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汤—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方剂里的君臣佐使是怎么一回事?

 自在飞花1967 2019-07-14

第二节—方剂

  经典古籍摘要:

 《说文解字》云:“方,併船也。”段玉裁注为:“併船者,并两船为一。”之后引申有“医方”之义。

 《隋书·经籍志》曰:“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指出医方是除病保命的方法。在此,方为“术也,法也”,即措施、方法之意。

 《尔雅·释言》谓:“剂,翦齐也。又通作齐。”

 《说文解字》云:“剂,齐也。”段玉裁注曰:“周礼又多用齐字……今人药剂字乃周礼之齐字也。”齐通作“剂”字时还有调味品的意思,如《礼记·少仪》言:“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是说凡使用盐、梅等调味品,要用右手拿着,把要调制的羹饭放在左手上。

 《汉书·艺文志》述:“调百药齐和之所宜。”齐则有调和之意。“方剂”两字连用,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前后[6]

 《梁书·列传第二十一·陆襄传》载:“襄母尝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  

  而最早使用该词的医书为北宋《圣济总录·卷四·逆从》云:“然则裁制方剂者,固宜深思之熟计之也。”由此以后,“方剂”一词一直沿袭使用到今。

  现今,方剂是指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根据组方的原则和结构,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适当的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服法等组合而成的中医处方。

一:“君臣佐使”探源

  什么是君臣佐使?

·君:一朝之主,一国之君。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一朝之辅佐大臣,国之总理,起辅助协调作用。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症的药物。

·佐:一国之检查官,起克制抑制作用。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一国之调节协调官,也叫和事佬。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

经典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又言:“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此处的“君臣佐使”主要体现为等级制度,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而《素问·至真要大论》述:“《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是说上古时期书籍《大要》记载了关于组方的方法。这里的组方有“奇”、“偶”、“大”、“中”、“小”等,分别是按照用药味数的奇偶及总数多少来定。另外,《至真要大论》指出与《神农本草经》中“君臣佐使”的概念不同之处:“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这里对于君臣使的定义是对于疾病治疗而言,能够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君药,辅助君药以达到更好疗效的是臣药,而属于从属地位但作用不可或缺的药物则是使药。从而《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中“君臣佐使”与数字相连的陈述之意便不同。《神农本草经》的表述是数字在先而称谓在后,如“一君,三臣,九佐使”,是指分别从上、中、下品的药物中拿取指定的味数而组合成方;《黄帝内经》则是“君臣佐使”在先而数字在后,如“君一臣三佐五”,类似于一种组方的公式框架,“君臣佐使”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被规定。之后的医家对“君臣佐使”的使用多依循《黄帝内经》的指称。

   李杲《脾胃论·君臣佐使法》言:“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揭示了君、臣、佐、使等药的剂量关系

 吴仪洛《成方切用·方制总义》进一步解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两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

  认知背景下的“君臣佐使”

通过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明白书中所描述的一切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君臣佐使”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官职称谓,这里体现的是古人将“官职名称”这一始源域投射到“方剂的组成成分”这一目标域来。由于人们认识官职名称在先,因此用这样一种人们已经熟知的事物来解释人们陌生的医学原理时,人们就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它。一国之君的地位非同小可的,位高权重,但数量上却是少的;大臣在地位上稍逊于君主,主要是辅佐君主并指导位阶较低的官员共同治理国家,数量多一些;佐使者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辅助,地位不如前两者高,数量也较多。《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虽然在君臣佐使中有数量上的差别,但医家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并没有严格地依据其组方的药味数,或者在制方时并没有明确地在处方上标明所谓的君臣佐使之药,但方剂中各药物的功能的确有所侧重,非它不可,在治疗某种疾病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有些则是作为补充,可以替换,这应该就是“君臣佐使”含义的一种体现。以用来治疗风寒束表证之麻黄汤为例,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喘逆、无汗、脉浮。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是此方之君药,对于整个病症具有导向和统帅的作用;以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以散风寒、除身疼,与君药起着密不可分的相互配合作用;再配以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义。

现今的方剂学教材,将“君臣佐使”作为一种主要的方剂配伍原则,并对书中所载的方剂进行分析。可是方剂的结构并不只有这一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君臣佐使、气味与六气淫胜、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五脏五味补泻、标本、五行生克等理论;《神农本草经》主要阐述气味、七情等理论;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论述了君臣佐使和五脏五味补泻的方剂配伍理论;宋代《太医局诸科程文》阐述了主辅配伍;金代张元素创立引经报使说,按照十二经分列各经的引经药,同时论述了五行制方生克法;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根据病位远近而有不同的药味数及气味厚薄的用药、李杲将标本理论与方剂配伍做了联系。因此,对于我们在组方或面对一张方剂时,不应仅局限于君臣佐使的方法,可以从多种思路去思维与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