江舒县,秦为舒邑。汉文帝十六年封淮南厉王子赐为庐江王,都舒。后汉建武四年,马成围李宪于舒。三国时,吴庐江治皖,魏庐江治六安,而舒县废。晋仍置舒县;齐仍为庐江郡治。永明四年,冠军长史沈宪请以庐江属西豫州。七年豫州别驾殷弥仍请还属南豫州。章怀太子曰:舒县,故城在今庐江县西。寰宇记:庐江县本汉龙舒县城,在今县西一百二十里。梁武帝置庐江县。义宁元年移于石梁东南。景龙二年移于今所。县志今县三十里,有大城。县西北金牛山下有金牛城,盖古舒县遗址也。(图一)

针对上述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在《重修安徽通志·卷三百五十·杂类志·辩讹》中特别列文《古舒县古龙舒考》:

旧说及府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古龙舒。按,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是舒与庐江皆为郡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但其改舒县为庐江,不知何时。梁陈无志可考,隋志又不详,后人缘此致疑。然其实一也。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舒、龙舒二县,杜预注庐江南有舒城(指舒县),舒城(指舒县)西南有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舒城(指龙舒)在庐江之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证,且其县唐时所置,上取古舒城(指舒县)为名,后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图二、图三)

以上说明,我们通过其骧先生编篡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即可得到相关应证。

根据谭其骧先生编篡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结合诸多历史志集,古舒县的位置,完全可以确定为现庐江县城西南方15公里的大城畈城池村附近,也就是志书所提及的“大城”。(图五:《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扬州刺史部》)

二零一一年,由和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我省著名考古专家张敬国教授以及部分专家,在庐江县领导的陪同下,冒着风雪,驱车15公里来到现庐江县大城畈城池村北侧的疑似汉舒县遗址,对遗址现场进行了考察。二零一二年,县文物局又对疑似汉舒县遗址进行了实地挖掘考察,在疑似夯土古城墙的高坡之下,挖掘出大量火烧土层,并挖掘出少量汉制砖。

二零一三年年元月,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我省著名文史专家、庐江县文化历史顾问翁飞教授,带领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鲍雷,在庐江县文物局局长杨碧玉先生的带领下,又对疑似汉舒县遗址进行了实地走访。走访过程如下:

首先,我们驱车来到遗址的西北角,翁教授一行沿田埂道走进遗址的正西北角。放眼放去,一排工整的夯土堆向正南方向延伸。由于近两千余年来的风霜雨淋,原本高大的城墙西墙已经剩下不足一丈高。夯土堆呈正梯形,上方尚余一丈多宽,基部近三丈。(图六)

而我们向东行进的小道,是早已坍塌被踏平的北城墙部分。小道的左侧(古城墙外侧),是一条边缘工整的河岸,河岸的宽度近四丈,与我们估计的城墙的高度相得益彰,显示出古舒县城壕的宽阔。(图七、图八)

城壕右侧的北城墙,部分墙体已经被踏出一条近一丈宽的道路,部分墙体被居民平整为稻田。向东行进的途中,断断续续的又有不少坍塌但未被踏平的城墙遗迹,其建制,与我们看到的西城墙的高度与宽度几乎相当。(图九)

沿着古城北城墙遗址和北濠,我们步行到遗址的东北角,于在城池西北角一样,向东望去,又是断断续续的城池东城墙遗址。(图十)

站在古城的东北角,我们放眼望去,古城的“城内”部分,相当的宽阔和平展,明显为人为平地所致或人为选择的适于居住的内城。(图十一)

我们沿途返回,沿古城西侧道路至古城西南角,沿古城整齐的南壕(图十二)外侧,向东一路行径到古城的东南角,步入我们刚才在古城东北角看到的古城东城墙遗迹。(图十三)

经过此次实地考察,一个汉代古城的面貌,基本呈现在我们脑海中。回来以后,我们立即调出相关位置的卫星图片,一个生动的古老城池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以下使我们将此卫星图与此次走访相结合的标注图:

图例:黄色线条:为此次考察线路

蓝色区域:为现存护城壕

橙色线条:为古城城墙

相机图形:为文章图例拍摄位置与角度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我们更加确认此地为一古城遗址。我们希望,在省政府有关方面的协助下,对此地区组织更加有效的实地考古挖掘工作,待经过实际考古挖掘之后,通过实物,更加有效的证明此古城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编者按:本文系综合整理所得,本号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本号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