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婴戏图”与古代的童年游戏

 yi321yi 2019-07-14

童年总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多姿多彩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回忆起孩童时光,你想到的是沙包、毽子、橡皮筋,还是手机、电脑、游戏机?

时代在发展,游戏的方式千变万化,而在古代,孩子们游戏的方式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忙趁东风放纸鸢”,有的“挑促织”,有的“捉柳花”……除了文字的记载,还有绘画、图案的记载,也就是“婴戏图”。

婴戏图

在古代,“婴”指初生女孩。《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后来“婴”则泛指初生儿、幼儿。故婴孩游戏也被简单地称为“婴戏”。

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

古代很早就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以苏汉臣的《婴戏图》为代表,逐渐成为中国绘画中极受欢迎的画类。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被赋予了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等多种意义。

《婴戏图》册之《斗草图》,清,故宫博物院

斗草

儿童们以各种花草相斗来决胜负游戏。有的以比赛采得的花草作对,这是文斗;有的把叶柄相勾拉拽,也称“拔根儿”,就是武斗。

《儿童斗草图》,清,金廷标绘,故宫博物院

婴戏纹

婴戏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瓷器上装饰纹样之一。

婴戏图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已经出现,至宋、金时期磁州窑枕面上多见。

唐、宋、金瓷器上的婴戏图主要反映民间生活场景,为民窑产品。明代这种喜闻乐见的纹饰被官窑瓷器吸收采纳,将表现人物与场景扩大。

斗彩婴戏图杯,明成化,故宫博物院

杯里口绘青花线纹一条,外部通景绘婴戏图:天空彩云飘浮,一童双手持线放风筝,另一童观看,作欢舞状,其余三童持花为戏,空地辅以葵树、芭蕉、桂石、花草等纹饰。

斗彩

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成化年间趋于成熟,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线,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博物要览》云:“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

成化官窑制品常见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此件斗彩婴戏图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愈益珍贵。

清代瓷器上出现婴戏图,缘于康熙朝社会生活稳定、人口增长较快。在那种大背景下,婴戏图成为习见的艺术画面,并使宫廷艺术品受到影响。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也多见。婴戏纹逐步成为官窑瓷器上的一种程式化的象征图案,寓意喜庆太平。

粉彩婴戏图壮罐,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外壁以粉彩婴戏社火图为主题装饰,边饰紫地轧道粉彩仰覆如意云头纹。图中婴孩在园景中有的举灯、骑马,有的敲鼓、打镲、吹号,有的举狮戏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场面。

画珐琅婴戏图鼻烟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腹壁描绘几个小孩在庭院中嬉戏玩耍,周围有侍女陪侍看护。画面构图采用西方的透视原理,具有立体感。在中国传统的婴戏、仕女等装饰题材中融入西洋技法,乃乾隆朝画珐琅工艺的显著特色。

粉彩花卉凸三婴戏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口、足沿饰红釉边,外体施白釉上绘粉彩花卉纹。紧贴外壁以堆塑法塑出三婴嬉戏。三婴或攀爬,或站立,玩耍着同样以堆塑法塑在瓶颈上的红丝带。

绘画与堆塑相结合是清代瓷器纹样装饰的一项创新技法,在整个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广为流行。此瓶雕塑手法细腻生动,色彩素净淡雅,堆塑的婴孩使瓶体分外新颖别致,颇具情趣。

婴戏图与婴戏纹作为主题与纹样,丰富了古代绘画与瓷器的内容,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它还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与风俗,包括孩童的游戏内容、服饰变迁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童心的向往,以及渴望多子多孙的社会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