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申遗成功对苏州的启示

 苏迷 2019-09-11
《苏州日报》
2019-09-10 

  □汪长根

  

  核心提示

  人们常说,城市是形,文化是魂。我们正在建设“四个名城”,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确立大思路,围绕大目标,形成大力度,围绕大品牌,在区域内整合资源,改变“多、散、小、乱”的文化品牌林立的现象,形成聚焦效应。

  2019年7月6日,随着“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被誉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圣地”的名字,一夜之间被世人知晓。

  良渚为杭州市所属,随着良渚入遗,杭州也为自己这座城市所拥有的这个新的文化丰碑,而倍受人们的尊敬。

  自2011年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2012年,杭州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民间与手工艺之都”(比苏州早了4年);2014年,中国大运河(杭州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点段达11处之多(比苏州多4处);今年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是8年来杭州第三个世界遗产项目。

  “杭州现象”不是偶然的。这是高起点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全面升级的战略性举措。

  苏州与杭州,在城市赋能上有诸多不可比因素,杭州是浙江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州是个地级市,素以大上海的“后花园”之称,只是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苏州的发展“一发不可收”,先是在市域内崛起“六只虎”,又诞生了“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俨然成了“特大城市”,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重镇”。

  但万变不离其宗。苏州与杭州同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历史上的苏杭,难分伯仲。古人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两地同称“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工艺之都”,在经济类型、文化形态、地理地貌、城乡空间布局等各方面,有些各有千秋,互具特色,有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谦虚地说,在某些方面,杭州与苏州相比,还并不占优势。

  比如,苏州历史文化遗产底蕴之深厚、门类之繁多,为世人认同;苏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结缘较早,也有口皆碑。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苏州就开始“申遗”,1997年,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4个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苏州又有沧浪亭等5个古典园林作为扩展项目列入“名录”;2011年5月以后的几年内,苏州进而有昆曲、古琴、宋锦、缂丝、苏州端午习俗、苏州香山帮营造技艺等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苏州通过积极争取,国家首次在地级城市承办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由此,在苏州刮起了一股世界遗产“旋风”。

  然而,当我们还沉浸在那些喜悦时刻,杭州已蓄势待发,朝着向新时代的遗产保护利用有规划地、有系统地扎实推进。

  2009年,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宣告成立。由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担任理事长,该中心涉及遗产研究方面的领域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运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南宋学等。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强力的智力支持。

  良渚申遗成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世界遗产是一块试金石,什么是世界遗产?要不要保护利用?如何保护利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历史观、文化观、发展观,不同的领导力、执行力,会产生出不同的理念、思路和行动。在教科文组织和遗产委员会看来,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具有全人类公认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只有知晓和读懂世界遗产,才会以一种仰望的心态,带着感情,以不同方式,倾心全力,给予保护利用。在有些人眼里,所谓遗产,不过是与众不同的“老物件”,一些文物、旧街、老宅、古建筑、景观等等而已,身在宝中不识宝。尤其对那些保护成本高、难度大的遗产和遗产地,还有些“弃之可惜,留之无味”的碍事之感,有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心态。

  第二,与任何事物同理,“天上不会掉馅饼”,美好愿景都是脚踏实地奋斗出来的。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不少苏州学者曾认为,列入遗产名录是件不可能的事。

  要说良渚文化,苏州地区才是发祥地,才是中心。早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苏州各县的昆山赵陵村,常熟罗墩村、莫城、尚湖,吴县唯亭草鞋山等地都陆续发现了一批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玉镯、饰品等墓葬文物。“良渚”入遗,既是一个惊喜,又是一个奇迹。事实证明,没有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没有尊重科学、敢于担当的使命感,没有埋头苦干、契而不舍的忘我精神,没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相向而行的态度,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第三,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系统工程。申遗仅仅是开始,只是保护利用的路径之一,全局性持续保护利用才是最终目的。

  从杭州西湖申遗,到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申遗,到良渚申遗,对杭州来说,仅仅是破题,他们正在筑梦的还有“西溪湿地”“钱塘江”“南宋遗址”的保护利用等等,从而构建重量级的、系列化的、含金量极高的城市文化名片,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升华城市能级。人们常说,城市是形,文化是魂。我们正在建设“四个名城”,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确立大思路,围绕大目标,形成大力度,围绕大品牌,在区域内整合资源,改变“多、散、小、乱”的文化品牌林立的现象,形成聚焦效应。

  (作者系亚太遗产中心古建联盟主席、苏州市委原副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