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来自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一 良渚文化是什么? 良渚文化是以杭州余杭的良渚遗址为代表的一处新石器晚期文明。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持续时间约1000年,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极广,包括长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区域面积,但良渚遗址就是良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 ▲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良渚遗址的核心良渚古城遗址,以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闻名。良渚玉器最为经典的纹饰是“神人兽面纹”,展现出中国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信仰特征。 ▲ “神人兽面纹”玉器动画示意图 ▲ 周冬雨曾参与《国家宝藏》,饰演守护国宝“玉琮王”的良渚祭司 良渚遗址代表了中国在文明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最高成就,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凭什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首先,良渚古城遗址有着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良渚古城遗址,有个莫角山宫殿区。它位于良渚王国的中央,占据了古城1/10的面积,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中规模最大的史前宫殿区。如今,我们熟悉的明清北京城是“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而良渚古城也是由皇城、内城、外城组成,这种“三重城市格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一直是主流,由此可见,良渚古城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城建结构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考古意义。 ▲ 良渚古城的三重城市格局 第二,良渚古城遗址有着世界同期最早的防洪水坝系统。2016年考古学家确证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共有11条水坝,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水利系统,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蓄水量相当于3个西湖,也是世界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防洪水坝系统。 ▲ 鲤鱼山水坝遗址 此外,良渚古城遗址还发掘了可能代表原始文字出现的刻“字”石器。众所周知,甲骨文出现于距今3000多年,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而考古学家们在良渚文化分布地区,也发现了不少刻划符号的陶器:有的类似花、鸟、龙虾、鳄鱼、毛毛虫的形状,还有的形似甲骨文。目前,良渚文化共发现700多个、340余种刻画符号,很有可能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原始表意系统。不过,这些神秘的符号还有待考古学家的进一步破解。 ▲ 刻符陶罐 ▲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一块残石钺上,发现了连成一串的6个符号,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具备表达“一句话”功能的原始文字 良渚遗址的前世今生 良渚文化虽然古老,但良渚古城遗址却很“年轻”。 ▲ 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上的沟埂遗迹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底由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70年代以来,江苏、上海和浙江取得了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重大考古新发现,除了良渚和瓶窑一带,反山、瑶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处遗址点,如同一颗颗珍珠陆续浮出地面。 1994年,良渚博物院开馆。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一座消逝了4000多年的史前古城初露端倪。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确认。2015年,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古城外围的大型水利系统。 伴随良渚遗址申遗成功的消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也将于7月8日开园。 年方五千,还很年轻,良渚的故事还在继续…… (综合自:央视新闻、中国政府网、 附:中国遗产名录 昨日(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也是我国的第54处世界遗产。目前中国世界遗产以55处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文 / 俎燚楠 编 / 任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